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9年四月,第二次鸦片战争进入谈判阶段,紫禁城的深宫之内,烛光摇曳,年轻的咸丰皇帝那张布满忧虑的脸庞在光影交错中显得格外凝重。他召见了心腹大臣载垣,眼中闪烁着狡黠的光芒,低声说道:“载垣,朕有一计,需你即刻前往大沽口,向僧格林沁传达。”载垣闻言,心中一凛,随即俯身倾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此时,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即将参与这场密谋的另一位关键人物——郭嵩焘。郭嵩焘,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曾任驻英国公使,是一位十分开明的人。他认为中国要想融入世界主流文明,必先经过二、三百年的漫长转型。

1859年正月,咸丰皇帝鉴于郭嵩焘的见识与才能,命他参赞主持天津海防的王爷僧格林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咸丰皇帝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如果夷人入大沽口,不依规矩,便让官军换上乡勇的服饰,给予夷人一击。记住,若夷人追问起是谁先挑起的战火,大可推说是乡勇所为”。这些来自乡间的民兵,换言之,便是今日我们戏称的“临时工”。

载垣听完,心中暗自赞叹,这皇帝真是狡猾至极,既想达成目的,又想撇清干系。他连忙恭维道:“皇上真是英明神武,此计既巧妙又周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次日,载垣带着这份充满权谋的口谕,马不停蹄地赶往天津。天津的夜色同样深沉,僧格林沁的军营中灯火通明。载垣风尘仆仆地赶到,将口谕密令传达给了身经百战的僧格林沁。面对这份满载着算计与策略的口谕,僧格林沁并未立即表露态度,而是眉头紧锁,陷入了沉思。

片刻之后,僧格林沁吩咐手下传唤了他的智囊——郭嵩焘。郭嵩焘缓缓步入营帐,听完口谕的内容后,眉头同样紧锁,仿佛看到了即将到来的风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僧格林沁问道:“郭先生,你看看这道口谕,皇上这是何意?”

郭嵩焘沉吟片刻,说道:“大将军,皇上的意思似乎有些含糊啊。皇上说‘如果夷人入大沽口,不依规矩就打,而且要打的话,让官军穿上乡勇的打扮,就悄悄地偷袭他一下’。这究竟是何用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僧格林沁叹了口气,说道:“是啊,我也这么认为。可一旦偷袭失败,那责任该由谁来承担?”

郭嵩焘解释道:“这正是皇上口谕的微妙之处。皇上似乎是想让我们在战场上灵活应变,但又不想直接挑起事端。穿上乡勇的打扮进行偷袭,既能保持一定的突然性,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我们的身份。但一旦事情败露,我们就可以说这是乡勇所为,与我们官军无关。但此计明显有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僧格林沁闻言,不禁一愣,随即追问其中缘由。郭嵩焘缓缓道出理由:“在英法联军眼中,无论是官军还是乡勇,皆是中国之军队,皆受大清皇帝之管辖。乡勇之说,不过是掩耳盗铃。再者,此举也可能引发国内民众的不满与反感。特别是一旦贸然开战,英法必然有反应,会导致战事升级,责任终究会落到朝廷头上,届时王爷恐将成为替罪羊。

他的话语如同寒风中的利刃,让人不禁打了个寒颤。接着,郭嵩焘又举例回顾了1841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民众如何积极支持清军作战,自发组织反侵略斗争。那些英勇的民众,无论是厦门的袭击英军,还是浙江的“黑水党”,乃至三元里抗英事件,虽然都是非官方武装力量与英国军队的冲突,但最终英军都将账算在了清政府头上,属地的官员都受到处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夜色渐深,营帐中的灯火依旧明亮,如何应对这场危机,这个问题如同一块巨石,沉甸甸地压在僧格林沁、郭嵩焘与载垣的心头。而紫禁城内的咸丰皇帝,也在为这个决定而辗转难眠,自己的这个决策,会引发怎样的连锁反应。

由此,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第二次大沽口之战前夕,我们看到:咸丰皇帝的狡黠与忧虑、载垣的恭维与忠诚、僧格林沁的沉思与谨慎以及郭嵩焘的开明与智慧。那么他们最终会做出怎样的决定?又会引发怎样的故事?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本文是《帝王的决策压力》系列文章第三篇,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