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儒家的评价一向很复杂。 有趣的是,不同立场的人很可能都会对儒家表达反感。 例如:

自由派会认为儒家就是一套压抑人性的封建礼教;

工业党对儒家同样没好脸色,觉得这就是一帮抱团的文人在瞎搞,压抑科技,也缺乏实干能力,甚至不如魏忠贤之流;

说儒家好话的也有。

有一个说法是,中国古代外儒内法,或者说阳儒阴法、儒表法里。一般喜欢这套说法的人会认为,儒家,至少是比较理想的儒家士人,是从道不从君的君子。儒家的观念虽然有腐朽的地方,但考虑到时代局限性,总体还是值得肯定的,特别是重民,反对君主专横跋扈、穷奢极欲。据说,真正的坏人是法家,法家就是专制君主的无耻帮凶。儒家只是被利用(当然很大程度上主动被利用)的帮闲,负责唱红脸。

这套说法有道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知道,秦帝国的建立标志着一场巨变的完成。本来西周乃至春秋时期是一个分封制的松散贵族社会,通过变法、通过灭国战争,战国期间逐渐走向了编户齐民、一君万民的官僚制大一统国家体制。

法家就是这场变革的操盘者。儒家道家之类的,用我们现在的话讲,主要是搞学术的,虽然看着挺热闹,在实际政治中却并没有什么影响力。几个主要大国的变法都是由法家人物一手主导:李愧、吴起、申不害、商鞅......然后变法最成功的秦国统一六国。

到了秦末,陈胜吴广勉强算是平民起义,他们被灭后则是六国的王族贵族重新出来主导第二波反秦运动,六国复兴,这算是“第二战国时代”。没几年,项羽刘邦这两个非王族的参赛选手靠自己的能力脱颖而出。然后是楚汉争霸,此时还有齐国、赵国等势力在两边站队。

西汉建立后,按照这种“第二战国时代”的惯性,没有立即恢复秦帝国的大一统郡县制格局,而是在郡县和封建(分封建国)之间作了妥协。主导思想上,持黄老之道,与民休息。总之,西汉初年总体上体现出对秦代极端做法的回调。

汉承秦制,等到整个国家缓过来后,汉武帝又试图走秦始皇的老路。但秦始皇已经证明法家那一套就是战时体制,很容易玩崩。于是汉武帝给这套体制打上了一个补丁:所谓独尊儒术。儒家由此走入汉庭。

但在汉代,虽然中间有些反复,总体上还是法家占上风。汉宣帝说得坦白:“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直到东汉初年,王充还在写文章给儒家士人辩护:你们可别看不起儒家,文法吏有文法吏的好,儒家有儒家的好。——说这话的背景自然是,整个社会尊崇法家文法吏,看不起儒家文人。

等到东汉后期,儒家士族成气候了,比如袁绍家就是四世三公的儒家大族。按陈寅恪先生的说法,曹操乃宦官之后,被世家大族看不起。司马家篡魏,本质上是儒家风格的门阀世家夺权。没多久南北朝,一个贵族社会,一直到唐末。

后面无论怎么变,门荫也好科举也好,贵族也好平民也好,当官的都是儒家读书人了。汉代大部分时候确实是阳儒阴法,魏晋之后还能这么说吗?

秦代的整套制度都是法家建立的,汉承秦制,独尊儒术后制度还是法家那套。魏晋以后,儒家夺权,开始搞礼法合一。《唐律》明确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这是明明白白的儒家思想。民间就更不用说了,儒家礼教深入人心。没听过孔子的中国人有无数,但他们都按孔子的思想生活,哪怕现在很大程度上也还是这样。

因此客观来说,汉代以后的中国确实是儒家主导的。当然,法家的成果依然在一些领域保留,特别是编户齐民、文书行政的大一统帝国体制。

另外,帝王心术依然是法家教的那套,外儒内法最适合描述帝王的所作所为。

四大名著正版原著家藏版金圣叹批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