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提到唐代的时候,除了盛唐的繁华气象之外,人们最先想到的往往都是那些才华横溢的诗人。

他们的诗文集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而在古文运动之后,唐代文人的创作大都有着极强的目的性,因此这些诗文也成为了人们研究古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代文人士大夫

在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曾经是唐顺宗永贞革新中的关键人物,从他的诗歌中我们或许能够窥见那段历史的真相,也能够更好地了解刘禹锡作为政治家的一面。刘禹锡与永贞革新

刘禹锡先祖是匈奴人,在北魏时期刘禹锡的家族在孝文帝汉化政策影响下改为汉姓。

到了唐代时刘禹锡的家族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书香门第,这让刘禹锡从小就接受了十分良好的教育,并将投身仕途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禹锡塑像

在十九岁的时候,刘禹锡和其他唐代文人一样前往长安游学,为了获得更大的影响力,刘禹锡在到长安后不久就向皇帝上书,希望能够借此得到皇室的赏识。

但彼时唐朝政坛被宦官把持,又面临着军镇割据的问题,唐德宗根本没有心思去搭理这样一位年轻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德宗画像

虽然没有得到天子垂青,但刘禹锡靠着一手俊秀的文章闯出了名声,结交了一众好友,和那些空有文采的同僚不同,刘禹锡在政治上也有着不俗的能力。

在二十二岁那年他便考中了进士,在博学宏词科考试中也最终高中。

就在人们认为刘禹锡即将走上仕途的时候,他却因为父亲的病逝不得不回家丁忧。

在他重新回到政坛之后,其跟随杜佑工作多年,这让他的政治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顺宗画像

贞元二十一年一月唐德宗病逝,太子李诵继位是为唐顺宗,虽然李诵的身体状态一直不佳,但他在担任太子的时候对唐代的政坛已经有了清晰地认识。

他知道此时的唐朝必须通过一场大型改革来扫清积弊,于是开始重用东宫臣子王叔文,王伾等人。

此时的刘禹锡正任太子校书,因此和王叔文有一定的交情,王叔文对刘禹锡的才华十分赞赏,据《新唐书》记载:

刘禹锡尤为叔文知奖,以宰相器待之。

他们几人和柳宗元等有志改革的年轻人,最终推出了有十余项改革措施的“永贞革新”,有力地解决了唐朝宦官干政,外藩过强的问题。

刘禹锡在改革开始后也被升任为屯田员外郎,除了管理盐铁等收入之外,他还帮助王叔文出谋划策,堪称永贞革新的核心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叔文画像

如果永贞革新能够持续推行,说不定刘禹锡就是张九龄之后的又一位诗人宰相。

但由于永贞革新触动了宦官的利益,这导致他们在一百多天后发动政变,逼迫唐顺宗将皇位“禅让”于唐宪宗。

唐宪宗继位三天之后,即叫停了永贞革新,并开始清算改革派官员,刘禹锡自然不能幸免。刘禹锡对政坛的控诉

在对永贞革新相关官员的处理中,王叔文和王伾被赐死,刘禹锡等其他八人被贬谪到偏远地区担任州司马,这对满腔抱负的刘禹锡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

在开始的时候,刘禹锡还希望唐宪宗能够明白自己的忠心耿耿,将自己召回京城任职。

但在唐宪宗继位次年,其便发布了诏书,将涉及永贞革新的官员剔除出大赦名单,这让刘禹锡认清了自己的处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代宦官形象

在面对困境的时候,很多文人会选择自怨自艾,但刘禹锡却依然将矛头对准了祸乱朝纲的宦官和藩镇将领。

他在被贬期间多次撰文嘲讽这些人,让我们有更多渠道了解这些人在当时的所作所为。

刘禹锡对宦官的抨击,集中鉴于《聚蚊谣》之中,在这篇文章中他将宦官们形容为可恨的蚊子,并将他们相互勾结的丑恶嘴脸描写得淋漓尽致。

相比于普通的讽刺诗,刘禹锡还直接将自己比作文中的“七尺男儿”,并相信未来这些蝇营狗苟之辈必将受到应有的惩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宦官形象

这种直抒胸臆的创作,至今读来仍令人心潮澎湃:

我躯七尺尔如芒,我孤尔众能我伤。天生有时不可遏,为尔设幄潜匡床。清商一来秋日晓,羞尔微形饲丹鸟。

刘禹锡对于藩镇将领也表达了强硬的态度,在《养鸷词》中刘禹锡将唐王朝比作富家子弟,而藩镇就是他们饲养的鸷鸟。

由于富家子饲喂无节制,导致鸷鸟“翅重飞不得”,借此警示唐朝统治者不能一味顺从藩镇的要求,避免藩镇势力的进一步坐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代藩镇割据图

由此可见,刘禹锡在政敌打压下没有选择屈服,而是继续利用各种手段与他们进行斗争,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也让其成为了当时最受尊敬的文人之一。激昂的战斗意志

在课本中我们读到的刘禹锡诗词,多半以清新隽永的语言风格和富有哲理的思辨精神见长,这让我们普遍将刘禹锡视作一位温文尔雅的文人。

但实际上在遭受贬谪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刘禹锡始终保持着昂扬的心态,并坚信自己依然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这一点从他的《学阮公体三首》中就可以明确看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禹锡画像

在这三首古诗中,刘禹锡表达了自己对于挫折的不屑以及对重新奋起的期待,其中尤以第二首最为典型:

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鹜禽。

出门有远道,平野多层阴。

灭没弛绝塞,振迅拂华林。

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

在这首诗里刘禹锡甚至将磨难视作激发斗志的重要因素,这体现了其在困境中的乐观精神,这在古代的贬谪诗中是并不常见的。

即使已经年逾五十,在没有看到被特赦希望的情况下,刘禹锡依然保持着为国效力的雄心壮志。

在《壮士行》中,他写下了“明日长桥上,倾城看斩蛟”的豪言壮语,这令人对这位老臣的理想主义情怀肃然起敬。

而在晚年重新被启用后,刘禹锡也用出色的表现践行了自己的豪言壮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壮士行》借用了周处除三害的故事

在刘禹锡五十五岁的时候,唐穆宗被宦官所杀,这引发了朝堂的剧烈震荡,这名漂泊在外二十二年的老臣,最终重新回到了京城,并被朝廷委以重用。

在重新回到洛阳后,刘禹锡写下了“种桃道士何处去,前度刘郎今又来”的诗句,在感怀之余其很快便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了。

当时刘禹锡被任命为苏州刺史,其在任上兢兢业业,以百姓利益为先,这让他赢得了当地百姓的尊敬,人们将他和白居易,韦应物并称为“三贤”,还修建了三贤祠予以祭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贤祠

虽然刘禹锡在政治上依然勤勤恳恳,但这时唐王朝的积弊较之永贞革新时更深一步,这让刘禹锡看不到挽救局面的希望,但即使如此他始终没有在工作中出现懈怠。

最终他也做到了礼部尚书的高位,这也是唐王朝对这位忠臣的最好嘉奖。刘禹锡诗词中的历史秘密

作为永贞革新中的重要人物,刘禹锡对于唐顺宗一朝的政治秘辛都有所耳闻,因此他的诗歌也成为了人们了解那段历史的关键切入点。

在正史中唐顺宗禅位和死亡的原因都和他早年中风的经历有关,但刘禹锡在听说唐顺宗去世之后,写下了著名的《武陵书怀五十韵》来凭吊这位赏识自己的先皇。

在这首诗中,有以下一段颇为引人注目:

俗尚东皇祀,谣传义帝冤。桃花迷隐迹,楝叶慰忠魂。

这里面化用了项羽杀害义帝的典故,这不由得让人对唐顺宗的死因产生怀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项羽剧照

在刘禹锡的《子刘子自传》中,在关于唐顺宗禅让一节,也用了“建桓立顺”的字眼,而此二人皆为宦官拥立,这也说明唐顺宗的内禅并非出于自愿。

事实上关于唐顺宗死因的争议出现在建国之后,最早提出这一问题的,也正是研究刘禹锡诗词的学者。

在该问题得到关注后,人们发现在唐顺宗去世前一天,唐宪宗还到其寝宫侍奉汤药,但在此前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没有去拜见过自己的父亲,这种巧合难免令人生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宪宗剧照

更关键的是,在宣布唐顺宗死讯的前一天,唐宪宗特地安排近臣高崇文去掌管保护宫廷的神策军。

这说明他知道很快将出现威胁宫廷安全的大事,而这显然就是顺宗之死。

作为没有未卜先知能力的凡人,唐宪宗的做法几乎是在昭告天下,他早已知道了唐顺宗的死讯,或者他知道唐宪宗在那天一定会死。

总之无论如何这都说明了唐顺宗之死,绝不像史书上记载的那么简单。

如今随着相关史料的发掘,关于唐顺宗“内禅”和死因的研究也越来越丰富,而这都是拜刘禹锡留下的文字所赐。

这也体现了文人作品在史学研究中的巨大价值和潜力,相信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一定有越来越多的历史真相会被我们所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