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大师认为
“心体本明,无所不照
由其汩昏,故有所不照。”
如何才能让心
跳出昏昧与糊涂
回归清明无染的状态呢?
用心在乎照
“照”是什么?如果把这里的灯关了,你看得见大家吗?看不见。但是把灯一打开,大家能看见彼此,看见万物。
但是,这里讲的是“用心”。你用的是什么心?是无自性的观照心,还是有自性的执着心?是平等心,还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
你看得到自己用的是什么心吗?大多数人是看不到的。因为他们只关注外在的物质现象,没有点亮那盏心的明灯,没有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
所以,我们用心在乎照,照就是清明。清,就是不染,心保持独立,自净;明,就是不在黑暗中。所以,心要清而明,明而清。
清定上师过去讲法时,就讲空、明,明、空。由明而空,这就是有觉照,而到撤除物欲;由空而明,由彻除物欲,到自知之明,越练越深入。所以,这和憨山大师所写的“用心在乎照”是相通的。
每个人都要有一个清明的心,知道自己的起心动念是怎样的,这也叫有自知之明。如果我们没有观照内心,说出去的话很有可能会伤害别人。甚至于你伤害到别人,还说别人是玻璃心。
当大家缺少对自己的观照时,起心动念是善还是恶,会对别人造成怎样的伤害,以及这种伤害性的行为会对自己造成怎样的影响,往往很难发现其因果。
今天,我们就是缺少这个“照”。在佛法里,照叫做内观,就是自己要观照自己。既然每个人都有很强的能动性,你是要用它去引爆世界,伤害别人;还是把它拿来作为生产力,去成就众生呢?这就需要观照自己的心。
大家能看到自己的起心动念,对自己乃至对别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吗?能看到这些影响,最终回转到自己身上的果报吗?当你能这样持续地观照,不需要别人讲,每个人都可以体验到因果的存在。
因果,随时随地都发生在人际关系当中;善与恶,也时时刻刻呈现在行为过程中。打个比方,你冲妻子发火,看看她会不会火更大?如果你送给她一支花,看看她是不是感到欢喜,夫妻关系更加和谐?
所以,你对别人造成的影响,一定会回转到自己身上。这些善恶的果报,不是只存在于经书里,也不单单是一种道理,而是表现在每个人当下的行为里。它是一种现实,而不是概念。
当你缺少观照,也容易把自己看轻,不相信自己能影响世界。但世界,的确被你影响了。只有自我觉照的时候,才会知道自己的能量有多大,而且还会发现所感受到的善恶、苦乐,往往跟你对世界的付出息息相关。
所以,讲“用心在乎照”就是要有清明的心,要有自知之明。
清 明
心体本明,无所不照。由其汩昏,故有所不照。观夫世人,日益其汩昏,虽用卒无以自鉴耳,故用心在乎照。
很多人问我,学佛的诀窍在哪里。我说:“心经”。就是二百六十个字的《心经》吗?我说:不,一切都要观照自己的用心,直截了当。就像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参禅、打坐,就是要教你如何观照自心。在自我的观照当中,我们会发现,任何人都有自知之明,只是没有锻炼它。所以,“心体本明,无所不照”。
“尤其汩昏”,汩就是汩没。就像物欲横流把你的心堵塞了,使你堕落,然后自知之明难以发挥功用。
“故有所不造”。所以今天的人从出生,就只知道做加法,做乘法;不知道做减法,做除法。换句话说,就是从小到大外在都在教你如何发展欲望。
所以,“观夫世人,日益其汩昏”,世人都在发展物欲,不断地堵塞自知之明,处于混乱糊涂的状态。
“虽用卒无以自鉴耳”,即使有时也会发挥自知之明的功用,但能将其功用放大的,几乎没有。
“故用心在乎照”,把物欲撤除,把自我观照、自知之明显现出来,让心处于清明的状态。
大家要善于觉照,看到自己的毛病在哪里。越能撤除物欲,内心就越清明;越清明,就越能认识自己。
编辑|巍然 图片|传媒中心
美编|妙能 责编|慧法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2022)00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