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微山湖畔,稻谷飘香

霜降将至,微山湖西岸满地金黄、稻谷飘香。鱼台县30万亩水稻进入集中收割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开镰,收割!” 10月21日上午,鱼台县王鲁镇闫庙村的大片稻田里,年过七旬的种粮大户宋忠良双手掐住一把稻穗定睛打量,确定稻粒已全部由青转黄,便鼓足气力下了“开镰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轰隆隆——老宋话音刚落,两台联合收割机便摇摇晃晃开进了稻田,收割、脱粒、打捆一气呵成。所过之处,一捆捆稻草被均匀地码在田间,金黄的稻谷则乖乖地流进了车斗。一支烟的功夫,就收出了一个篮球场大小的地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前收稻,镰割肩扛,一个人一天干不了一亩地,现在一台机器一天能收五六十亩,地越种越轻松。”老宋是当地一家合作社的负责人,种植的400多亩水稻即将进入集中收割期。“机械化收割效率高,一个星期就能收完。” 他薅下几个稻穗放在手里掂了掂说,“亩产在1300斤以上,丰收在望!”

老宋种稻要从上世纪60年代说起。鱼台地处微山湖西岸,境内17条河流都与微山湖相通,农业灌溉水量充足。当时,鱼台发起“稻改”运动,一举把多灾多难的涝洼之地改造成“北国鱼米之乡”。如今,当地水稻常年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亩产稻谷在650—750千克。

好收成要从好种子说起。鱼台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刘永介绍,县里的种子企业可以做到育繁推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稻种市场辐射黄淮稻区约1000余万亩农田。不仅如此,鱼台实施“五统一”绿色稻米发展战略,优质品种推广覆盖率达到100%,硬板育秧机插秧集成技术、绿色防控技术、两减一增技术、配方施肥、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等高效生态绿色循环技术应用覆盖率超过98%。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脱壳、碾米、抛光……在鱼台县金源米业有限公司车间,从地头运来的稻谷被倒入现代化生产线进料口,开启了新一轮的蜕变。生产线末端,金黄的稻谷变成了晶莹剔透的大米,装入贴有“今年新米”字样的包装袋,直接被输送到了停在车间门口的货车上,即将发往江浙一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斤稻谷能出7两精米。”鱼台县金源米业有限公司会计韩守军告诉记者,本地水稻收割才开始,他们就已经收了近200吨稻谷。为了应对稻米加工行业的激烈竞争,他们企业正在谋划由加工向储存的转型,利用时间差实现低进高出、利益最大化。如今,公司新建6座米仓,加上原有的14座,总储存量超过了1.5万吨。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将“小米粒”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目前,鱼台县已发展起42家稻米加工企业,建有各类稻米加工生产线40余条,年加工量超100万吨。当地还将原来的各乡镇粮所仓库进行改造提升,统一管理使用,形成集中仓储优势。目前,鱼台县稻米生产、加工、营销产业链条已初步形成,成为全省最大的稻米加工产业集聚区和中国粳稻区稻米产品交易集散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株水稻,浑身是宝——不仅大米,稻壳、稻草也都一点不会浪费。10月21日下午,记者来到鱼台县唐马镇翰林社区的一处稻草加工厂,晒干的稻草在这里被压成了草块、织成了草苫,发往全国各地。

“稻草可直接用于防风护沙,草苫则可用于大棚保温、水果包装、草坪覆盖等更多领域。”企业负责人古继康告诉记者,他们一天能收购10万斤稻草,加工成草苫后一斤能提高0.1元的附加值。一根不起眼的稻草,不仅能为企业实现50多万元年利润,还能为60多名工人带来每天180元的收入。

(大众新闻记者 王浩奇 通讯员 张惠亚 赵诗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