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初唐 · 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这首诗是卢照邻在重阳节时所作。总章二年(669年),卢照邻来到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任职。秋冬之间,卢照邻从益州来到梓州。九月九日重阳节,在蜀地任官的邵大震与王勃、卢照邻三人同游玄武山,互相酬唱,这首诗即为卢照邻当时所作。

首句点题:“九月九日眺山川”,点明了时间和行为,即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诗人登上玄武山远望故乡的山川。自古以来,重阳节就有登高的习俗,游子在外,难免思乡思归,登高远望时,自然会遥望故乡的山川。

次句寄情:“归心归望积风烟”,由动态转写心情,诗人把浓浓的思归情怀寄寓在“风烟”之中,一个“积”字道出了归心归望的程度之深。风烟有多浓多广,那么诗人的“归心归望”也就有多浓多广,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后两句叙事抒情:“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重阳登高喝菊花酒是习俗,诗人身处他乡,与朋友们一起喝着节日的菊花酒,然而这里与故乡身隔万里,只能伤心地望着鸿雁飞向南天。这里,“饮酒”是叙事,而游子此时思归,难免多饮几杯,借以消乡愁,这就是事中寓情;而“鸿雁天”是写景,是鸿雁南飞之景,诗人是范阳人(今河北),雁南飞而反衬人不能北归,这就是景中含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蜀中九日 初唐 · 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首句点题:“九月九日望乡台”,点明了时间是重阳节,地点是玄武山(此处将玄武山比作望乡台),诗人登高望远,思念故乡之情倍增。

次句叙事:“他席他乡送客杯”,诗人身处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倍感凄凉。这句诗勾勒出了一个易让人伤感的环境,正逢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自然容易勾起浓郁的乡愁。

三、四句抒情:“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诗人直抒胸中之苦,表达了对南方客居生活的厌倦。而鸿雁从北方飞来,更添诗人思乡之苦,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这一问虽然无理,却烘托了诗人真挚的感情,将思乡的愁绪推向了高峰。

《蜀中九日》与上一首卢照邻的同为酬唱,是一首充满思乡之情的佳作。王勃通过登高远望、客中送客等意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无法归乡的无奈与悲伤。这首诗在抒情手法上变化多端,语言简洁明了,用日常口语表达深情厚意,使得诗歌更加亲切感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九日送别 盛唐 · 王之涣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蓟庭萧瑟故人稀”,点明了送别时的地点和环境。蓟地,即今河北北部地区,秋风萧瑟,庭院冷落,故人稀少。这一句不仅写出了送别时的凄凉景象,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落寞。

次句设问,“何处登高且送归”,诗人通过设问的方式,进一步强调了送别的无奈和凄凉。在重阳节这个本该登高望远的节日里,诗人却无处登高,只能在这里送别故人,更增添了离别的伤感。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诗人以今日的重阳节饮酒为引子,写出了暂时的欢聚和即将的离别。今日还能同饮芬芳的菊花酒,但明日就要像断梗的飞蓬一样各自漂泊了。这两句诗用对比的手法,将今日的欢聚和明日的离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离别的痛苦和无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盛唐 ·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首句直抒胸臆:“独在异乡为异客”,诗人直接点出自己身处异乡,是客居之人。一个“独”字和两个“异”字,将诗人的孤独和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次句情感升华:“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人进一步升华了思乡之情,指出每当遇到佳节良辰时,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就愈发强烈。这种情感共鸣使得许多漂泊在外的游子在读到这句诗时,都能感同身受。

三、四句遥想亲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通过遥想兄弟们在重阳佳节登高望远的情景,表达了自己对家人的深深思念。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一细节,进一步突出了自己不在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的遗憾和失落。

这首诗是王维在重阳节期间,对远在山东(这里指王维的家乡,一说华山以东,一说蒲州,今山西永济)的兄弟们的思念之作。王维生活在盛唐时期,这一时期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达到了高峰。然而,王维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期间,远离了家乡和亲人,这种异乡的生活经历激发了他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在重阳节这个本该与家人团聚的节日里,诗人独自在外,无法与家人一起登高、插茱萸,因此写下了这首充满思乡之情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