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个你可能不知道的事,在悄无声息中,自12月1日起,也就是两个月后,我国开始全面推广水资源税。
这通知发得悄无声息。10月11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和水利部联合发布《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实施办法》,宣布水资源费改税。
其实,“费改税”也不是头次了。如果你活得够久,就会记得曾经大家都被收取过一笔养路费,后来被并入了燃油税中。曾经一度以为用车多的多缴钱,用车少的少花钱,不用车的不花钱,但最终影响到物流行业,所有在马路上跑的物资,都受到了波及。不但高速公路不免费,还直接拉高了油价。
油好歹是开采出来的,水这东西,普通人都能搞到。普通人对于水花钱的理解,可能是缴纳了点自来水费,水龙头里就能流出水来,仿佛置身流奶与蜜之地。可根据办法新规,未来在我国境内,直接取用地表水或者地下水的单位和个人,都要按规定缴纳水资源税。
这句话可能还是不太好理解。我翻译下,排除了办法规定的豁免条款,当你步行路过一条小河,少量取用点水洗把脸没事,但是想多装一些,超出限度,那就要缴纳税费了;你紧急用水去灭火抗旱没事,但是你开个汤泉,大量用山泉水,你也得交钱;你村里用点集体水库里的水没事,但是想弄点干净的河水酿酒卖,对不住,这不是生活所需,请按面积收费。
再换句话说,这笔钱要从大宋年间开始收,梁山孙二娘开人肉包子店,自己酿点酒售卖,都倒欠大宋官府一大笔银子。
为了怕水资源税收少了,大家不好好保护水资源,同时考虑到不同地方的水资源情况,于是办法特意给各省定了一个最低平均税额。比如四川、上海等13个省份地表水最低税额不得低于0.1元/立方米,而北京这一标准为1.6元/立方米,高出多个省份16倍。毕竟,北京打工人有钱。
可能说到这,是不是还是有人觉得,这涨几块钱,好像和生活关系不大?不,这其实是巨大的连锁反应。水是特别基础的原材料,原材料涨价了,终端产品的价格怎么可能不上涨呢?
毋宁办法中提及的,特种取用水将从高确定税额,其中就包括洗车、洗浴、高尔夫球场、滑雪场等场所用水,就连日常你喝的矿泉水和纯净水,餐馆里喝的西红柿蛋花汤,都会受到价格影响。
商家会把成本都算到最终出售给你的商品价格里——最简单的例子,游泳馆如果不考虑涨价,那它们可能更不愿意去换水,而是趁夜深人静大把大把往泳池里泼洒药粉。
办法推行背后的大逻辑很好理解,即在财政压力巨大的前提下,地方财政力不从心。而此次让利地方,将水资源税收入全部下放归属,就是在短期消费税无法提供新税收增量的同时,试图用税基范围增长,来弥补地方财政赤字和缺口。
总的来看,办法在顶层设计是有高明之处的:一方面打出水资源保护大旗,一方面给地方财政增加收入,一方面又不用直接向民众收钱。这时候只需要把要钱的手伸向企业,企业因为生产成本上升只能被迫涨价,被推往前台,充当万恶的资本家。
非常有趣的是,这件事2015年9月10日,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即刊发了《【他山之石】国外如何征收水资源税费》,其中重点提及俄罗斯、荷兰和巴西对水资源税的收取情况,并强调“对我国的水资源税费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他没提的是,收取水资源税,在资本主义国家都不多见。由于水的易获取属性,长期来征税争议一直很大,多国均有提案,但迟迟难以推进。而我们率先试水,或许也是某种另辟蹊径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现在只好奇一件事,空气作为人类宝贵的稀缺资源,什么时候开始征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