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鸠摩罗什《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白话译文 小悟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我是这样亲耳聆听到的,曾经有一段时光,佛陀安驻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与一千两百五十位大德高僧相伴。那时,在用餐时刻来临之际,世尊身披袈裟,手持钵盂,步入繁华的舍卫大城,沿街乞食。穿梭于城中街巷,依次乞得所需后,他返回原地。用餐完毕,佛陀整理好衣衫和钵具,洗净双足,铺开座位,端坐其中。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就在这时,长老须菩提在众弟子中站起身来,他袒露右肩,右膝跪地,双手合十,恭敬地对佛祖说:“真是难得啊,世尊!您如此善于护佑和嘱咐各位菩萨。世尊,那些发愿要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善男子、善女人,应该如何保持他们的信念,又如何降伏他们内心的杂念呢?”

佛祖微笑着回答:“说得好,须菩提!正如你所言,我确实善于护佑和嘱咐菩萨们。现在,你要仔细聆听,我将为你解说:善男子、善女人,在发愿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时,应该这样保持信念, 这样降 伏内心。”

“是的,世尊!我非常愿意聆听您的教诲。”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祖对须菩提说:“各位大菩萨们,应该这样降伏自己的内心!世间所有的众生,无论是卵生、胎生、湿生还是化生;无论是有色界众生还是无色界众生;无论是有思维、无思维还是非有思维非无思维的众生,我都希望他们都能进入无余涅槃的境地,得到彻底的解脱。虽然我会这样灭度无数无边的众生,但实际上并没有一个众生是被我真正灭度的。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果菩萨心中还有自我、他人、众生和寿命这些执念,那他就不能被称为真正的菩萨。”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再者,须菩提啊,菩萨在修行布施时,应当心无所住,不执着于任何形式。也就是说,他们在布施时,不应执着于色相、声音、香味、触觉、法相这些外在的表象。须菩提啊,菩萨应当像这样布施,不执着于任何相状。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菩萨不执着于相状进行布施,他们所获得的福德是无法估量的。须菩提啊,我问你,东方的虚空可以估量吗?”

“不可以,世尊!”

“那么,南方的虚空、西方的虚空、北方的虚空,以及东南西北上下各个方向的虚空,都可以估量吗?”“都不可以,世尊!”

“须菩提啊,菩萨不执着于相状进行布施,他们所获得的福德,就像这虚空一样无法估量。须菩提啊,菩萨只应按照我所教导的那样去修行。”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啊,我问你,可以凭借身相来见到如来吗?”

“不可以,世尊。不能凭借身相来见到如来。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所说的身相,其实并不是真正的身相。”

佛祖告诉须菩提:“凡是所有的相状,都是虚妄不实的;如果能够认识到所有的相状都不是真实的相状,那就能够见到如来了。”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对佛祖说:“世尊啊,难道有众生在听到这样的言说和章句后,能够产生真实的信心吗?”

佛祖告诉须菩提:“不要这样说。在我灭度后,过了五百年,会有持戒修行福德的人,对于这部经文的章句能够产生信心,认为这是真实不虚的。应当知道,这样的人并不是只在一佛、二佛、三佛、四佛、五佛那里种下了善根,而是在无量千万佛那里都已经种下了善根。他们听到这部经文的章句后,哪怕只是在一念之间产生了清净的信心,须菩提啊,如来都能够完全知晓和看见。这些众生获得了如此无量的福德。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众生已经不再执着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他们既不执着于法相,也不执着于非法相。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众生如果心里执着于任何相状,就会执着于我人众生寿者的概念。同样地,如果他们执着于法相,也会执着于我人众生寿者的概念。再者,如果他们执着于非法相,也会执着于我人众生寿者的概念。因此,他们不应该执着于法相,也不应该执着于非法相。正因为这个缘故,如来常常说:‘你们这些比丘啊,要知道我所说的法,就像用筏子渡河一样;法尚且应当舍弃,更何况非法呢?’”

第七品 无得无说

“须菩提啊,我问你,如来是否得到了那无上的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如来是否有所说法呢?”

须菩提回答说:“依照我对佛所说教义的理解,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法叫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同样,也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法,是如来可以宣说的。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所宣说的法,都是不可执着、不可言说的,它们既不属于法的范畴,也不属于非法的范畴。这其中的原因是,一切的圣贤,都是因为悟到了无为的真理,才显现出了各自的差别。”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啊,我再问你,如果有人用遍了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那么这个人所获得的福德,是不是很多呢?”

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多,世尊!为什么呢?因为这种福德虽然看起来很多,但它并不是福德的本质,所以如来说福德多,其实是在强调其超越性的存在。如果有人,在这部经中受持,哪怕只是四句偈语,并且为他人解说,那么他所获得的福德,将远超过用七宝布施的人。为什么呢?须菩提啊,一切的诸佛,以及他们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方法,都是从这部经中产生的。须菩提啊,所谓的佛法,其实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佛法,它超越了常规的认知和定义。”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啊,我问你,那些已经证得须陀洹果位的人,会不会有这样的念头:‘我已经得到了须陀洹的果位’呢?”

须菩提回答说:“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须陀洹被称为入流者,但实际上他们并无特定的地方可入,他们已经超越了色、声、香、味、触、法这些世俗的束缚,这才是须陀洹的真正含义。”

“须菩提啊,我再问你,那些证得斯陀含果位的人,会不会有这样的念头:‘我已经得到了斯陀含的果位’呢?”

须菩提又说:“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斯陀含被称为一来者,但实际上他们并无真正的往来,他们已经超越了生死轮回的束缚,这才是斯陀含的真正含义。”

“须菩提啊,我再问你一次,那些证得阿那含果位的人,会不会有这样的念头:‘我已经得到了阿那含的果位’呢?”

须菩提继续回答:“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阿那含被称为不来者,但实际上他们并无真正的不来,他们已经超越了欲界的束缚,不再受生死轮回的牵绊,这才是阿那含的真正含义。”

“须菩提啊,最后我问你,那些证得阿罗汉果位的人,会不会有这样的念头:‘我已经得到了阿罗汉的道果’呢?”

须菩提回答说:“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实际上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法叫做阿罗汉。世尊啊,如果阿罗汉有这样的念头:‘我已经得到了阿罗汉的道果’,那么他就执着于自我、他人、众生和寿命这些概念了。世尊啊,您曾经说我得到了无诤三昧,在众人中最为第一,是超越了欲望的阿罗汉。但世尊啊,我并没有这样的念头:‘我是超越了欲望的阿罗汉’。世尊啊,如果我有了这样的念头:‘我已经得到了阿罗汉的道果’,那么世尊您就不会说须菩提是乐于独行的修行者了!因为实际上我并无特定的修行之路可走,所以才被称为乐于独行的修行者。”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佛陀告诉须菩提:“你认为,我在燃灯佛那里,是否得到了什么法?”

须菩提说:“没有,世尊!您在燃灯佛那里实际上并未得到任何法。”

“须菩提!你认为,菩萨会去庄严佛土吗?”

须菩提说:“不会,世尊!为什么呢?庄严佛土,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庄严,这只是被称为庄严。”

“所以,须菩提!所有的大菩萨们应当这样生起清净心,不应该停留在色相上生心,不应该停留在声、香、味、触、法上生心,而应该无所执着地生起心。须菩提!比如有人的身体如同须弥山王一样巨大,你认为这样的身体是不是很大?”须菩提说:“非常大,世尊!为什么呢?佛陀说这不是真正的身体,而是被称为大身。”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

“须菩提啊!想象一下,就像那恒河里数不尽的沙子,如果每一粒沙子都代表一条恒河,那么我问你,这些恒河里的沙子,是不是多得无法计数呢?”

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多啊,世尊!何况恒河的数量本身就已经多到无法统计,更不用说它们里面的沙子了。”

“须菩提啊!我现在真心诚意地告诉你:倘若有善心的男子或女子,用世间最珍贵的七宝,装满像恒河沙数那样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用来布施,他们所获得的福德多不多呢?”

须菩提说:“非常多,世尊!”

佛祖接着对须菩提说:“但是,须菩提,如果有善心的男子或女子,能够在这部经文中,哪怕只是接受并持守其中的四句偈语,再将这些智慧分享给他人,那么他们所得到的福德,将会远远超过前面所说的用七宝布施所得到的福德。”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佛陀再次对须菩提说:“须菩提啊,凡是宣讲这部经典,哪怕只是其中的四句偈语,都应知晓,这世间的一切,无论是天上的神灵、人间的众生,还是阿修罗界的勇士,都应当像供奉佛塔庙宇一样供养它,更何况那些能够完全接受、持守、诵读这部经典的人呢。须菩提啊,要知道,这样的人已经成就了最为上乘、最为稀有之法。这部经典所在之处,就如同有佛亲临,或者有佛的尊贵弟子在场。”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这时,须菩提恭敬地问佛陀:“世尊啊,这部经典应该叫什么名字呢?我们又该如何去持守它呢?”

佛陀告诉须菩提:“这部经典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你就以这个名字去持守它吧。为什么呢?须菩提啊,佛所说的般若波罗蜜,其实并不是真正的般若波罗蜜,只是名为般若波罗蜜罢了。须菩提啊,你认为如来有所说法吗?”

须菩提回答说:“世尊啊,如来其实并没有说什么。”

佛陀又问:“须菩提啊,你认为这三千大千世界的微尘多不多呢?”

须菩提说:“非常多,世尊!”

佛陀说:“这些微尘,如来认为它们并不是真正的微尘,只是名为微尘罢了。同样地,如来所说的世界,也并非真正的世界,只是名为世界。须菩提啊,你认为可以凭借三十二相来见到如来吗?”

须菩提说:“不可以,世尊!不能凭借三十二相来见到如来。因为如来所说的三十二相,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相,只是名为三十二相罢了。须菩提啊,如果有人以恒河沙数般的生命和财物来布施,而另一个人,哪怕只是在这部经典中接受并持守四句偈语,为他人讲解,那么他的福德要比前者多得多。”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这时,须菩提听完这部经典,深刻理解了其中的义理,感动得泪流满面,对佛陀说:“真是难得啊,世尊!您宣讲了如此深奥的经典,而我自从修行以来,所得的慧眼还从未听闻过这样的经典。世尊啊,如果有人听闻了这部经典,心生清净的信心,就能领悟到真实的法相,要知道,这样的人已经成就了第一稀有的功德。世尊啊,这真实的法相,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相,所以如来才称之为实相。世尊啊,我如今能够听闻这样的经典,理解并持守它,并不算难。但如果到了未来的后世,五百年后,还有众生能够听闻这部经典,理解并持守它,那这样的人就是第一稀有的。

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人已经没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执着。为什么呢?因为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其实都不是真正的相。为什么呢?因为离开了所有的相,才能称之为诸佛。”

佛陀告诉须菩提:“是这样的,是这样的。如果有人听闻了这部经典,不惊慌、不恐惧、不畏惧,那么要知道,这样的人是非常稀有的。为什么呢?须菩提啊,如来所说的第一波罗蜜,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第一波罗蜜,只是名为第一波罗蜜罢了。须菩提啊,忍辱波罗蜜也是如此,如来认为它并不是真正的忍辱波罗蜜,只是名为忍辱波罗蜜罢了。为什么呢?须菩提啊,就像我过去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时,那时我并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执着。为什么呢?

因为我在过去被节节肢解时,如果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执着,就会心生怨恨。须菩提啊,又想起我过去在五百世中作为忍辱仙人时,在那漫长的岁月里,我也并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执着。所以须菩提啊,菩萨应当离开所有的相,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当执着于色相而生起心念,也不应当执着于声、香、味、触、法等而生起心念,应当生起无所执着的心。如果心有执着,那就不是真正的无所住。所以佛说:‘菩萨心不应执着于色相而行布施。’须菩提啊,菩萨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应当如此布施。如来说:一切相都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都是非众生。须菩提啊,如来是真话者、实话者、如实而说者、不欺骗者、不说异话者。须菩提啊,如来所得的法,既非实有也非虚无。须菩提啊,如果菩萨的心执着于法而行布施,就如同人进入了黑暗之中,什么也看不见。如果菩萨的心不执着于法而行布施,就如同人有眼睛,在日光的照耀下,能够看见各种各样的色彩。须菩提啊,在未来的世界里,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够持守、诵读这部经典,那么如来就会以佛的智慧,完全知晓并看见他们,他们都将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佛陀对须菩提说:“须菩提啊,如果有人,无论是善男子还是善女人,在早晨、中午、傍晚这三个时段,都以像恒河沙粒那样无数的身体来进行布施,如此持续无量百千万亿劫的时间;而另一个人,只是听闻了这部经典,心中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不产生任何逆反之念,那么这个人的福德要远远超过前面那些以身布施的人。更何况是那些书写、持守、诵读,并且为他人解说这部经典的人呢。须菩提啊,简而言之,这部经典具有不可思议、无法称量、无边的功德。如来是为了那些发愿修行大乘佛法的人,为了那些追求最上乘佛法的人而宣讲这部经典的。如果有人能够持守、诵读,并且广泛地为他人解说,如来都会完全知晓并看见他们,他们都将成就无法计量、无法称说、无边无际、不可思议的功德。这样的人,就是在为如来分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重任。

为什么呢?须菩提啊,那些只喜欢小法的人,他们执着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因此对于这部经典,他们无法听闻、接受、诵读,更无法为他人解说。须菩提啊,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有这部经典存在,世间的一切,无论是天上的神灵、人间的众生,还是阿修罗界的勇士,都应当供养它。要知道,这个地方就如同佛塔一样,都应当恭敬地礼拜、围绕,用各种鲜花和香气来散播在这个地方。”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佛陀再次对须菩提说:“须菩提啊,如果善男子或善女人持守、诵读这部经典,却遭到他人的轻视和侮辱,这是因为他们前世所造的罪业本应使他们堕入恶道。但由于今世他们持守、诵读这部经典并遭受轻视和侮辱,前世的罪业就因此而消除,他们终将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啊,我回想起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以前,在然灯佛面前,我曾遇到并供养过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没有一位是我未曾供养和侍奉的。如果有人能在未来的末世持守、诵读这部经典,他们所得的功德,比我过去供养诸佛的功德要大得多,甚至无法用百分比、千万亿分之一,乃至任何算数或譬喻来衡量。须菩提啊,如果善男子或善女人在未来的末世持守、诵读这部经典,并因此获得巨大的功德,我要是详细地说出来,恐怕有的人听了会心生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啊,应当知道这部经典的义理不可思议,所得的果报也同样不可思议。”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这时,须菩提向佛陀请教:“世尊啊,善男子或善女人发愿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该如何保持他们的信念,又如何降伏他们内心的杂念呢?”

佛陀告诉须菩提:“善男子或善女人发愿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应当生起这样的心念:我应当灭度一切众生。然而,在灭度了一切众生之后,实际上并没有一个众生是被真正灭度的。

为什么呢?须菩提啊,如果菩萨执着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他就不能被称为菩萨。

为什么呢?须菩提啊,实际上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法可以用来发愿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陀接着问须菩提:“你认为如来在然灯佛那里,是通过某种法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吗?”

须菩提回答说:“不是的,世尊!按照我对佛所说的义理的理解,佛在然灯佛那里,并没有通过任何法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陀说:“是这样的,是这样的!须菩提啊,实际上并没有一个法可以使如来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有的话,然灯佛就不会给我授记,说我将在来世成佛,号释迦牟尼。正是因为实际上没有一个法可以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然灯佛才给我授记,说:‘你在来世将成佛,号释迦牟尼。’

为什么呢?如来这个名号,就是诸法如实的义理。如果有人说如来得到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啊,实际上并没有一个法可以使佛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啊,如来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这个中间既没有实有也没有虚无。因此如来说:一切法都是佛法。须菩提啊,所说的‘一切法’,其实并不是真正的一切法,只是名为一切法罢了。须菩提啊,就好比说人身长大。”

须菩提说:“世尊啊,如来说人身长大,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大身,只是名为大身。”“须菩提啊,菩萨也是如此。如果菩萨说:‘我要灭度无量众生’,那他就不能被称为菩萨。

为什么呢?须菩提啊,实际上并没有一个名为菩萨的法。因此佛说:一切法都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须菩提啊,如果菩萨说:‘我要庄严佛土’,那他也不能被称为菩萨。

为什么呢?如来说庄严佛土,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庄严,只是名为庄严罢了。须菩提啊,如果菩萨能够通达无我的法,那么如来说他才是真正的菩萨。”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佛祖问须菩提:“你认为呢?如来是否拥有肉眼?”
须菩提答道:“是的,世尊,如来拥有肉眼。”

佛祖又问:“那你认为,如来是否拥有天眼?”
须菩提回答:“是的,世尊,如来拥有天眼。”

佛祖继续问:“那么,如来是否拥有慧眼?”
须菩提回应:“是的,世尊,如来拥有慧眼。”

佛祖接着问:“如来是否还拥有法眼?”
须菩提点头:“是的,世尊,如来拥有法眼。”

佛祖再问:“如来是否拥有至高无上的佛眼?”
须菩提答道:“是的,世尊,如来拥有佛眼。”

佛祖又问:“须菩提,你认为恒河中的沙子,我称之为沙,对吗?”
须菩提回答:“是的,世尊,您称之为沙。”

佛祖接着问:“如果恒河中的每一粒沙都代表一条恒河,而这些恒河中又都有同样数量的沙子,代表着同样数量的佛世界,这样的数量多不多?”
须菩提惊叹:“非常多,世尊!”

佛祖告诉须菩提:“在这些国土中,所有众生的心念,如来都了如指掌。为什么呢?因为如来认为,这些心念都不是真正的心,只是名为心而已。为什么这么说呢?须菩提,过去的心念已经消逝,无法追寻;现在的心念瞬息万变,难以把握;未来的心念还未到来,更是无从谈起。”

第十九品 法界通化分

佛祖问须菩提:“如果有人用遍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你认为这个人因此获得的福德多不多?”

须菩提回答:“是的,世尊,这个人因此获得的福德非常多。”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佛祖问须菩提:“你认为,可以凭借如来圆满的色身来认识如来吗?”

须菩提回答:“不可以,世尊。如来不应该被看作拥有圆满的色身。为什么呢?如来告诉我们,圆满的色身其实并非真正圆满,只是名为圆满而已。”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佛祖对须菩提说:“你不要认为如来有这样的念头:‘我应当有所说法。’千万不要有这样的念头。为什么呢?如果有人说如来有所说法,那就是在诽谤如来,因为他没有理解我所说的真正含义。须菩提,真正的说法者,其实并没有什么法可以说,这才是真正的说法。”

这时,须菩提恭敬地对佛祖说:“世尊,未来世的众生,听到这样的说法,会不会产生信心呢?”

佛祖回答:“须菩提,他们既不是众生,也不是非众生。为什么呢?众生这个词,如来认为并非真正的众生,只是名为众生而已。”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须菩提问佛祖:“世尊,您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是不是没有得到什么呢?”

佛祖回答:“是的,是的。须菩提,我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其实并没有得到任何法,这才是真正的无上正等正觉。”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

“再次,须菩提,我要告诉你,佛法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之分,这就是所谓的无上正等正觉。当我们修持一切善法时,如果能够做到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的境界,就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但我要提醒你,所说的善法,其实并非真正的善法,只是名为善法罢了。”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须菩提!如果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须弥山王那样的大山,以及所有像这样堆积的七宝,有人用来布施;如果有人接受、持守、诵读这部《般若波罗蜜经》,哪怕只是其中的四句偈语,为他人解说,这样的功德远远超过前者,即使是前者功德的百分之一、百千万亿分之一,乃至用算术和比喻都无法形容其差距。”

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

“须菩提,你认为呢?你们千万不要以为如来有这样的念头:“我要度化众生。”千万不要有这样的想法。为什么呢?因为实际上并没有众生是被如来度化的。如果有众生被如来度化,那如来就有了我、人、众生、寿者的分别心。如来告诉我们,说有我的人,其实并非真正有我,只是凡夫俗子误以为有我罢了。而那些凡夫俗子,在如来看来,也并非真正的凡夫,只是名为凡夫而已。”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须菩提!你认为怎样?可以用三十二相来观察如来吗?”

须菩提回答:“是的!是的!可以用三十二相来观察如来。”

佛陀说:“须菩提!如果用三十二相来观察如来,那么转轮圣王就是如来了。”

须菩提对佛陀说:“世尊!根据我对佛陀教义的理解,不应该用三十二相来观察如来。”

这时,佛陀吟诵了一首偈颂:“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如果通过色相来寻找我,通过声音来寻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这样的人走在错误的路上,不能见到如来。) ”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须菩提!如果你这样想:‘如来不是因为具备了完整的相状而获得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不要有这样的想法,‘如来不是因为具备了完整的相状而获得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如果你有这样的想法,即认为发心追求无上正等正觉的人会说一切法断灭。不要有这样的想法!为什么呢?发心追求无上正等正觉的人,不会说一切法断灭。”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须菩提!如果菩萨用充满恒河沙数世界那么多的七宝进行布施;如果还有人知道一切法无我,达到了忍辱的境界,这样的菩萨超过前者的功德。为什么呢?须菩提!因为所有的菩萨不接受福德。”须菩提对佛陀说:“世尊!为什么菩萨不接受福德?”

“须菩提!菩萨所做的福德,不应该贪婪执着,因此我说他们不接受福德。”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

“须菩提!如果有人说:如来有来有去、有坐有卧的状态,这样的人并没有理解我所讲述的教义。为什么呢?如来,是没有从哪里来,也没有到哪里去的,因此被称为如来。”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须菩提!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将三千大千世界粉碎为微尘,你认为如何?这些微尘数量非常多吧?”

须菩提回答:“非常多,世尊!为什么呢?如果这些微尘确实是独立存在的实体,佛陀就不会说这是微尘。为什么呢?佛陀说:所谓的微尘,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微尘,这被称为微尘。世尊!如来所说的三千大千世界,实际上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世界,这被称为世界。为什么呢?如果世界确实是独立存在的实体,那么它就是一种聚合的状态。如来说:‘聚合的状态,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聚合状态,这被称为聚合状态。’须菩提!所谓的聚合状态,实际上是无法用言语描述的,但是凡夫俗子却执着于这种状态。”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须菩提!如果有人说:佛陀教导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你认为如何?这样的人是否理解我所说的教义?”

“没有,世尊!这样的人没有理解如来所说的教义。为什么呢?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被称为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须菩提!发心追求无上正等正觉的人,对于一切法,应当这样理解,这样看待,这样相信和理解,不产生对法相的执着。须菩提!所谓的法相,如来说实际上并不是法相,这被称为法相。”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须菩提!如果有人用充满无量无数世界那么多的七宝进行布施,如果还有善男子、善女人发心追求无上正等正觉,持守这部经典,哪怕只是其中的四句偈语,接受、诵读,为他人解说,他们的福报将超过前者。如何为他人解说这部经典呢?不应执着于相状,保持如如不动的心境。为什么呢?”“一切有为法,就像梦、幻、泡沫、影子,就像露水和闪电,应当这样看待。”

佛陀说完这部经后,长老须菩提以及所有在场的比丘、比丘尼、在家男居士、在家女居士,所有世间、天界、人类、阿修罗,听闻佛陀的教诲,都感到极大的欢喜,深信不疑,遵照教诲奉行。

来源:小悟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更正/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