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10月21日,也就是印度总理莫迪前往俄罗斯参加“金砖国家峰会”的前一天,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突然宣布:
中印已经就边界上的一些问题达成了协议。
这一协议是关于两国在边境地区的巡逻问题,现在双方已经同意恢复到2020年的状态。
也就是说,两国的军队将会按照之前的安排进行巡逻,不会再有新的冲突。
要知道,自2020年6月15日,中印加勒万河谷边境冲突之后,距今已经四年之久。
在这4年里,双方将士都克服着种种困难,忍耐着艰难的环境,时不时还会爆发新的冲突,甚至还为此有过人员牺牲和伤亡。
尤其是印度,在补给受影响的背景下,遭遇的苦难更多。
有学者分析称,在中印边境冲突的4年里,印度不仅在地缘政治上遭遇了挫折,还在经济上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自2020年边境冲突加剧以来,印度国内民族情绪高涨,对中方的敌意不断升级。
期间,印度高层曾多次封禁中国手机应用,审查中企投资并采取其他小动作,对双方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度逐渐意识到,与中国在边境问题上持续僵持,对印度本身并没有实际的好处。
反而损害了两国之间本该逐步发展的经济合作关系。
数据显示,在冲突的4年里,中国依然是印度最大的商品来源国和工业产品供应国。
过去四年,印度对华进口增加了56%,贸易逆差翻了一番,达到850亿美元。在中方全系的工业产业下,印度也只好选择了认输。
其实别说是印度,就算是美国面对中方完整的工业体系,也不免心生畏惧。
当然,达成协议不仅仅出于经济考虑。
在国际政治上,印度主张的“不结盟”外交政策近年面临考验。
同时与中国的紧张关系还导致印度逐步滑向“四国集团”的阵营,同时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又处于孤立状态。
由此,印度的这一做法,也被一些专家分析为,印度希望通过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为自己在全球事务中的灵活性赢得更多空间。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针对双边关系,印度主动对华作出了三大承诺:
1、不互相攻击,不宣战。
2、不支持任何危害中国的“恐怖主义”活动。
3、不许任何人任何势力通过印度的领土领空等,进行敌对行动。
说白了,就是承诺不再和中国对着干了。
那么,印度为何突然之间态度发生了180度的转变?究其根本,有3方面原因:
一、后勤补给困难
在谈判进程中,中方牢牢把握了主动权,展现出坚定且毫不退让的立场。
而印度方面则显得颇为被动,四年来在边境地区的困境让它们吃尽了苦头。
特别是在后勤供应经常跟不上的情况下,与中方在前线持续消耗,对于基础设施本就薄弱的印度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相关新闻显示,印度甚至不得不用骆驼来运输以保障后勤补给,都艰苦到这样的程度了,还有什么好坚持的。
二、认识到了发展重心
当前,印度正步入一个至关重要的成长阶段,与中国维持和谐稳定的关系,对其经济腾飞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中国作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区域乃至全球供应链网络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影响力不容小觑。
而近年来印度虽试图通过对中国投资实施严格审查与限制,以彰显其强硬姿态。
但这一系列举措并未如愿以偿地带来实质性利益,反而使印度经济陷入了更为棘手的境地。
随着美日韩等国的工业迁移进一步升级后,印度意识到想要真正崛起为全球经济中心之一,就不可避免地要与中国这个强大的邻居处理好关系。
正因如此,印度也不得不放下身段开始与中方和解。毕竟要想一门心思的谋发展,就必须首先拥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
三、美印关系出现了问题
此前,在中美竞争的节骨眼上,印度看到了机会,想从美国获得好处,尤其是军备方面的支持,由此与美国保持了良好的关系。
而美国也是希望借助印度来给中国施加压力。
无论是经贸问题,还是边境冲突问题,印度很多决策的背后应该都有美方的影子。
还有美国为了让印度死心塌地,一方面给印度出售了包括MQ9死神无人机在内的诸多武器,还与印度在喜马拉雅山南部进行了军事演习。
后来,美国看到针对中国印度有些扶不起的感觉,于是对印度的态度就发生了变化。
相关新闻显示,近期美国司法部门对印度高层工作人员维卡什·亚达夫提起了诉讼。
指控亚达夫去年策划了一起暗杀行动,目标是一个住在美国的锡克教分离主义者,不过暗杀没有成功。
之前,拜登一直没有透露这个幕后黑手的名字,但现在他们决定公开。
印度报纸《商业标准报》在18号说,亚达夫现在还没被抓到,美国这么做,会让印美之间的关系变得更紧张。
美国美联社也发出评论说,过去这一年,这种暗杀事件已经成为印度和西方国家关系紧张的一个原因。
也许通过这一事件,印度又嗅出了新的危机,不得不与中方开始修好以应对未来的未知,也未可知。
读者们,关于“印度结束了4年的边境冲突”,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