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城记智库雨林
近日,社交媒体上关于“新的西部大转移”讨论日益增多,热议源头源自国家层面在一则通告中提及:
“引导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从中心城市腹地有序转移”。这则文件是为“就业”,并提到“以不发生规模性失业风险为底线”。虽只是“24条内容”中的一条,但份量颇重。
可以看到,建设“战略腹地”也被频频提及。那么,西安这次“不声不吭”做了什么?
趋势:“向西大转移”解读
地域广袤中国发展不均衡,是客观现实。区域平衡,一切都在推进:无论是建国初期的“三线建设”,还是“西部大开发”等战略。
最彻底的改变,来自“大河涨水小河满”:改革开放让中国重新融入世界,这其中加入WTO让我国成为“世界工厂”——“工业化”推动经济发展,很多区域和城市得以崛起。
规律不可违!不同的发展周期和阶段下,情况也在逐步发生改变。
相关公布文容局部内容◎NEWS
“底子不牢,地动天摇”。因此,“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等多个区域战略,就有了最根本的市场基底和规模基础。产业和贸易重心在东部沿海现状,也实现从东向西、从沿海向内陆的逐步平衡。
以物流贸易来说:融入世界,沿海本身就是“第一门户”,并拥有巨大交通优势和物流优势。2024年全球十大港口,我国就占了六个。
对中西部来说,交通和基础设施改善明显,比如铁路运行里程占全国近60%。“中欧班列”重筑“陆上丝路”,今年前八个月,中西部15个省份出口额达6300亿美元,占全国约27%。
西安高新草堂比亚迪工厂占地◎制图/城记地理
这个过程中,西安国际港成为国内最大的内陆港;重庆,是“西部陆海新通道”核心;郑州航空港,则是全国最大的航空港之一。
因为家底更为丰厚,我们应对就有了根基。
在2020年4月,相关高层财经会议上明确:要力争重要产品和供应渠道都至少有一个替代来源,形成必要的产业备份系统。今年7月,三中全会决定更是指出:要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
而文头热议话题,来自该文件第四条——《提升区域协调发展就业承载力》,关键是在“就业”。
趋势:“向西大转移”解读
若大家注意审题,所谓“产业大转移”有区域界定:中西部,而非单纯的“西部”。但拥有广袤面积的西部,堪称“战略腹地”。
全国“七普”数据显示,西部人口占全国27.12%,较十年前提高了0.22个百分点——看上去微不足道,但属实不易。在人口继续向东部聚集情况下,中部和东北占比都在下滑,西部比重实现逆袭。
2023年,中国各区域GDP占比中:东部为52.1%,中部为21.6%,西部为21.5%,东北为5%。
“西成渝”三城相关指标情况◎制图/城记智库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基于发展规律和现实情况,西部发展中,龙头效应”最为鲜明:诞生了一个“双中心”城市、三个国家中心城市、三个国家级都市圈和一个国家级经济圈。
尤其是“西成渝”:以全国4.6%的人口,创造了以5.1%的GDP。相信大家也能看到,这成为一个均值。
历次“向西转移”,带动了西部重心城市的工业,比如重庆机械工业和成都电子工业。同时,也催生了攀枝花、十堰、六盘水和宝鸡等新工业城市的诞生。就以西安为例,皆与抗战有关。
“三线建设”陕西所在示意◎NEWS
一是民国时期:东南沿海452家现代工业企业大规模西迁,其中44家迁到陕西:8家机械厂、19家纺织厂、8家面粉厂、3家化工厂、4家其它工厂。在1935年4月,西安向东的“陇海线”打通。
二是建国初期:世界大环境极不稳定,交通大学西迁源于这个背景。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签订。苏联援助中国156项重点工业建设项目,大多在内地——西安最多达17项。
如今,西安人口和经济变化堪称“指数级”,铁路和公路以及航空枢纽已实现迭代。立足市场和“产业大转移”话题,西安做了什么?
西安:这次做对了什么
西成渝三城证明,经济的发展也带动成为重要人口“容器”。
同时,西成渝三城拥有众多文旅资源,也成为著名的“网红城市”。近些年热度一直高居不下,旅游人数持续“井喷”,并成为辐射周边的“圆心”。可以看到,连续“霸榜”诸多全国平台的前十。
“现有工业化,再有城市化”。作为“强筋健骨”的工业,依旧是这些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否则就会“虚胖”。这里,西安“不声不吭”做的事就是:
保障工业用地 !
高新产业用地占可开发用地比例第一◎制图/城记地理
近些年,确保耕地已成为一条极为严苛的“红线”。特别是成都“公园”改耕地,已广为人知。
对特大超大城市来说,土地资源相当紧张——用地规划就是明确发展方向。最新一轮规划中,西安尽最大程度增加工业用地;加上“引汉济渭”,西安“重归制造业”路径已定。以下三大片区,更是重中之重:
从贡献度及用地规划上,高新依旧是“经济发动机”:尤其是汽车和电子信息集群。“双中心”建设,将进一步推进西安成为世界级的科研制造中心。
渭北将成为“西安版的昆山”◎制图/城记地理
另一个重要变化,就是“西安版的昆山”——西安渭北片区:这里,将形成“大飞机(阎良)、大工业(高陵+临潼+泾河)和大航空(空港)”的版图,并与国际港的工业用地形成联动。
在渭河以南的西咸新区,以“创新港”为圆心形成秦创原的先进制造业,并与高新区形成科创大走廊。
在“向西转移”趋势下,就看谁能做好准备。以安徽为例,近五年来其规上工业营收突破5万亿,已超过湖北和河南位列中部五省排第一。因为,最大发展动力和就业仍旧来自市场。
文=城记智库雨林
©版权声明:相关备注制图皆来自城记智库
若有转载请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