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是句俗语,但若反过来,人若尝试食用癞蛤蟆,后果将不堪设想——中毒,乃至致命!

近日,文昌市文城镇发生了一起令人扼腕的事件:三名村民在当地一家餐馆聚餐时,竟食用了自己捕获的癞蛤蟆。餐后不久,他们便遭受了剧烈的腹痛、呕吐及腹泻的折磨,随即被紧急送往文昌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医生初步判断,这些症状源于食物中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事态的发展远比预想的更为严峻。由于中毒程度极深,三人的病情迅速恶化,不得不转入重症监护室进行全力抢救。遗憾的是,尽管医护人员竭尽全力,仍有一人不幸离世,而另外两人至今仍在医院接受紧急救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这样的悲剧,不禁要问:明知癞蛤蟆身含剧毒,为何还有人敢于冒险食用?这背后,或许是对癞蛤蟆毒性的严重忽视与无知。癞蛤蟆体内的毒素即便在高温下也难以彻底消除,一旦对其毒性成分及安全处理方式缺乏足够了解,便盲目尝试食用,无疑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极有可能招致无法挽回的健康损害乃至生命威胁。

蟾蜍经过高温后,食用为什么还会中毒?

蟾蜍,俗称癞蛤蟆,其体内蕴藏着一种名为Bufagins(类强心配糖体)的毒素,这种毒素对人心血管系统具有显著影响。事实上,一张完整的蟾蜍皮上所携带的毒素量,足以致命于一位成年人。更令人担忧的是,高温对Bufagins的破坏性极其有限,这意味着即便是经过烹饪,蟾蜍的毒性仍可能留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蟾蜍的毒性不仅限于其皮肤。除了皮肤腺外,蟾蜍耳后的唾液腺同样能分泌与皮肤腺相同的毒液。因此,简单地剥去蟾蜍的皮并不能确保安全,蟾蜍能成为“五毒”之一,其毒性远不止于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研究表明,蟾蜍的内脏同样含有与皮肤腺相同的剧毒成分。在处理蟾蜍时,一旦内脏破裂,毒素会迅速渗入肌肉中。这种情况与河豚相似,处理得当则成为美味佳肴,处理不当则可能引发悲剧。

那么,是否可以通过剥皮、斩头、掏空内脏且避免损伤内脏的方式来确保蟾蜍的安全性呢?答案是否定的。蟾蜍的肌肉中也含有毒素,尽管相较于皮肤腺、内脏和唾液腺,其肌肉中的毒性较弱。这些毒素主要包括Catecholamines和Indolealkylamines。前者可导致人血压升高,后者则具有致幻作用。在国外,一些人甚至通过提取Indolealkylamines毒素来利用其致幻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Catecholamines和Indolealkylamines这两种毒素相对耐高温。因此,尽管高温可以消除蟾蜍的部分毒素,但并不能保证完全消除所有毒素或细菌。这意味着食用蟾蜍仍然存在一定的潜在健康危害。

为什么还有蟾蜍这道菜?

有些人可以食用过一种特色美食叫做熏拉丝,它的原材料竟是蟾蜍。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用的蟾蜍并非野生,而是人工养殖的。相较于野生蟾蜍,养殖蟾蜍的毒性相对较弱,这为食用提供了一定的安全保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养殖蟾蜍的命运并非仅仅为了成为餐桌上的佳肴。在它们被烹饪之前,还有一个重要的步骤:提取蟾酥和蟾衣。蟾酥和蟾衣是蟾蜍身上的宝贵药材,具有多种药用价值。而这一提取过程,实际上也降低了蟾蜍本身的毒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这样的处理,养殖蟾蜍肌肉中的毒素已经微乎其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在适当的烹饪和食用方法下,人们可以品尝到这道独特的美食,而无需过分担心其毒性带来的健康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在大自然中,一般的猎食者都不会吞食蟾蜍,因为蟾蜍的外表皮的泡状物体有剧毒,蟾蜍的卵及其腮腺、皮肤腺的分泌物,含有多种毒性物质,烧煮都不能破坏或消除其毒性,所以人也最好不要食用,不要为了逞一时口腹之欲

关注六维自然 顺其自然认识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