午后艳阳如金色绸缎,轻柔铺洒在“岭南第一楼”的绛红色高墙上,树影也来婆娑几笔,于是这岭南彩墨画,就在游客抬眸时流淌开来。
这里是广州越秀区惠福西路233号,此处的“五仙观”及其北侧的“岭南第一楼”,已在10月15日对外试运营。“终于等到它开了,快,跟上,这边拍照好看!”采访中,记者身边走过一位盛装旗袍的老太太,正呼唤众姐妹“入观”,一行人末尾有位老先生压轴,手扛“大炮”相机,毫无疑问,“拍美照”的重任在他了。
■“岭南第一楼”。
■五仙观、“岭南第一楼”及附近区域航拍
“广州祖庙”五仙观焕新
五仙观,又被誉为“广州祖庙”,是一座祭祀五仙的谷神庙,也是广州“羊城”“穗城”美称来源的载体。相传古时五位仙人,骑着五只口衔稻穗的仙羊来到广州,赠予稻穗,帮助本地富庶至今。“仙”去,痕留,记者从越秀区博物馆方面获悉,五仙观现址始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至今已有640多年的历史,是岭南文化的突出代表。“五仙观及岭南第一楼”,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仙观正门外,面向惠福西路的广场上,长日有市民休闲聚集,孩童的奔跑欢呼声时振林樾。与两尊由粗面岩雕刻的明代石麒麟像擦肩,人们就可正式步入五仙观,木牌坊上有“五羊仙迹”匾额,再进,仪门上“五仙古观”四个大字,由清代同治年间文渊阁大学士、两广总督瑞麟题写。
明清两代,五仙观分别以“穗石洞天”“五仙霞洞”位列羊城八景之一。历百年沧桑,五仙观现仅存仪门、后殿、东、西斋的部分建筑。
记者获悉,为进一步保护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2023年起,越秀区对五仙观及岭南第一楼进行了新一轮修缮,在精心修缮文物本体的同时,进一步挖掘文物的多重价值。“我们首先是做到还原历史,比如我们通过技术手段发现最原始的围墙是红色的,因此在修缮中,我们将围墙还原成了原本的红色。”越秀区文博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道,“同时我们还注重挖掘文物的人文价值,收集整理了古代一批关于五仙观的诗句、对联、碑刻,巧妙地融入进文化空间内,让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为历史文化的诉说者。”
焕新开放的五仙观,与其西侧的南粤先贤馆,组成“一观一楼一仙迹”和“一馆一阁一林苑”,历史文化场景古今交融。
■记者获悉,五仙观文化空间自对外试运营以来,已接待逾4万名游客。
“岭南第一楼”,旁有“仙人迹”
一观,指五仙观。一楼,指开篇提到的“岭南第一楼”,它位于五仙观的北侧,从观的后殿拾阶而上,便可“上楼”。
记者从越秀区博物馆方面获悉,据文献记载,五仙观规模只到大殿为止,其虽与岭南第一楼距离十分近,但两者是同处一个文物保护区域内的两个个体。
此楼高两层,约17米,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将其与拱北楼、镇海楼、海山楼并称广州“四大崇楼”,又因修建年代最早,因此赢得了“第一楼”的美誉。
记者看到,“岭南第一楼”首层为红砂岩砌筑的城门式基台,外壁漆以绛红色,上层是木构重檐歇山顶楼阁,这二楼上四面敞开,不设窗户,中间放着一座广东现存最大的明代古铜钟。据介绍,大钟铸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高超过3米,平日禁止敲击,被称“禁钟”。
最后,走过岭南第一楼的券形门洞,人们就可来到位于高地上的坡山古渡遗址。记者了解到,晋代时,坡山是广州著名码头,史称“坡山古渡”。到了唐代,坡山一带成为繁华“大市街”,称“蕃坊”。至明代,广州先民们为感念五羊五仙而建的五仙观迁建到了“坡山古渡”遗址这里。
一楼与一观,从此便有了长久缘分。而在楼上俯瞰,“紫烟阁”和“仙林苑”在绿树轻雾中,丽影若隐若现,这,则是本次五仙观旁边园林和建筑焕新的成果。
■五仙观内的“仙人拇迹”。
园林中,则有“一仙迹”——仙人拇迹。传说此地是一个仙人顿足时留下的脚印。记者从馆方资料了解到,专家考证仙人拇迹的生成时间应是1500多年前,由两个瓯穴组成,互相联通。1500多年前的东晋时期,珠江的北岸在今惠福西路一带,但现在珠江的北岸已南移到达沿江路一带。红砂岩易于风化被蚀,五仙观内这个仙气飘飘的“脚印”,是被江水长期淘蚀而成。
广府风华越古今,海丝文脉续新篇
五仙观-南粤先贤馆,近日还有一个重要身份——2024年越秀区海丝文旅周主会场。记者从越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方面获悉,10月16日至20日举行的海丝文旅周系列活动,其间共开展了近百场文旅商贸活动,再现海上丝绸之路繁华图景,时值第136届广交会,线上线下共吸引逾300万人次参与。
今年活动以五仙观-南粤先贤馆为主会场,以光塔街、六榕街、北京街、人民街片区为支点,辐射带动全区开展盛大的海丝主题文旅和商贸活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主办方本次重磅推出的“海丝游径”,成为市民游客能一日内穿越千年古今的一份实用攻略。这条线路包含了南越国宫署遗址、怀圣寺光塔、光孝寺等海丝文化史迹点,带领市民游客游览光孝菩提、六榕花塔、古观仙风等“海丝五景”,共同串联成一条越秀海丝文化特色旅游线路。
记者在相关新闻发布会上看到了“海丝游径”的动线指引:南越文王墓-清真先贤古墓-镇海楼-六榕寺-光孝寺-怀圣寺光塔-南越国宫署遗址-五仙观-圣心大教室-天字码头。
而“海丝五景”,则包括“古观仙风”“蕃坊记忆”“纸间怀古”“光孝菩提”和“六榕花塔”。
怎么样,选一个风和日丽的秋日走走?CITY WALK的“仙风”已经吹到海丝路上。
延伸
当我们游走越秀的众多街巷,您可知,有些可追溯到唐宋明清?街巷是海丝印记的留存之地,见证羊城千年繁盛。
广州越秀·古街巷 的海丝印记(部分)
(图文资料来自越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玛瑙巷|唐代
唐宋时期外贸繁荣的蕃坊所在,旅居此地的阿拉伯人,多以买卖宝石营生。过去也称“玳瑁巷”,是宋元时期声名震粤闽的阿拉伯后裔、巨商豪门——蒲氏家族的居住地。
●仙羊街|唐代
海珠中原名为仙羊街,来自阿拉伯语的音译,意思是“送别”。
●米市路|明代
明清时期省城有名的米市街,“米铺成行成市,舂(chōng)米声声入耳”。
●旧南海县街|明代
南海县府曾附廓广州府城1300年,明清时期南县衙在旧南海县街一带,因此而得名。
●学宫街|宋代
清代南海县学,广州城内三大官办学府之一南海学宫所在地。
●光孝街|宋代
因位于千年古寺光孝寺前而得名,是中印佛教文化交流的策源地之一。
●纸行路|宋代
宋代蕃坊街道,明清时期此地为造纸作坊及纸张行业集中地因而得名。
●擢甲里|宋代
盛产状元的风水宝地。宋代进士黄勋旧居,定巷名为“擢甲”,明代居住此地的伦文叙中了状元,其子伦以谅、伦以训先后为探花、榜眼。
●光塔路|宋代
聚集有沿海上丝绸之路来中国贸易的阿拉伯商人,居住有汉、回、满等28个民族的同胞。
●书同巷|清朝
清代时先后是驻粤八旗右翼官学和满汉八旗义学(后改为明达书院)的所在地,因此俗称“书院胡同”,以后又简称“书同”,得名书同巷。
■新快报记者 潘玮倩/文 观显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