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这个太子,当得可不安稳。
朱棣当上皇帝的时候,就不想立他当太子,而是想立他那在靖难中战功赫赫的二弟朱高煦。
后来为了好圣孙朱瞻基,勉为其难地立了朱高炽当太子,却总是对朱高炽横挑鼻子竖挑眼,动不动就斥责朱高炽,还总是听信朱高煦的谗言惩治东宫的大臣。
看起来,朱高炽这个太子之位摇摇欲坠,随时有可能被朱高煦取而代之。
在电视剧《大明风华》里,朱棣临终前还想传位给朱高煦,朱瞻基费了好大劲才替父亲把皇位抢回来。
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上,朱高煦真能威胁到朱高炽的太子之位吗?朱棣真是为了朱瞻基才不废了朱高炽吗?
细读史料,我们会发现,朱棣也就在立太子的时候犹豫过,其他时候,朱高煦一点机会都没有。
01、朱棣犹豫了整整2年,才立朱高炽当太子
靖难之战结束后,朱棣风光无限,在南京城登上皇位。
可是他那坚守住了北平大后方让朱棣在前线战斗无忧的长子朱高炽、靖难当中立下赫赫战功还至少3次救了朱棣的次子朱高煦,却没能和父亲共享荣光,该立太子的立太子,该封王的封王。
正相反,朱棣只把妻子徐皇后和大孙子朱瞻基接到了南京,而朱高炽则被留在了北平,没法去过当皇帝儿子的瘾。
朱高煦也被朱棣打发回了北平,没法在南京享受靖难功臣的荣光。
这是因为,朱棣在打仗的时候,危急关头,曾对朱高煦说了一句非常暧昧的话:勉之,世子多疾。这是暗示朱高煦将来会立他当太子。
朱棣当上皇帝之后,评估自己这两个儿子,也觉得自己更喜欢英武类己的朱高煦,不喜欢胖得连马都骑不上的朱高炽。
可是,嫡长子继承制,是中原王朝传承2000年的继承法,也是朱元璋写进皇明祖训的规定,而朱高炽,更是朱元璋亲立的燕王世子,是朱元璋指定的朱棣继承人。
朱高炽和朱高煦背后,也各有自己的支持者。
武将们和朱高煦一起出生入死4年,有着深厚的战友情,自然是支持朱高煦当太子。
文官们坚守嫡长子继承制,且喜欢朱高炽的仁厚,坚定地站在朱高炽这一边。
立谁当太子,可真让朱棣犯难。他一犹豫,就是整整2年,在这期间,朱高炽和朱高煦,全被他扔在北平,眼不见心不烦。
最终,是大才子解缙的一句话,帮朱棣下定了决心。
朱棣问解缙,朱高炽和朱高煦谁更适合当太子。解缙说了一通朱高炽嫡长子天下归心之类的正确废话,朱棣听了,一言不发。
解缙观察着朱棣的神色,又说了3个字:好圣孙。
好圣孙,指的是朱棣的大孙子、朱高炽的嫡长子朱瞻基。朱棣非常喜欢这个孙子,当儿子们被扔在北平的时候,他可没忘了把大孙子接到身边来。
解缙的意思很明白:若是朱棣立朱高煦当太子,朱瞻基可就跟着他爹朱高炽一起出局了。
朱棣最终下定决心,于永乐二年立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煦为汉王。
这也是朱高煦离太子之位最近的时候。
02、朱高煦不甘心,一直给朱高炽使绊子
朱棣知道,朱高煦不会服气。毕竟在靖难当中,朱高煦的功劳的确远大于朱高炽,而朱棣也的确暗示过朱高煦,要立他当太子。
朱高煦在军中的威望很高,对新晋太子朱高炽,也是个不小的威胁。
为了避免节外生枝,朱棣把朱高煦的封地定在了云南。明朝的云南,可不是什么度假圣地,那里天遥地远,又收回来不久,对中原王朝的认可度还比较有限。
而根据明朝的规定,朱高煦既然已经封王,就该到封地去待着,不能再留在京城了。
可以说,朱高煦去了云南,哪怕他要造反,都只能是痴心妄想了。
朱高煦当然不会服气,怒气冲冲地质问:我何罪,斥我万里!还拒绝去封地就藩。
这要是换个人,朱棣非得惩罚他不可。但朱棣对朱高煦本就心虚,便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强迫他就藩,相反,朱棣出巡或打仗的时候,还经常把他带在身边,以示恩宠。
朱高煦当上汉王的第二年,还得到了3支强大的护卫:大宁前卫、济州卫、天策卫。这让他有了和太子叫板的底气。
朱高煦得意的同时,朱高炽这个太子,当得可以说相当憋屈。
他当上太子的时候,已经27岁了。他的大伯朱标在22岁的时候就已经“群臣至今大小政事,皆先启皇太子处分,然后奏闻”,可他却只能做些简单事务,或者在藩王进京的时候专程陪吃陪喝,一点储君的正事都不能干。
就他手上这些芝麻绿豆的小事,朱棣还老要挑他的错,一副这个太子不合格的架势。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5年。
永乐七年,朱棣派大将丘福北征,可是丘福却由于轻敌冒进,全军覆没。这件看起来和朱高炽没什么直接关系的事,改变了朱高炽的命运。
因为,朱棣打算继续北征,可是放眼看去,满朝的武将,没有一个是值得信任的。
朱棣决定,亲自上阵,御驾亲征。
皇帝打仗去了,朝廷里自然需要有人监国,处理日常事务。朱高炽这个太子,当仁不让。
而朱棣是从北京出发的,朱高炽在南京监国,北京也需要一个人主持大局。朱棣选定的人,是朱高炽的儿子,年仅11岁的朱瞻基。
朱高炽终于接触到了身为太子的核心权力,也开始把一直虎视眈眈的朱高煦甩开了去。
03、朱棣立13岁朱瞻基为皇太孙,朱高炽的太子之位稳固
从朱棣离开南京到北京做战前准备,到朱棣亲政归来,持续了1年10个月。朱高炽也监国了整整1年10个月。
朱棣回来之后,考察了儿子和孙子在这段时间的表现。
朱高炽身为太子,监国有方。朱棣没什么特殊表示,但也没找朱高炽的茬。而这段时间,朱高炽可积累了不少声望,笼络了不少人心。
而居守北京的朱瞻基,此时也不过13岁,名义上是北京城的老大,可实质上的工作,都是老臣夏元吉完成的。但这不影响朱棣龙心大悦,觉得孙子的表现实在是太好了,下诏表彰了夏元吉。
没过多久,朱棣就正式册立朱瞻基为皇太孙。
根据古代的惯例,太子在世,一般不立太孙,一来是老皇帝的手不会伸那么长,隔代指定继承人,二来是一旦立了太孙,想要换太子可就难了。
朱瞻基成为皇太孙,意味着朱高炽的太子之位彻底稳固,野心勃勃的朱高煦彻底被淘汰出局。
朱高炽的太子之位虽已稳固,但日渐衰老的皇帝忌惮年富力强的太子,这是历史上无解的难题。朱棣长年征战在外,把朝堂托付给朱高炽,就更担心这个太子在他身后搞出些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来。
永乐十二年,朱棣第二次北征的时候,带上了16岁的朱瞻基。朱瞻基学到了征战沙场的经验,和将士们打成一团,这对东宫来说,本是个天大的好消息。
而且这一次太子监国,朱棣也不像上一次那样不断地远程指手画脚,而是更多地放手让太子自行处理更多的日常事务。他看起来是在刻意培养太子的朝政能力。
可是朱棣一回到南京,立马给了东宫一个下马威,找了个朱高炽一个月前的贺便写得不走心、接驾太慢的借口,把包括“三杨”的杨士奇、杨溥在内的多个东宫臣属下狱,并有一批人被杀。
东宫的处境,实在是太如履薄冰,以至于太子詹事府的大臣邹济“积忧得疾”,不久病逝,可以说他是被朱棣吓死的。
在之后的朱棣北征、太子监国当中,类似的事件不胜枚举。朱棣甚至连朱高炽减肥都要管,下令御膳房不要让朱高炽吃太多饭。
按理说,朱高炽被打压成这样,朱高煦的春天来了。毕竟朱棣打压朱高炽的时候,有好几次都是朱高煦在朱棣身边进谗言,煽动朱棣的怒火。
可是随着朱瞻基日渐长大,朱棣就对朱高煦翻了脸。
朱高煦已经很多年不去就藩了。朱棣不打算再纵容他,把他的封地改成青州之后,责令朱高煦去就藩。
之前的云南,朱高煦嫌弃太远;这会的青州,朱高煦又嫌弃太穷。他闷闷不乐地说:我何罪,置我瘠土。这话和之前拒绝云南如出一辙。
朱棣却不吃他这一套了,怒斥他:藩王就藩,本是祖制,这次你无论如何不能再推辞!
朱高煦却没有觉察到朱棣态度的变化。他认为,只要他和之前一样赖着不走,朱棣也不会把他怎么样。
为了尽快扳倒太子,他紧锣密鼓地准备着,一方面在各个卫所挑选健壮的军士,招募私兵,增强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继续肆无忌惮地侵占民田、飞扬跋扈。
可是朱高煦不知道,之前朱棣纵容他,是为了打压太子。可如今太孙已经长大了,太子之位无可动摇,朱棣也不打算留他在身边碍太孙的眼了。
04、朱高煦彻底没了希望,还被朱高炽刷了一把声望
永乐十四年,皇太孙朱瞻基18岁了。北征的朱棣,又一次返回南京。
以往的这个时候,都是朱高炽向朱棣进谗言、打压朱高炽的大好时机。可这一次,朱棣的发难对象是朱高煦,他一回来就怒斥朱高煦干的不法之事,把朱高煦的冠服剥夺,囚禁起来,还扬言要把朱高煦废为庶人。
朱高炽知道,朱棣总共就3个长大成人的儿子,且全都是徐皇后生的,他是舍不得真废了朱高煦的。于是,朱高炽赶紧配合父亲,为朱高煦求情。
朱棣也就驴下坡,诛杀了朱高煦的亲信,削了朱高煦2/3的护卫之后,把朱高煦的封地改到乐安,逼着朱高煦离开了南京。
从那以后,朱高煦犹如被拔了獠牙、磨了爪子的猛虎,虽野心不灭,看着也还吓唬人,可却不怎么能蹦跶了。被困在乐安又被削了护卫的他,即便是想造反,也没有威胁朝廷的能力。
而朱高炽却借着这一事件,刷了一把兄友弟恭的名声,此后依然在继续一次又一次地监国,最终顺利登基。
05、写在最后
看朱高炽和朱高煦的“夺嫡”之争全程,我们会发现,朱高煦唯一一次对朱高炽造成威胁,是在朱高炽当上太子之前。那时的朱棣,是真心实意考虑过要立朱高煦当太子。
可是朱棣正式立朱高炽当太子之后,就再也没有提过换太子的事。他虽然把朱高煦留在身边,利用朱高煦打压太子,可是却做得极有分寸,从未动摇过朱高炽的地位。
等到朱瞻基被立为皇太孙,朱高煦就彻彻底底地一点机会都没有了。毕竟,朱棣若不是坚定了朱高炽不动摇,是不可能把朱高炽的儿子立为太孙的。此时朱棣留朱高煦在身边,不过是想要长年监国的朱高炽不要太得意。
等到朱瞻基长大成人,朱棣嫌弃朱高煦这个打压太子的工具人有可能会动摇太孙的声望,便果断地把朱高煦踢出局。
可惜,朱高煦不明白这一点。朱棣的态度,让他以为自己真的有机会。他争了一辈子,却从来没有触及过权力的核心,最终被朱瞻基御驾亲征,彻底打败。
若他甘心做个富贵闲王,致力于打造仁君形象的朱高炽和朱瞻基,是会让#深度好文计划#他善终的。
你觉得是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