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一场战役让中国人对它感到感到熟悉,熟悉战士们分一个苹果的感人故事,但上甘岭战役的残酷和惨烈程度是难以想象,双方在一个不足3.7平方公里的两个小山头投入了十万兵力。
在这场战役中,志愿军将士用血肉之躯创造了世界战史上的防御典范,其中8连4班为了活命,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最终全员生还,无一人阵亡。
许多连排编制都被打光了,更别说最小编制“班”了,既然如此,4班是怎么做到的?
奉命驻守
1951年底,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地面上战局占据不到优势,只能依靠空军优势狂轰滥炸,美国为了在板门店谈判桌上争取更多的主动权,单方面宣布无限期休会并展开了“摊牌计划”,也就是金化攻势。
翌年10月14日,正值联合国七大开幕当天,“联合国军”分别进攻597.9和537.7两座高地,这两个高地互为犄角,相当于插入敌军阵地的两颗“钉子”。
仅仅一天的时间,敌军三十万枚炮弹,还有数百名重磅炸弹砸向我军阵地,就连岩石都掉了“一层皮”,烟尘遮天蔽日,让不少志愿军战士以为那一天是阴天。
只不过,负责防守的15军将士的表现出乎美军的意料,美军持续一天的进攻就损失了2000多人,寸土未得,血战七天后,15军45师的伤亡过半,有的连队只剩下了几个人,但依旧死战不退。
本来“联合国军”发起这场战役是为了挽回劣势,但几天的战斗下来,伤亡情况超乎了他们的想象,但事到如今,他们只能硬的头皮继续下去。
战至11月初,随着12军抵达,苦战已久的45师撤出了战斗进行了休整,接替上甘岭597.9高地防守的是12军91团,也就是开头所说的8连4班的所在团。
8连也是91团中第一个阵地的连队,其中4班负责九号阵地,这是绝对的前沿,其防守的难度和意义不言而喻,这也成为了两军的必争之地。
所以4班的九名战士在接到这一命令时坚定的走上战场,但等他们来到九号阵地后,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遍地都是两军战士的尸体,空气中弥漫着血腥味,其惨烈程度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巧施妙计
他们没有退缩,毅然决然地握着钢枪进入了阵地,但很快有一个问题摆在了他们眼前,既然是防守方就需要坚固的工事,但阵地上尸体很多,很影响战壕的挖掘速度。
如果想挖的话,需要先将尸体来回搬运,累先不说,敌军也不会等你挖好再来进攻,更何况对方指挥官是范弗利特,以密集火力出名,志愿军只能依靠坑道获得一丝生机。
在大家一筹莫展之下,一名战士提出将尸体当作掩体的想法,此话一出,全场死一般寂静,眼下这确实是一个好的办法,但大家心里有些过意不去,尤其还有战友的遗体。
于是,4班就向上级连队请示,结果得到了连队的批准,当然是用敌人的尸体,而不是用己方烈士的,就这样,他们九人撑着夜色按照一层敌尸,一层土方式筑起了一米多高的“肉墙”。
紧接着,他们又开始挖战壕,每个人都非常卖力,只不过挖着挖着发现了一个旧的坑道,虽然后半截已经炸塌了,但足够全班战士藏起来了。
等一切完成之后,他们在战壕里面静静等待战斗的来临,等天刚微微亮,敌军就开始了炮火准备,4班就只留一人进行观察,其他人则在战壕里。
由于轰炸声一直持续不断,副班长蔡兴海干脆将观察的人也叫了回来,每隔一段时间出去看看情况就行了,这一方法大大减少了伤亡,等到敌军轰炸结束,除了刚开始负责观察的韩道存被流弹炸伤外,其他人安然无恙。
等到轰炸结束,敌军就开始大规模进攻了,这也是“联合国军”惯用的手段,由于敌我双方在火力方面上存在差距,与敌军硬碰硬并不是明智之举。
于是,4班九个人被分为四个由两个人组成的战斗小组,分别由正副班长和两名经验丰富的老兵指挥,剩下的最后一个人当作机动队。
敌军先派出了一支小队进行试探,躲在战壕里的4班战士已经做好战斗准备,在敌军逼近之际,副班长蔡兴海大喊一声别动,让战士们暂时不要进攻。
原来在敌军后面还有一支装甲部队,他们才是进攻的主力,等敌军进入我军射程之后打他一个措手不及,还规定了敌军离阵地多远使用什么武器,敌军一个排冲锋又该如何应对等等。
可以说8连4班将如何打,如何防御布置得明明白白,将志愿军战士的战斗素养表现了出来,绝对不是仅靠战士们的热血和人海战术取得的胜利。
在战斗过程中,连长三次想要派兵支援但都被拒绝了,还让连长增援其他阵地,其实战斗打得异常激烈,8连其他阵地已经发生了多次白刃战了,只是4班除了人员轻伤之外,并没有人阵亡。
等到战斗结束,4班九个人全部生还,只有三个人出现了轻伤,不仅没有人阵亡,还消灭了大量的敌军,缴获了大量的战利品,全班也荣获集体一等功,其中负责指挥的蔡兴海荣获特等功,二级战斗英雄。
上甘岭的烈度不必多说,而8连4班能做出这样的表现简直就是“奇迹”,他们分工明确,表现出极高的战斗素养,也鼓舞了我军将士的士气。
您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吗?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