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前,刘伯承因为是总参谋长,所以基本没有直接带过兵,及至抗战爆发,他受命担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才由幕僚长重新转变成为部队长。
好的参谋并不一定会是好的军事主官,刘伯承则是对这两种角色都驾驭得游刃有余。一二九师系以红四方面军为基础,加上红一方面军和陕北红军的一部分改编而成。刘伯承原先大部分时间都在红一方面军,但他当了师长后,无论是对一方面军,还是对四方面军和陕北红军的干部战士,都是一视同仁,在部队内部发生一些争执和不团结的现象时,他也总是首先批评一方面军的干部。
一个人会不会带兵,标准之一是看他是不是善于发现和掌握部下的优点,并根据这些优点进行提拔和使用。四方面军大多是工农干部,文化水平不高,但打起仗来生龙活虎。刘伯承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任用的几个纵队司令如陈锡联等人,都是在四方面军里以勇猛善战著称的干部。另一方面,他也不忘进行培养和提高,一有机会就督促这些干部补文化课。在刘伯承的影响下,陈锡联等曾经的“老大粗”指挥员不仅自身对学习文化知识开始重视起来,而且对知识分子干部都很尊敬。
刘伯承自己读书很多,涉猎颇广。出于政治立场不同,他对曾国藩其人并不认同,但对曾国藩的《家书》评价不错,认为曾说的很多话都并非腐儒之见,其中有些见解,是完全可以借鉴的。
《家书》中收录了不少曾国藩写给弟弟曾国荃的信,在信中他劝弟弟要注意及早选拔“替手”,并且说“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替手”也就是助手,刘伯承读到这段的时候很受启发,他是参谋长出身,对幕僚在指挥作战的重要作用有着清晰认识。在一二九师,由他亲自组建起来的参谋班子虽然人不多,但非常精干高效。刘伯承平时很信任这些助手,放手让他们进行情报搜集和参与出谋划策,以便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军事决策时“单打一”的情况。
部下用命,幕僚得力,就已经可以保证统兵作战事半功倍。正如刘伯承给卡尔逊所介绍的,抗战时他曾指挥一二九师打出了一系列漂亮的经典战例。
刘伯承元帅(3)连载,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