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东南28公里处,有着“京西第一府”的美誉。古城给人的感觉是现代中透着古朴,喧嚣下有种宁静,沉稳而内敛,像极了杜牧笔下的紫薇花“桃李无言又何在,向风偏笑艳阳人。”

穿行于古城街巷之中,浓浓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道路指示牌上的宣府大街、皇城桥路、按院街、天泰寺街,米市街、豆腐市街等名字,记录了属于这座城池的历史与记忆;矗立在城中南北中轴线上的三座高台阁楼式大木结构建筑,宣示着古城曾经的辉煌与荣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远楼(王培生 摄)

了解这里的人都知道,宣化是一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战国时代。因隶属燕国上谷郡,“古上谷郡”成为它最早的名字。明代都御史罗亨信撰写的《宣化新城之记》的碑文中有云:“宣府古幽州属地,秦上谷郡”。岁月变迁,朝代更迭,宣化的名字也几经变化。汉代名“下洛”,晋魏名“广宁”,唐代名“武州”“文德”,辽名“归化、文德”,金名“宣德”,元代名“宣宁、宣德、顺宁”。明代名“宣府镇”,因内拱陵京,外制胡虏,被称作“九边之首”。至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直隶巡抚郭世隆为改革地方赋政,上疏朝廷,废除宣镇卫、所,设置宣化府。奏请定名“宣化”,寓意“宣扬朝廷德政,感化黎民百姓”。这个名字沿用至今。

据文献记载,宣化在汉代就有城垣,后历经唐朝、辽、金的经营,城池初具规模。明初,战事频仍,宣府镇作为大军集结及粮储转运的重地,朝廷对城进行大规模扩建。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十九子朱橞受封谷王,就藩宣府。洪武二十七年(1394),谷王命所司展筑城墙,方二十有四里。辟七门以通耕牧,东有定安门,西有泰新门,南有昌平、宣德、承安三门,北有广灵门、高远二门。展筑工程历时六年。如今我们看到的宣化古城墙,基本保存了明代展筑后的规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镇朔楼(陶宗冶 供图)

明成祖朱棣建都北京后,宣府镇成为军事防御咽喉之地,保卫京师的重要屏障。洪熙元年总兵官佩镇朔将军印,宣府称“镇”。正统年间,都御史罗亨信巡抚宣府时上疏请用砖石包城,在城门之外,环以瓮城,瓮城之外,再筑月城,月城外挖护城河,置吊桥,城墙之上修建城楼、角楼。这些军事防御设施的加固和升级,为日后抵御“土木之变”瓦剌部侵犯,保障镇城固守不失起到了重要作用。嘉靖朝兵部尚书许论所著《九边图论》称:“宣府山川纠纷,地险而狭,分屯建将倍于他镇,是以气势完固号称易守,然去京师不四百里,锁钥所寄,要害可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拱极楼(李现云 供图)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隆庆和议后,隶属于宣府镇的下级军堡张家口堡,成为明代蒙汉互市贸易之地,清代,更发展中俄贸易的重要陆路商埠。宣化因此经历着由军转民,发展商业贸易的过程。拱极楼墩台上《宣化府城工记》碑文记载了清朝初肇,宣化府商业兴盛的景况。其中还特别提到与俄罗斯商人进行贸易的情况“番僧胡贾,冒雪冲冰,穷历绝幕,橐驼牛车,来往俄罗斯者,终岁不绝。”清远楼城台的十字门洞内铺地石条上,南北长26米、东西长28米,深达20厘米有余的车辙印,至今清晰可见。这些都印证当年宣化车水马龙,商贾云集的繁荣景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远楼券洞内车辙印(李现云 供图)

然而,随着民族关系逐渐融洽,宣化的军事战略地位随之丧失。张家口作为内地通往蒙古地区、俄罗斯的交通枢纽,随着张库大道贸易繁荣,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地位一跃而上。1913年民国政府设立直隶察哈尔特别专区的时候,张家口成为专区治所所在地,宣化府则成为宣化县。

如今的宣化是张家口市市辖区之一,作为蕴藏着张家口地区最为厚重的文化底蕴古城,“宣化古城史迹”2017年成功入选万里茶道河北段申遗重点推荐点。2019年,万里茶道被正式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古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