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援军打不开日军的包围圈,友军被围,不动如山?
1944年,日军在中国战场发起了所谓打通大陆交通线的战役。此战完全出乎当时国民政府的判断,使得在河南、湖南、广西战场上接连遭到惨败,光是兵员损失就达五六十万人之巨,日军前锋甚至打到了贵州独山镇。
这场被我们称之为豫湘桂战役的大战中,很多部队的表现令人失望,驻河南的汤恩伯部几乎一触即溃,甚至因该部军纪极差,溃败途中甚至还被老百姓袭击和缴械。
与之相比,湖南战场上的衡阳保卫战算是难得的一个亮点了,虽然最后守军投降了,但确实也是无奈之举。
在衡阳的中国守军为第10军所辖之第3师、预10师及190师和暂编54师各一部,总计只有17000余人。
日军先期进攻的有68师团、116师团,此后陆续增加第13师团、40师团、58师团各一部或全部,总兵力达10万之众。
衡阳守军在方先觉率领下坚守了47天,创造了中国军队守城的记录。同时,予日军以重大杀伤,最保守的日军损失数字都有19000人之多,其他还有4.8万人之说。
在这47天中,衡阳守军没有看到一个援军,最终不得不投降日军,那么在这期间,真的就没有援军吗?
衡阳被围之后,军事委员会给衡阳守军下达的命令是坚守10到15天。
按照当时中国军队通常的防守能力,这个指标已经是高到天花板了,与此同时,军事委员会也在调集援军向衡阳进发。
当时湖南地区是中国军队集结的主力区域之一,兵力众多。先后接令驰援衡阳的有第62军、第79军、第100军、第46军、第74军58师及部分配属部队,账面上的实力高达5个军,十多万人。
但是这么多援军却没有一个打进衡阳,而衡阳的第10军坚守47天之后最终无力抵抗,被迫投降。
第10军军长方先觉痛恨援军不至,发出了:不是我们不要国家,是国家不要我们的感慨!
那么既然援军众多,为什么却打不开日军的包围圈呢?
实际上,当时国军中有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友军被围,不动如山”。这主要是国军中派系较多,且矛盾重重,其他派系军队被围,援军未必死命救援。而且当时各军长、师长均以部队为基础,如果部队打没了,那么这个长官的位置往往也保不住,因此接到命令后也不一定死命救援。
最初,衡阳援军是第62军和第79军。
7月12日,日军对衡阳城发动第二次总攻,上述两军奉命“速解衡阳之围”。
第62军主力进至衡阳郊区谭子山附近即停滞不前,仅派出2个团的兵力继续进攻,79军是配合作战,未出全力。结果62军这两个团竟然打进了衡阳火车西站,但因实力不足未能继续发展进攻。等日军回过劲来侧击62军军部,这两个团也被撤回,第一次解围之战就此流产。
此后十多天时间,救援行动仍没有统一组织,而衡阳守军已经难以支撑了。
7月25日,79军向衡阳进发,但与日军在贾里渡、铜钱渡、鸡窝山一带形成对峙状态,无力前进。
7月27日,桂系精锐46军及中央军精锐74军58师投入到了解围之战中,46军甚至还得到了6辆T26坦克支援。精锐上场战果果然不一般,58师一举攻下了衡阳郊区的鸡窝山,只要再进一步就能与守军取得联系,但74军副参谋长丘耀东竟下令后撤。
战至7月29日,第二次解围之战也告流产。
极为震怒的委员长在8月2日组织第三次解围之战,战至8月7日甚至还发动了总攻击,但进至五里碑则无力前进。8月8日,衡阳守军投降,解围部队被迫撤退。
这三次解围战前后持续了将近一个月时间,解围部队也遭受了重大伤亡,同时衡阳日军伤亡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这些援军所造成的。
但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是:这些援军终究是没能打进衡阳。
究其原因,首先是各部心理上并不愿意以全力解围衡阳,否则最初的解围行动是很有可能突进衡阳的;后来74军58师也曾有很好的机会,但也受令撤退了。
其次,跟当时混乱的组织有关。衡阳解围部队虽多,但却是以添油战术先后参战的,日军可以从容集合部队给解围部队以重创。
最后,从客观条件来讲,1944年时国内部队的装备和人员水平是很差的,有限的美援仅能供给云南境内的中国远征军,其他部队得到的美式武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1944年的一个陆军师,往往实编人数只有5000人,枪弹数量也严重不足。这样的部队防守尚可一搏,但是攻击力是比较有限的,这也是后来即使军事委员会下死命令增援,援军付出很大代价,依然进展有限的重要原因。
所以,在衡阳之战中,我们不能说友军就真的“不动如山”,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其他部队确实也没打进衡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