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预先就决意要在规定的交换批准书日期以前就向中国寻衅了……中国人抵抗英国人的武装远征队,毫无疑义地也是有理的。中国人这种行动,并没有破坏条约,而只是挫败了英国人的入侵”——《新的对华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1858年5月20日,当时世界上第一强国大英帝国和第二强国法兰西共和国组成联军,万里迢迢进攻大清帝国渤海湾上最重要的岸防要塞大沽口炮台,因为当时清军精锐主力都在南方与太平军作战,再加上双方武器装备的代差,仅仅2个小时,大沽口就被联军攻陷,炮台守军虽浴血奋战,最终仍是全军覆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沽口炮台失陷后,京师(北京)门户洞开,不得已之下,清廷于当年6月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清廷让渡了大量主权换取了联军从大沽口撤军,但也留下了一个隐患,那就是约定在第二年正式换约。

英法联军从大沽口撤军后,清军重新控制了大沽口炮台,鉴于大沽口的重要性,清廷花重金整修了大沽口炮台,增设大炮60门,其中23门是西洋进口的大炮,大沽口炮台的整体实力瞬间提升了一个档次。同时,以清军悍将僧格林沁率部在天津屯兵,以便随时策应大沽口战事。僧格林沁还受命节制大沽口的守备,作为清廷少有的“死忠”,僧格林沁对大沽口炮台的经营也是煞费苦心,僧格林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建炮台、加强兵力、并在浅海安置大量木桩、铁链等障碍物,尽可能的增强敌舰登陆的难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859年6月20日,英法联军以保护换约使团为由,再次兵临大沽口,联军蛮横的要求清军撤除炮台守备,他们要从大沽口的白河入海口一路乘军舰西进,而不是清廷建议的北塘地区登陆,联军还在大沽口外耀武扬威,扬言一旦清廷拒绝就强行登陆。此举无疑是对大清主权的侵犯,但弱肉强食的时代,谁会倾听弱者的声音的,强权者只听得懂大炮的声音。6月25日,英军司令官贺布率12艘战舰强行突进白河口,贺布心想清军无论如何也不敢开第一枪,只要自己进了白河,谁也奈何不了他。

但是,这一次贺布失算了,当他的舰队进入了大沽口炮台的射程后,忍无可忍地清军将士迅速将情况汇报给僧格林沁,僧格林沁获悉后,当机立断就下令守军发炮还击。有了上级的命令,炮台守军就可以放开手脚狠狠地打了。于是,迎接贺布的就是密集的火炮,顷刻间就有多艘战舰被击沉击伤,失去了战斗力。好不容易突破了清军炮台的封锁,贺布又被浅海区的障碍物阻挡了半天之久,待联军排除障碍物后,欲强攻炮台,又被守军打下大海,贺布还深受重伤,不得已之下,贺布下达撤退命令。是为第二次大沽口之战,也叫大沽口炮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沽口炮战,清军完胜。据统计,此战清军击沉敌舰4艘、击伤6艘(彻底失去战斗力)、歼灭联军500余人,清军只阵亡38人。此战也是整个近代中国(包括后来的抗日战争),中国军队取得的最辉煌的海战战绩,一战打掉10艘敌舰,真不是靠吹牛吹得出来的。大沽口炮战也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军罕见的胜利,可惜也是唯一的胜利,局部的胜利,终究无法扭转大局,最终的结局大家都知道,英法联军攻破北京,火烧圆明园的悲惨世界到现在仍是国人心底的痛。但也因为有大沽口的炮声,让我知道了我们的先辈也不都是一群麻木的、贪生怕死之辈,他们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已经做到了极致,奈何“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