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叶伟民
此前,《写作的复利魔法:用好每天两小时,逆袭成文章高手》推送后,评论区就多了不少吐槽——虽说写作要靠记录积累素材,但自己记不住事儿,这头记了那头就忘。那问题来了:记不记有什么区别呢?
很多热心读者跟帖交流了心得,主要是两类建议:一是用好工具辅助;二是用对方法。
我觉得都说在点子上,今天就着重说说这两点:工具和方法。
记不住,不是脑子笨
遗忘是大脑的特性,但这恰恰是我们要随手记的原因,而非反对的借口。有句老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尤其对写作者来说,如何信手拈来,唯有记录。
但上面的吐槽也是真,记下即忘,心里也自然泄气。不要和大脑硬刚,得遵从信息处理和知识管理的规律。
试想一下,假如你是一个木匠,有个仓库。你也很勤奋向上,不断攒工具和材料。如果只是随意放置,最后你连一颗螺丝一个钉子都找不到,因为它们是失序且断联的。
你只有将它们分门别类放好,建立一套科学的仓管规则(索引),并在不断调用中优化、重组,甚至实现模块化,你才能调取自如,也才算真正拥有它们。
接下来,我们就循着这个仓管思维来优化写作素材的管理。
收集:统一入口,设立缓存区
说回木匠的比方,平时收集铁钉、木料,如果随处放置,那只是杂物,不是生产资料。
写作也一样,记是最基础的写,看到好文章、好句子、好场景、好细节、好想法……都要记录下来,而且要统一入口。
具体说,就是用一个工具来积累日常见闻思考,再定期整理。
如果你热衷纸笔,我推荐你用活页笔记本,原因在前面推文也分享过,方便随意记写,再拆解重组。
如果你爱用手机记,就用笔记类软件,例如手机自带笔记、flomo、印象笔记等,它们能非常便捷地输入、剪藏,而且手机和电脑同步,方便后期整理。
整理:卡片式管理
统一记录入口后,你现在已经初步成为一名合格的“木匠”,无论木料铁钉,都能颗粒归仓了。
不过,上文也说过,只是将资料堆在一起是没用的,因为彼此间没有秩序化和建立关联。
因而,第二步就要“入库”,做到分类明确,易搜索,易查询,并且在彼此间建立关联。
这一步很重要,直接决定你此前的记录和搜集能否成为你的“外脑”。
我推荐“卡片式管理”,就是将第一步收集阶段的碎片资料,整理成逻辑清晰、内容完整的卡片,然后分门别类保存。
这里的卡片,不只是形状意义上的卡片(当然也可以是),更重要是其内涵——最小的信息和知识单位。
整理卡片不可贪多求全,只说清楚一个点就行了。它可以是一个知识点、一个想法、一个场景、一个主意、一句动人的话或一个精彩的细节。
这一阶段,我会用语雀(或Notion)等知识库软件来整理卡片,操作思维就是:如果你想搜集整理某个领域或主题的知识卡片,就给它建个知识库,以写书的思维来不断积累。
(*以上介绍的软件只是举例,市面上还有很多优秀的笔记软件,可多试用,找到适合自己的那款。)
调用:模块化成最小写作单位
前两步很重要,但有个缺点,都是关起门自己写,缺乏反馈和验证。少了这些外界信息,我们会失去坐标和动力。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练得一手好篮球,自己在家越投越没意思,但打一场比赛,有观众和啦啦队,整个人都燃起来了,像叶问师傅那样”一个打十个“。
这就是公开写作的好处。某些大事确实值得“十年磨一剑”,但没必要每件事都如此。把此前积累的知识卡片,按照主题、关键词相近“缝合”起来,就能成为一篇百字到几百字的“微文章”,然后发表出去,获得读者(观众)。
现在自媒体平台都设计有“微头条”“想法”“动态”等功能,就是非常好的“微文章(或叫微练笔)”的发表地。
这样就能把让人焦头烂额的大文章大卸八块,化整为零轻松创作,也能保持笔头的热度,更在外界的反馈中获得建议和动力。
此外还有个更强大的作用——高频调用平日积累的知识卡片,让它们组成知识模块,产生关联,提高调用效率。
就像前文的木匠,要是平日能设计出各种预制件,等做家具、盖房子的时候就轻松多了。
例如,我每天都发一篇“微练笔”到自媒体上,正是有了这一天一点的阅读、思考、记录、书写,当我需要备课或写作时,就可以轻松调取。
比如我搜索“人物”,关于人物写作的练笔和思考就出来了,拿来就用,非常精准高效。
最后总结一下,要做好素材积累和管理,一步步建立自己的素材库,有关键三步要做好:
1、收集归一:工具要给力,统一记录入口。
2、定期整理:把碎片信息整理成一张张卡片,分类清晰易搜索。
3、输出调用:公开写作,让知识点重组成知识模块,成为长文章的基础单位。
说到底,就是用“碎片-卡片-模块”的思维来打造写作素材库,且在反复调用中深化记忆。久而久之,自然就能信手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