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国大典之前,我国已开始征集国徽设计图案,但始终没找到满意之作,因此国徽未能与新中国同步诞生。

在第二年的国徽设计竞赛里,清华由林徽因和梁思成代表,中央美院则由艺术家张仃领衔。

两个强队激烈碰撞,那时的林徽因术后初愈,是怎样以病弱之躯,设计出四款国徽方案呢?

当周总理看过方案后,提出一个宝贵建议,如果添上此物那就更好了。

最终哪队方案获胜,国徽是如何形成,又有什么丰富内涵,周总理当时提出的建议是啥呢?

如果您也想知道的,欢迎先点个关注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9年,为确定新中国的国旗、国徽和国歌,我国广泛征集稿件,同时邀请专业团队进行设计。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国旗与国歌即已选定,但国徽的确定却历经波折,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相比国歌和国旗,国徽设计元素非常复杂,要使这些元素和谐融合,达到理想效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在最初设计时,我国面向社会征集,收到一百多个稿件和九百件图案,经过严格筛选后,最终仅保留了五个。

可惜到了最后,这五幅图案依旧没能满足公众期望,导致当年国徽设计未能定案。

这事必须得做好,必须满足期望,那要怎么做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国决定再给一年时间,用来完善国徽的设计,为此国徽筹备组策划了一场设计竞赛,邀请了两个专业团队参与。

这两个团队里,一个是中央美院原国徽设计小组,由著名艺术家张仃领衔。

至于另一个团队,则来自清华大学营建系,代表正是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

在这些人里面,其中名气最大的,莫过于林徽因。

其实有好几个原因,不仅因为她出生在书香世家,文学才华出众,而且情感亦引人注目。

徐志摩对她怀有深情厚意,将她视为诗歌中的灵魂人物,而金岳霖则对她爱得深沉且持久,直至生命尽头。

那么林徽因是否真有能力?这自然是不用怀疑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徽因的人生经历,早已与建筑设计密不可分,甚至在此之前,还曾给张学良设计校徽。

在很小的时候,林徽因就展现出绘画天赋,十六岁时随父远赴欧洲游历,不仅拓宽视野,更点燃了探索之心。

在欧洲游历时,她被当地文化与建筑艺术所吸引,特别是古典建筑的设计,让她对建筑产生浓厚兴趣与热爱。

回到祖国之后,林徽因毅然选择了建筑专业,这在当时非常罕见。

尽管学习之路艰辛,她仍然坚守初衷,还在大学期间,与梁思成因兴趣与志向而结缘,情感日渐深厚。

1924年,两人共赴美国深造,林徽因原本想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可惜该校却不招收女学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并未因此沮丧,转而攻读美术系,争取旁听建筑课程,以勤奋努力填补建筑知识的空白。

在校学习数年后,她与梁思成渐生情愫,并于1928年接受梁思成的求婚。

两人结婚之后,共同游历欧洲,深入考察欧洲建筑,进一步拓宽建筑视野,还受到不少国家邀请任教。

当时国家正值风雨飘摇,拒绝国外的丰厚名利,夫妻两人毅然选择回国。

林徽因成为我国首位女性建筑学家回国后受到各方热烈追捧。

经过慎重考虑,夫妻两人决定,接受东北大学校长张学良的邀请,前往该校并创建中国高校中首个建筑系。

抵达东北大学时,当时张学良正面向社会,为学校征集校徽设计,收到一大堆设计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徽因自然收到邀请,而她所设计的白山黑水校徽脱颖而出,最终张学良采纳作为东北大学校徽

1932年7月,刘长春在张学良资助下,带着八千银元支持,前往美国洛杉矶,参加第十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成为首位亮相奥运赛场的中国运动员。

奥运会开幕式上,刘长春手持国旗步入会场,赛服背后印着的正是东北大学校徽

林徽因设计东北大学校徽时,年仅二十五岁,正是她一生的黄金年代,生活也是相当顺遂。

可是国家烽火连天,在此后多年来,她也经历颠沛流离。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东北大学动荡,夫妻两人不得不离开,开始辗转祖国各地,对各地古建筑进行调查与勘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国内环境动荡,林徽因在勘测过程中,经历许多流离失所的日子,经常面临衣食匮乏的困境。

尽管条件异常艰苦,但夫妻两人意志坚定,为我国建筑史作出了巨大贡献。

1940年,林徽因由于生活艰辛,引起肺病复发,但为撰写《中国建筑史》,仍深夜搜集资料,即便卧病在床也继续工作。

这一年一年地熬啊,夫妻两人仍然在坚守。

得知抗战胜利消息后,林徽因太过开心,甚至感觉病情有所好转。

1946年8月,随着生活逐渐恢复安全,夫妻两人得以重返北平。

后来她接到聘请,主持设计清华大学教师住宅,并在这一时期,夫妻两人在清华创建了建筑系,致力于建筑教学。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以夫妻两人为核心的清华大学营建系,接过了承担设计国徽的重任。

可是国徽乃是国家重要彰显,岂是那么容易完成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时候的林徽因,已经身患重病,甚至切除了一个肾脏可依旧甘愿为国奉献,可谓耗尽了毕生的所学。

林徽因的国徽初稿,融合了国名、五星、齿轮等元素,既深植中国传统文化,又巧妙融入时代特征,令人耳目一新。

但他们的竞争对手,中央美院的设计稿亦有所突破,还对国徽主体进行了革新,从地球改为了天安门。

经过会议初次讨论,认为林徽因的稿件思路新颖,但中央美院融入天安门元素设计,得到一致的赞同。

得知设计没有这一元素,被要求重新调整,林徽因不管身体虚弱,仍在咬牙坚持,对国徽进行更细致的修改。

1950年6月10日晚,在结束国徽设计讨论会议后,周总理特地邀请梁思成进行交谈。

周总理深思熟虑,提出了一个宝贵建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认为两个小组方案都很出色,共同之处均融入了麦穗元素。

但是中国北方主产麦子,南方则以稻子为主,他觉得若能增加稻穗元素,将更能体现“为稻粱谋”的深意。

为稻粱谋这个成语出自杜甫的“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这个词最初指的是禽鸟为觅食而忙碌场景,后来被扩展至人类为获取基本生活所需,因此付出的辛勤劳动。

梁思成非常赞同,迅速告诉设计成员,于是林徽因再次加班,使得设计更加丰富多样。

与此同时,中央美院也积极改善,融入北京的朱墙、黄瓦和青天等元素,生动展现北京都城庄严华丽形象。

经过反复的修改,两个设计小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创造出了优秀的国徽稿件。

再次听完小组论述后,国歌的作词者田汉提出一个新建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个小组设计各具特色,他认为最终稿,如果融合两个小组的意见,或许会更加圆满。

众人纷纷表示赞同,于是要求两个小组分别来整合并绘制。

经过最终修改后,清华小组的稍胜中央美院一筹,其设计被选定为国徽图案。

设计以红色和金色为主色调,国旗和天安门为主要元素。

在审核确认阶段,林徽因已经愈发病重,仍坚持对国徽进行精益完善,直到正式确定为终稿。

1950年国庆节前夕,林徽因所领导设计的国徽,正式高悬在天安门城楼之上。

多年以后,林徽因的女儿梁再冰曾深情追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当我凝视那庄严的国徽,仿佛能感受到国徽红色中,蕴含着父母辈的辛勤付出,金色则映射出他们辉煌的成就。

这是他们在历经磨难后,仍坚定不移为国家与民族作出的伟大贡献。

确实如此,国徽不仅是设计结晶,更是每位参与者对新中国的憧憬与期望啊。

1955年,年仅51岁的林徽因年仅51岁,却因劳累过度在北京不幸离世

她不仅留下一项杰出设计作品,更将对祖国的深情厚爱,永远镌刻在人们心中。

或许当年,站在天安门城楼下,林徽因也曾驻足仰望,而当我们凝视国徽时,心中也能涌起与她相通的情感共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徽因的生涯建筑和设计领域取得卓越成就,充分彰显了她的坚韧与勇敢

林徽因的一生,展现出中国女性坚韧不拔、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他们在历史的浪潮中勇立潮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所有的一切,正如金岳霖为林徽因写的挽联一般: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听到这儿,您有何感想呢,欢迎关注留言评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