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概述

近日,“游客吐槽扎尕那景区拦断国道收费”一事引起热议。

网传视频中显示,一游客称其10月4日驾车沿248国道行驶,路过甘肃省甘南州迭部县扎尕那景区时,被景区告知因超时需要收取景区门票,该事件被发布在网上引发众多网民关注。

游客认为,因天气和路面较堵等客观原因,造成车辆滞留在国道上,而自己并未实际进入景区范围内,因此认为被收取的费用属于不合理的“拦路收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自果然视频)

就游客反映的情况,10月12日上午,洪观新闻记者联系到扎尕那景区,相关工作人员解释说,因为国道从景区内穿行,所以工作人员会提前告知路过景区的车辆不能在过道上行驶超过3小时。而且,扎尕那景区的公众号上也对此进行了说明。

据介绍,从景区南门到北门距离48公里,一般驾车经过景区1小时足够,考虑到其他各种因素,景区将车辆通行时间放宽至3小时。如果车辆在景区内超过3小时,就会对车辆收取景区门票。

据迭部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的相关工作人员称,如果路过车辆在扎尕那景区滞留超过3小时,根据规定,确实会被收取景区门票费,该规定经由当地文旅局核查批准。

此举被网民广泛认为有圈地收费的嫌疑,事实上,扎尕那景区并非个例。据南方都市报报道,自暑期以来,包括泸沽湖在内的多个知名景区被曝出圈路、圈地收费争议,摆渡车、接驳车“隐形强制收费乘坐”等套路。

二、舆情数据

“游客吐槽扎尕那景区拦断国道收费”事件,自2024年10月11日00:00至2024年10月18日15:40期间,互联网上共监测到相关舆情信息14551条。其中网媒声量最大,为7863条,其次是短视频,为5656条。

全网声量最高峰出现在2024年10月13日,共产生6910条舆情信息,其中网媒平台最为突出,最高达到3725条传播量,成为该事件的主要传播媒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舆情走势图(图自齐鲁蛙眼舆情大数据平台)

经过梳理,此事件共上热搜4次,具体如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部分热搜统计图(图自齐鲁蛙眼舆情大数据平台)

国道、景区等成为事件热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热词统计图(图自齐鲁蛙眼舆情大数据平台)

从舆情分布情况看,各类媒体报道总数量为14551,网媒是主要传播平台,共7863条(占比54.04%),其次是短视频5656条(占比38.87%)、微博905条(占比6.2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媒体分布统计图(图自齐鲁蛙眼舆情大数据平台)

三、舆论反应

(一) 过路收费不合常理

一部分网民认为,“拦路收费”于情于理都说不通。据核实,穿过扎尕那景区这条道路为248过道。这部分网民认为国道作为公共资源,本质上是由国家出资建设,为人民提供出行便利的道路。保障根据《公路法》,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公路上设卡、收费。尽管国道穿过景区,但是在国道上行驶是公民的权利,景区不能因为自己的利益,而选择对他人的权利作出限制。担心过路车辆在国道停留欣赏风景,而选择专门抽排人力资源拦路收费,是一种典型的“损人不利己”的行为,不仅会影响景区口碑,景区收入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二) 景区做法应得到理解

一部分网民表示理解景区的做法,认为限制过路时间是合理的。虽然在国道上行驶无可厚非,但是超过三小时的驾驶时长明显不符合常理。如果每个路过的车辆都在国道上长时间停留,一方面会增大国道的交通压力,造成道路拥挤,给相关部门增加管理难度;另一方面给景区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而且要面临游客不付门票进入景区造成收入降低的风险。因此部分网民认为景区将原本一小时的路程的通过时限延长到三小时,已经给予过路车辆了一定的尊重。同时景区也表明立场:如果在国道上遇到特殊情况可以拍摄留下证据,景区方面也会免除收费。开发景区本质上是为了保护和盈利,过往车辆也应当理解景区的做法,不应在景区过多停留。

(三)服务管理亟待转型

此外,部分网民也表示了对景区管理和服务的不满,认为景区应该通过提供优质的服务和体验来吸引游客,而不是通过收费来限制游客。他们认为虽然国道穿过景区路过车辆可能在国道上逗留影响景区收入,但是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增加游客的满意度,才是景区发展的长远之计。

四、舆论启示

(一) 景区管理须改善,政策透明不可少

扎尕那景区设立闸道收费事件的发生,反映的是景区管理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首先,收费标准是否明确标识是一个关键问题。根据相关报道,景区在设立收费点时,虽然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上进行了说明,但许多游客并不知晓具体的收费标准和政策。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了游客的误解和不满。其次,收费标准是否有明确的政策支撑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景区方面声称收费政策是经过当地文旅部门批准的,但这一点并未得到广泛的公示和宣传,并且尚不明确是否有更高一级的主管部门批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公路上设卡、收费。因此,景区在国道上设立收费点的行为在法律和政策的合规性等方面仍需进一步讨论和确认。

公众对景区在道路上收费的质疑和收费行为本身的合规性存疑等问题,都说明了对此类收费举措的监管是不容缺失的。尽管景区称其收费做法在控制车流和促进景区可持续性运营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景区管理方和相关部门在制定和执行收费政策时,也要保证过程和执行过程中的透明,如在政策制定中充分考虑公众的利益和意见,进行广泛的听证和评估;在政策制定以后加强对收费政策的宣传和解释,让相关政策得到公众的理解。同时相关监管部门还需要定期加强对收费政策的监督和评估,增加公众的信任和支持。

(二)解决问题不回避,监管部门应发力

在记者对景区工作人员的采访中,后者对于是否拦路收费一事表示知晓,并解释说收费规定是由经由当地文旅局部门核查批准的。此举无疑颇有甩锅之嫌,面对问题而不解决问题,而是选择回避争议,直接以一句“文旅局部门核查批准”作为挡箭牌,试图掩盖拦路收费所反应出的景区存在的问题,对于游客以及关注此事的公众来说难免被认为是一种敷衍的表现。

景区运营的主要资金来自于游客,只有当公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提升时,景区的收入才能最大化,二者之间才能实现共赢。因此,在处理涉及自身利益与游客利益关系的问题时,应当更为慎重。当自身利益与公众利益发生冲突时,景区应当将公众利益放在首位;其次,当问题出现时,景区运营人员应当给予公众解决问题的姿态,面对质疑时,耐心解释政策背后的原因和逻辑,而不是一味地将问题的答案推到“领导的政策”上,这样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对有关部门的公信力产生不良影响。

此外,当地监管部门应当定期对景区的收费政策进行评估,重点评估收费政策的执行效果、公众的满意度、环境保护的成效等。同时,可通过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独立评估,确保收费政策的公平性和透明度。此外,还可以建立公众监督机制,邀请公众参与收费政策的监督和评估,增加公众的信任和支持。

(三)单一模式有风险,发展转型是必然

扎尕那景区收费事件提醒我们,景区服务质量的提升和旅游模式的多元化转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此事件中,景区在道路上收费无疑是有着关乎自身利益的考量。一方面,景区担心过路车辆长时间在国道上逗留、欣赏风景会造成更多人前来“免费”欣赏风景,进而直接导致景区收入降低;另一方面,景区担心慕名而来的游客会导致公路阻塞,从而给自己造成过大的人力需求压力。景区此种考量其实是其过于依赖门票收入等单一收入来源的旅游发展模式的体现,而这一发展模式,往往在文旅行业深度变革的背景下,面对着更多的风险与挑战。

对于景区来说,从单一收入来源转型是必然之举。首先,景区需要提供更加优质和多样化的服务,从单一收入来源的旅游模式转变为多元化的旅游发展模式,通过开发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发展与旅游相关的产业,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如此,在打造良好口碑、留住游客的同时,也能为景区提供额外的收入来源。其次,景区应当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公共设施,确保游客在景区内的出行和休息更加便捷和舒适,提高游客的满意度。此外,景区还需要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也能在应对突发事件和游客质疑时,更具事件处置能力。

回到此次事件中,在文旅行业向纵深发展的当下,景区在管理和服务过程中更应赋予人文关怀,以游客体验为中心,加强景区各方面的服务和管理能力,共同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让“过路车辆”真心实意地变成“游客车辆”,努力做到口碑和收入共赢。

(大众新闻·齐鲁壹点 蛙眼舆情分析师 杨绪彬 实习生 赵填塬)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