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粟《太湖之滨》、钱松喦《春满石城》、苏天赐《南京长江大桥》……滚滚长江席卷着艺术灵感奔涌而来,成为许多书画家创作的主题和意象。近日,“东流万里长——馆藏江苏地域长江主题经典作品展”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2号厅开展,展览将持续至11月13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甘露寺、石头城、太湖之滨,书画里定格江苏韵味

展览分为“江音苏韵”“龙蟠虎踞”“天堑通途”三个单元,多角度呈现长江江苏段多彩的生态文明之美、历史人文之美和时代精神之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海粟的油画《太湖之滨》描绘了一处太湖沿岸风光,近处岸边村庄的烟火气息,与远处冷艳开阔的湖光山色相映成趣,一派富足闲适的渔家景象。江湖相连,水系沟通,密切依存,太湖流域是物产丰饶的“鱼米之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文治的国画《甘露寺祭江亭》描绘了长江岸边悬崖峭壁之上的石柱方亭——祭江亭,它位于镇江北固山。传说,孙尚香在听到刘备去世的消息后,曾在此遥祭后投江,故名祭江亭。南宋词人辛弃疾曾在此写下名篇《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石城虎踞大江东,千载浪淘六代空。建业今看谁建业,春风遍地起英雄。”这首短诗体现了钱松嵒先生在中国画《春满石城》创作中抒发的豪情。画面前景中树茂枝密,茵茵翠绿如云。穿过葱葱郁郁的树林掩映,在重峦山陵的合围之中,一座气象博大的南京城横跨大江两岸。作品色彩绚丽明亮,树石均以石绿敷色,配以屋顶的赭石和石青点缀,画面尽显秀劲潇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南京长江大桥建成于1968年,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被称为“争气桥”。展览中展出了苏天赐的两幅油画《南京长江大桥》,其中一幅中,大桥在蓝天白雪的映衬下更显恢宏庄重,与近前桥底公园和园中玩乐的人物形成鲜明反差;另一幅中,艺术家的视角由远及近,来到了桥墩下方,仰望蓝天,高大的桥墩遮住了右半边画面,给人身临其境的宏大高耸之感。1973年,南京艺术学院组织本校教师创作了一批大桥主题作品,苏天赐等油画系教师参与其中。当时,从江苏镇江到上海黄浦江边,画家们沿着长江长期写生,搜集了很多素材。

40余件名家经典作品汇集,移步入画沉浸式体验

此次展览是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入选项目,由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主办,联合江苏省美术馆相关典藏资源,展出了刘海粟、潘天寿、林散之、钱松嵒、朱士杰、庞薰琹、陈大羽、张文俊、宋文治、苏天赐、冯健亲等现代名家经典作品40余件。

这些作品大部分创作于20世纪初,选取题材丰富、形式多样,作者中不乏海派、新金陵画派的代表人物,不仅描绘了大江两岸无限风光,还展现了如火如荼的建设。

展览特设典藏影音赏析,以画作和实景相对比的形式,展现了画作中描绘的南京紫金山、雨花台、燕子矶、中山码头等风光,带领观众开启穿越百年的城市漫步。

展厅里,长江主题古今诗词装置、模拟江水的沉浸感数字影像装置、曲线弯折的江水诗词影像贯穿了展厅地形,也呼应了长江江苏段的天然地形。多媒体手段将有形的自然与人文扩展为无限的想象景观,营造了丰富的展厅空间美学层次,增加移步入画的感官体验。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刘静妍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