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经常听到这样一些俗语,像“出了五服不是亲戚”、“六亲不认”,还有“三姑六婆”、“人有三急”、“七情六欲”等等,实际上这些俗语背后都有着很有意思的含义和来历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出了五服不是亲戚”,“五服”到底是什么?还有“六亲不认”又是哪六亲?而“三姑六婆”又是哪三姑和六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先来说说“出了五服不是亲戚”,这句老话的字面意思是说,出了“五服”以外的,那就不算是亲戚了,那到底是哪五服呢?

关于五服的概念,在历史上最早是出现在《尚书·禹贡》里。当时这里所提到过五服的概念是以天子为中心,五百里为单位划分成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

其中这五服就是以天子为核心根据距离和亲疏画五个同心圆,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成为甸服,环绕天子建立起来的列国为侯服,侯服之外为绥服或宾服,更以外的就是要服和荒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当时就是以五服论相匹配的制度为朝贡,其频率根据亲密程度而大有区别,比如在史料中就记载了,在当时的甸服为每日朝贡,而侯服则是按月朝贡,绥服就是按季度,至于要服就是按年,一年一次就行,更远的荒服则只朝贡一次就可以了。

而后来民间的“五服”就变了意思,成了根据亲疏关系来区分的五种丧服。分别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这五种丧服。

古代对殡葬是非常重视的,再加上在当时对长幼尊卑是有严格的划分和等级的,所以为了区分就有不同的丧服。

当亲人去世的时候,就得按照关系和辈分穿不同的丧服,像死者的子女、配偶是最亲近的,穿最差的斩衰,孙子穿齐衰,其他亲属再按关系穿大功、小功或者缌麻。

而要是参加丧礼的人超出了五服,就不用穿丧服啦。现在说的“五服之内为亲”,就是往上推五代,高祖、曾祖、祖父、父、自己这一代人。即从高祖到自己凡是血缘关系在这五代之内的都是亲戚,即同出一个高祖的人都是亲戚,从高祖到自己是五代,就成为五服。

五服之后则没有了亲缘关系,也可以通婚。一般情况下,家里有婚丧嫁娶之事,都是五服之内的人参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后再来讲讲“六亲不认”里的“六亲”。现在“六亲”就是泛指亲属,但历史上它有特定内容,有三种说法。第一种是出自《左传》里说六亲是父子、兄弟、姑姐、甥舅、婚媾及姻亚;

第二种是《老子》里说是父子、兄弟、夫妇;还有第三种是《汉书》里说的是父、母、兄、弟、妻、子。后人比较赞同《汉书》的说法,觉得这在血缘和婚姻关系里是最亲近的。

最后说说“三姑六婆”。“三姑”可不是很多人所理解的姑姑的意思,它是指尼姑、道姑、卦姑,分别是庙里、道观里和专门给人占卜算卦的女性。

而“六婆”呢也不是指婆婆哦,而是六种行业的人,他们分别是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

牙婆,就是以前介绍人口买卖赚钱的妇女;而媒婆,大家都熟悉,给男女说亲事的;

至于师婆,也叫巫婆,靠装神弄鬼、画符念咒生活;

虔婆,是开妓院、媒介色情交易的妇人;

药婆,是蛊药婆,用药物治病或者害人;

稳婆,是给产妇接生的。这个成语本来指的是古代民间女性的几种职业,现在用来说社会上各种市井女性。

这些俗语和称谓都是咱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过去社会的家族关系、人际关系和一些职业情况。

虽然现在社会变化很大,但了解这些还是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人的生活和观念。

比如说“五服”,能让我们知道过去家族关系有多讲究,亲戚之间的亲疏远近分得很清楚。

而“六亲不认”这个词呢,也能让我们明白在古人眼里哪些亲属关系是最重要的。

还有“三姑六婆”则让我们看到古代女性的不同职业角色,虽然有些职业现在可能不存在了或者变了性质,但它们都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一种社会现象。

我们可以从这些俗语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丰富多样,也能通过对比现在的情况,发现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所以啊,了解这些俗语的含义还是很有意义的,能让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