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五脏是肝心脾肺肾,或再加上命门(心包)。
西医五脏或者说现代解剖学发现的五脏也有肝心脾肺肾之名,但没有“命门心包”脏。
那么中医五脏与西医五脏是否对应?如果不对应,又有何区别?这两个问题很大很深,本文仅谈几点看法以抛砖引玉。
一、肝
中医:肝应春,肝属木,木克土,肝克脾——笔者讲过五行相克的一层含义是:“克”指有权支配、也有义务维护,即肝有权支配、拿走脾的东西,也有义务维护脾的安全与正常功能,脾运化谷食产生的精微要奉送给肝,所谓的“肝郁气滞”就是肝不接纳脾输送过来的谷食精微(气),这些气滞留在脾,导致腹胀胁胀。《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讲:“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西医:肝脏的主要供血来自于胃小肠消化后的食物精微。胃和小肠中吸收的食物先进入肝进行过滤,然后通过肝进入血液循环。人体的血液,肝相当于血液进入血脉“入口”的“过滤器”。西医说药物内服,有一种“肝脏首过效应”,就是说肝脏对食物、药物的吸收有首先过滤的功能,这种功能会影响药物被吸收的程度。“首过”这个词很有意思,正符合了肝主春,春为一年之首的传统中医理论。
西医:当肝不好的时候,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能力就不足,身体就容易消瘦,血液量就匮乏,身体就缺乏产热和散热的载体。肝脏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就很容易化热化燥,容易硬化、滋生囊肿、甚至肿瘤。从经验看,大部分肝病或者和肝癌患者身体偏于消瘦。肝功能虚弱的人,一方面易呈现出手脚冰凉,一方面经常又会有严重的内火。——西医发现的肝功能的这些特点,很多都与中医“厥阴病”的特点相符。
二、肾
中医:肾应冬,肾属水,水克火,肾克心。心主脉,心主血,肾克心,肾有权支配、拿走心的东西,也有义务维护心的安全与正常功能。但心又是五脏之主,是君主之官,所以肾克心的力量相对要小很多,肾对心之克,相当于古代大臣对君主的进谏制约,两者的力量不完全在一个档次上。
西医:1、造血靠骨髓里的细胞,而传统中医讲“肾主骨(髓),肾主精”。2、有学者指出:肾脏系统如同人体血液循环“回路”上的高效过滤器和“涡轮增压器”。肾脏的结构有助于血液的增加,肾脏过滤掉血液中的尿素和肌酐有助于血液变得干净,增加血液的含氧量。让人体更容易“出力”和产生热量,也更有助于排出余热(血液中过多的废物会影响血液的热传导效能,导致人体容易积攒废热)。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肾不好的人群脸色黑暗(过滤效能不足,血液中杂质较多),易于疲倦。笔者认为:西医发现的肾脏的这些功能,正符合传统中医讲的“肾应冬,肾主藏,肾主精”——肾是血液循环的“终点”,将循环回流的血液中的杂质清除,留下精华,这不正象人们清理物品,该扔的扔,该留的留,是精品就珍藏吗? 这个功能也体现了“肾克心”——包括肾能调节血液的量。
西医:肝和肾在净化血液方面的功能有很大差别。有学者指出:肾系统主要净化血液中血氧燃烧后形成的肌酐、尿酸等杂质,而肝系统主要净化食物水液中的毒素。人体的血液,肝相当于血液进入血脉“入口”的“过滤器”,肾相当于血液“出口”再循环的“过滤器”。——传统中医讲肝应春,肾应冬,正与这里的两个关口“过滤器”的比喻相应。
三、脾
中医:脾应长夏,脾属土,土居中,土克水,脾克肾。中医对脾的论述虽然很多,但如果要与实证科学、现代医学联系起来,又会发现很多论述都很模糊。“长夏”是一个似有似无的“时”(四时很清晰,长夏却不定);中是一个似有似无的方位(东南西北易找,中央却难定)。
中医:《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讲:“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之段说明脾对水饮的消人极其重要。但是,肺在解剖学上有明确的器官,而如果以解剖学上的脾来理解本段论术的脾的功能,却难以圆通。日本中医学者大塚敬节认为中医的脾包括解剖学上的胰,但即使这样,也还是难以解释《黄帝内经》的本段论述。
西医:现代解剖学上说的脾,是淋巴系统的一个重要淋巴器官,在吸收脂肪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西医这些知识虽然也可与传统中医的脾联系起来解读,但远不是传统中医的脾的全部功能。
四、命门
中医:肝心肺肾四脏的位置易明,与现代解剖学的认识也比较接近;而关于脾脏与命门脏,却争议颇多。1、命门相火寄居于胆:胆为六腑之一,与肝相表里;胆又是一个奇恒之府,又不同于普通的六腑;命门相火寄居于胆,那么胆少阳就是命门少阳,胆与肝就分开了——肝与胆好象成了两个脏,因为胆归于命门了。因此,传统中医在治命门时,往往治胆。2、命门在脉诊中的位置:命门在寸关尺脉诊中位于右尺的位置,所以又称作“右肾”,那么,这个位置与胆的位置(左关)又不一致了。3、相火为游部,即是位置不定,勉强可说居于中央:《黄帝内经》讲到相火为游部,相火游移不定,那么位置当然不好定,既然不好定,是否可以说相火位于“中央”?左关的胆火,右尺的命门……相火游移不定,无处不到,无所不在,不妨说相火在“中央”——脾主后天之本,命门主先天之本,都居“中央”。脾与胃肠相对应,命门与三焦相对应,而胃肠与三焦又结合在一起,因此,可以说命门与脾都居于中央。即使是从寸关尺六脉对应六脏的划分来看,命门与脾也是挨在一起,也可以视作居于中央。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4、命门在两肾之中,在丹田(小腹):小腹在中腹之下,脾居中腹,命门居小腹,命门在解剖学说的两肾之间的肾系上。这样理解也很合理。5、命门与心相联,心居上,命门居下,都在人体正中线上:心主性,命门主命;心主君火,命门主相火——君火与相火正好相对;心主血,命门主气(元气)——血会于心,气会于丹田(命门、右肾、三焦);血妄动则重点治心,气妄动(如奔豚)则重点治命门——奔豚的本质是命门不能收摄元气,导致元气从小腹上奔而出。从奔豚发作的中心位置来看,命门在丹田(小腹正中)的说法应该最符合实际。
西医:没有命门之说,而且西医对气的认识也极为有限,远不如中医对气的认识。
至于心脏与肺脏,就不赘论了。
关于中西医对五脏的知识,是一个极深的问题。对于这方面的思考是非常有益的,至少可以帮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中医与西医之间的“对话”与互参。本文仅是抛砖引玉,希望读到更好的文章。
炎黄国医研学者吴越
2024年10月20日
郑重提示:本文旨在弘扬传统中医经典,传播炎黄国医文化,如果文中出现医疗处方,请勿轻易使用,若要使用医疗处方请依法遵循专业医师的指导。
中医博大精深,本文只是发表了笔者感悟的一点点所知所见而已。一篇短文,也不可能表达所有的思想,还需联系笔者的其他文章和著作来理解。
而且,出于对平台规则的遵守,也不发表有关医疗、医案等方面的内容,笔者多是在理论层面展开论述,但不等于笔者只崇尚空谈而不重实践,希望读者诸君理解,在其它合适的场合我们可以探讨各种医学问题。
文中所述,如有不当,欢迎指正。
经方是中医的核心,想要学习更多更深的中医知识,特别是想深入学习伊尹经方与张仲景经方的朋友,请关注笔者的其他作品。笔者的经验:学中医经方,从伊尹经方开始着手,容易得多,而且,是真正正确的开启方式!有兴趣者,可参阅笔者的著作、文章或课程。
吴越心愿:提炼中医理论,完善经方体系!为想学中医又不得其门而入者提供一个完整的中医学习阶梯,为学医多年而不能突破尚有很多疑问难解者提供系统明析的透彻解惑,为从医多年而自感不能再提升难以应对疑难痼疾者提供以医入道的升华指引。愿中医弘扬世界,广济众生!
附1:炎黄国医课程体系
A、普及系列:《“阳主阴从”高效养生法》等自助中医普及课程。
B、针灸系列:《周天针灸法-针灸入门一日通》与《周天针灸法-针灸入道一点通》等
C、经方系列:包括由浅入深的《分类讲病》《经方易用》《经方直用》《经方逻辑》等阶梯
其中,《经方逻辑》特别系列:中医经方核心课程-中医经方的底层逻辑
第一部分、《伊尹经方课程:破解伊尹经方体系,掌握中医真正核心》(共五单元)
第二部分、《仲景经方课程:理解仲景经方运用,提升中医实践技能》(共十一单元)
附2:炎黄国医著作总目录
第一系列:“炎黄国医”经方破解系列著作(逻辑严密,阶梯递进,须按顺序学习):
C1、《“伊尹经方体系”课程讲义(汇编)》(对《伤寒论》之前的经方起源的准确破解)——有配套讲解视频:“伊尹经方课程”(破解伊尹经方体系,掌握中医真正核心)。
C2、《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用古经方探索》(用伊尹经方理解伤寒金匮如同数学规律般明晰)——有配套讲解视频:“仲景经方课程”(理解仲景经方运用,提升中医实践技能)。
C3、《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用古经方探索(续)》(继续运用伊尹经方理解伤寒金匮其它药方,至此,伤寒论113方与金匮要略262方全部破解完毕)
C4、《从经方中归纳用药规律》(从伊尹经方体系和仲景经方体系中,归纳出100多种中药的用药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