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日,一颗将星陨落了。曾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老将军向守志逝世,享年100岁。

每一位开国将军的人生都写满了传奇,向守志也是如此。他16岁参加革命,从二万五千里长征到抗战,再到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都活跃着他的身影。和平时期,向守志还是我国导弹部队的奠基人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少年从军,不做排长,想当机枪手

向守志是四川宣汉人,原名向守芝,1917年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童年时,向守志的父亲和姐姐相继病死,几个兄长被抓了壮丁,生死未卜,只剩下他和母亲相依为命。像旧社会很多穷苦人家的孩子一样,他自小饱尝了生活的艰辛,给地主家放过羊,当过长工。

1933年,红军到了宣汉县,向守志参加了区里的少年先锋队,拿起了红缨枪,还当了队长。同年,在红军和旧军阀的战斗中,向守志带着少先队员配合部队作战,立了功,被任命为区游击队队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次年,红军展开反“六路围剿”作战时,向守志带着一批游击队员正式加入了红军队伍,他们被编入红9军的一个连。

红军某团副团长刘昌毅下去检查工作,认为向守志是个好苗子,提出让他当排长。向守志却连连摇头,不愿接受。刘昌毅问为什么,他说自己实战经验少,怕带不好部队。那时向守志还不满17岁,刘昌毅也就没再勉强。

向守志身高体壮,起初是一名传令兵。后来一次作战间隙,副团长刘昌毅又下去视察,与向守志聊了几句,问他还有什么想法?

向守志立刻回答,“我个子高,让我扛机枪吧!”

刘昌毅问:“为什么要扛机枪?”

向守志答:“机枪消灭敌人多!”

刘昌毅笑了,当即同意。于是向守志扛起了连队里唯一一挺马克沁重机枪。后来参加长征,他用机枪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向守志晚年谈起马克沁重机枪,仍是滔滔不绝。将军自言,那时年轻,记性好,对重机枪的原理、性能、射击和保养知识如数家珍,蒙上眼睛能拆卸和安装。他说:“在战场上,只要我的马克沁一响,敌人就像割韭菜一样往下倒,那才叫过瘾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火中成长

因作战英勇,表现优异,向守志在长征结束后被送到军事学校学习。抗战爆发时,他已经是八路军129师某机枪连的连长,转战太行山区,先后参加过黄崖底伏击战、神头岭伏击战、长生口战斗等等很多次大小战斗,接连立功。他的机枪连发挥了很关键的作用。

1937年的黄崖底伏击战,毙伤日军300余人。向守志的机枪连部署在一处河谷,日军大摇大摆接近之后,向守志指挥机枪连,与兄弟部队一起开火,将敌人大部歼灭。

据向守志回忆,在河北巨鹿的一次战斗中,日军进了埋伏圈,我军轻重机枪一齐开火,敌人死伤惨重。余下的日军为了逃命,纷纷跳进了路边的水沟里。可是水沟下面的淤泥很深,最后,日军不得不脱掉鞋子和衣服狼狈逃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抗战期间,向守志曾任团长、军区副支队长等职。抗战胜利后,向守志已担任师、旅级职务。1947年,他担任晋冀鲁豫野战军九纵26旅旅长时,指挥了有名的横新公路伏击战,打得很漂亮。1949年,时任师长兼政委的向守志被派到军事学院学习。

1951年3月,志愿军第15军入朝参战,向守志时任44师师长。部队匆忙投入了第五次战役。44师在“三八线”以南遭遇武装到牙齿的美军第3师,在不利条件下,44师打得很顽强。其中一处高地的争夺战,美军在飞机、坦克的掩护下发动多次进攻,均被打退。

44师乘胜追击,缴获数十门火炮等战利品,获得志愿军总部授予的“出国第一功”锦旗。上甘岭战役中,向守志的44师配合作战,坚守西部的西方山阵地,有力支援了上甘岭战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立志搞导弹,从少将到上将

回国后的1955年,向守志被授予少将军衔。1960年,向守志调任西安炮兵专业学校校长(后来的炮兵技术学院),为新中国的导弹发展贡献良多。正是在学院工作期间,他将原名“守芝”改为“守志”。

1977年,向守志调到了南京军区,几年后成为南京军区司令员。1988年,参军50多年后,他被授予上将军衔。

结语:向将军一生立身极正。1985年,我军某部对越作战凯旋归来,一些官兵出现居功自傲的问题。向将军得知后,生气地拍了桌子,批评道:“告诉他们,打了一次胜仗有什么了不起,我这一辈子打过上百次胜仗了!”

参考资料:《传奇将军向守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