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振鹏
今年是2020年,100年前的1920年,《凡尔赛和约》正式生效。对于这个和约,现在观点大都认为其推动了德国民族主义复苏、希特勒上台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但若细化来说,《凡尔赛和约》在对德国造成的直接后果和对二战爆发的推动方面到底有哪些联系,却语焉不详。
《凡尔赛和约》——历史的轮回
其实单就《凡尔赛和约》来看,黑格尔的一句话很符合该和约所体现的规律:“人类从历史上能学到的唯一东西,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东西。”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和约》是在法国极力主张、英国中立、美国反对下拟定的。从这个和约中可以看出法国想彻底肢解德国的想法。这反过来催生了德国战后的复仇主义(Revanchism)。
但其实复仇主义这个词最早就是来自法国的。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1871年,就是在凡尔赛,普鲁士和法国签订了《法兰克福和约》,和约的苛刻条件给法国埋下了复仇的种子。但是让双方怎么也想不到的是,49年过去了,还是在凡尔赛,当年的“复仇者”成为了“施暴者”,“施暴者”则成为了“复仇者”。而历史的车轮没就此停下,1920年生效的《凡尔赛和约》是在“福煦车厢”签署的,20年后,又是在这儿“福煦车厢”,德国纳粹和法国再次签署和约,法国投降。
《凡尔赛和约》的两大缺陷
如果单看《凡尔赛和约》,就像乔治·凯南指出的那样:这一和约是极其愚蠢的。而这个愚蠢其实可以从两方面看出:
一、《凡尔赛和约》签订初期其实是试图让德国万劫不复,但在后期却放任德国肆意践踏和约;
二、《和约》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双重标准。
《凡尔赛和约》的先后矛盾性:
先来看第一点,其实《凡尔赛和约》针对的不仅仅是德国社会的一个阶层,而是严重损害了其每个阶层的利益。
当时德国主要由三个阶层构成:容克地主、资产阶级和民众。和约对容克地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削减军备上面。第二德意志帝国从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军国主义传统,在一战前的和平时期,德国常备军就有84万人之多,更不要提战争爆发后的军队规模了,更是突破百万。而德意志的统一是走自上而下王朝战争模式,近代的德国没有像英、法一样成功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德国的1848年革命失败了)。结果导致当时德国的军官基本都是由容克贵族组成。但《凡尔赛和约》却将德国陆军人数限制在十万以下,军官人数更是在六千以下。这一规定导致军官岗位变少,其晋升渠道也被堵塞,从而损害了大批容克贵族利益。也难怪在德剧《巴比伦柏林》中,“黑色国防军”在魏玛共和国时期几乎一呼百应。
德国国防军
再说资产阶级,其实德国参加(或者说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除了受军国主义传统影响外,还有一点就是要谋求更多海外市场,以促进资本主义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整个世界已经基本被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瓜分完成了(除阿富汗、埃塞尔比亚和利比里亚等少数地方还保持独立)。而德国因为统一较晚,其拓展海外殖民地的成果也就不是很大,结果阻碍了德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而《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所有海外殖民地全部交给英法等国家进行“委任统治”,这更是进一步损害了资产阶级利益。并且在国内,阿尔萨斯、洛林以及西里西亚等地都是当时德国经济发达、消费能力强并且蕴含有大量工业急需原材料的地区。结果这些地区的丢失导致了很多德国企业的破产,严重影响了资产阶级利益。
最后来看德国普通民众,其实任何一场国家级的灾难,普通民众都是背最大锅的。对于德国民众来说,首先受到的冲击就是国家要面临巨额赔款。但德国当时的大资产阶级却拒绝承担赔款义务,结果国家只能选择让德国普通民众来接手。政府通过众多苛捐杂税,终于在1921年8月份筹齐了第一批赔款,不过代价则是德国民众生活水平直线下降。另外再说“鲁尔危机”。现在有一种观点说当时德国当局在“鲁尔危机”中的做法非常明智,以承诺偿还赔款来证明自己没有能力继续履行赔款责任,从而使英美等国家开始对德国进行松绑。这一观点在大的历史背景下有一定道理。但是德国当局的“消极抵抗”政策是通过肆意印刷马克(当时德国纸币)做到的,结果引发了全德的通货膨胀。在1921年,德国现钞流通量是1225亿马克,而在“鲁尔危机”开始后的1923年,流通现钞竟高达12952亿马克。在任何国家,如此严重的通货膨胀对普通民众来说都是一场灾难,在当时德国,工人工资增长速度比不上马克贬值速度,结果有能力的人都选择移民他国,而剩下留在国内的居民对当局政府失望态度可见一斑,所以要么转向极左阵营,要么转向极右阵营。
凡尔赛合约的签订
可以说《凡尔赛和约》在签订初期就是想让德国万劫不复,并且对德国当时社会各阶级都造成了影响,成为德国培养“复仇主义”的温床。但恰恰是这样一个和约,在后来却放任德国肆意践踏,这一过程使德国“复仇主义”有了发泄渠道,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从“鲁尔危机”开始国际舆论便开始转向。“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等接连提出,打开了束缚在德国身上的经济枷锁。随后《拉巴诺协定》、《洛加诺公约》等则在政治、外交方面宣布了《凡尔赛和约》无效。英美等国本来想以此来换取与德国的和解,但就像前文所说,在《凡尔赛和约》初期仇恨的种子已经埋下了,这些松绑其实不能起到和解作用,反而使德国纳粹主义情绪愈发严重,结果导致希特勒上台。在希特勒上台后,出兵莱茵河、吞并奥地利、拿下苏台德等等政策则标志着《凡尔赛和约》已被彻底失效。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已不可避免。
凡尔赛合约签订现场照
《凡尔赛和约》的双重标准
再来说第二条:《凡尔赛和约》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双重标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尾声时,当时美国总统威尔逊就提出了“威尔逊十四点计划”,其中有一点就是“民族自决原则”。
1918年11月3日,德国基尔港水兵起义,而后迅速波及全国。民众之所以纷纷响应这次起义,除了对战争厌烦外,还有重要一点就是他们真相信了“十四点计划”。真认为战后协议能像“十四点计划”说的那样在各国间达成真正平等的议和。但上文已经,结果和他们想的完全相反。
就以“十四点计划”中的“民族自觉原则”为例,这一观点概括起来就是尊重当地人民的选择,可《凡尔赛和约》对德国来说是什么样呢?七万三千平方公里土地被划分给丹麦、波兰、捷克斯洛伐克,还规定永远不准德奥合并。如果真按照“民族自决”来决定,会是这样一个结果吗?神圣罗马帝国的长期四分五裂,使统一观念深深烙印在每个德意志人民心中。甚至当时德国的统一还引发了部分人不满,因为由俾斯麦完成的统一仅仅是“小德意志方案”。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解体,无论对于当时的奥地利,还是德国来说,都有两国合并的意愿。但《凡尔赛和约》却忽视了这点,严重伤害了德国民族自尊心。
更过分的是,英法美等国家还大搞双重标准,对奥匈帝国的其他地方,因为他们想让奥匈帝国彻底解体,所以让这些地区所在的人民进行“民族自决”,结果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罗地亚共和国、马其顿共和国等国家纷纷成立。但是在奥地利、苏台德地区、但泽等地,绝不实行“民族自决”。难怪《德意志报》在1919年会发文称:复仇!德意志民族、1871年,这里(凡尔赛)是德意志的荣耀,而今天,荣耀却在这里葬送!
(注:“民族自决原则”并不是美国总统威尔逊首次提出的,列宁其实在十月革命前就有了这一想法,并且在革命胜利后正式提出。)
结语
结果,《凡尔赛和约》不仅对德国人民生活方面造成影响,也深深伤害了他们的精神层面。而英美等国在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去缓和由此使德国民众产生的复仇心理之前,就放任德国对《凡尔赛和约》进行各种践踏,反而给德国提供了一个复仇的发泄口。这一复仇情绪,再加上德国在传统上就有的军国主义、民族主义传统,为战争提供了温床。其实后来希特勒所领导的纳粹党正是打着撕毁《凡尔赛和约》上台的,而希特勒上台也标志着德国战争车轮即将启动。
参考文献:
GeorgeF.Kennan.AtaCentury’sEnding:Reflections1982—1995
NigelThomas.TheGermanArmyinWorldWarI
GeoffreyRobertson.CrimesagainstHumanity:TheStruggleforGlobalJustice
ManfredJonas.TheUnitedStatesandGermany
KlausSchwabe.WoodrowWilson,RevolutionaryGermany,andPeacemaking,1918-1919:MissionaryDiplomacyandtheRealitiesofPower
科佩尔·S·平森:《德国近代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