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23岁战士为国捐躯,新婚仅一年的妻子拒绝改嫁,称自己有未了的心愿。
35年后,妻子终于凑够钱,带着儿子到陵园为丈夫扫墓。她扑倒在丈夫的墓碑前,悲痛大哭:儿子我给你养大了,你起来看看呀……
举目四望,这个陵园埋葬着960名烈士的忠骨,他们都来自中国的四面八方。
这位妻子很骄傲,丈夫是这些英雄中的一员;同时也很悲伤,今生今世,她和丈夫相处的时间太短了。
妻子叫李发英,和丈夫陶荣华一样,都是湖南衡东县茶旺村人。青梅竹马的他们,在还不懂爱情的年纪,缘分便早早降临。
高中毕业后,陶荣华报名参军。在军营里,他常常给留在老家的李发英写信。纸短情长,两个年轻人在书信往来中,互通绵绵情意。
1983年春节,陶荣华趁着回家探亲的机会,迎娶了心爱的姑娘。婚礼很简单,却无比温馨。
新婚夜,陶荣华将李发英揽入怀中,2个人都对未来无限憧憬。
好景不长,蜜月还没度完,陶荣华就接到紧急归队的命令。尽管心中万般不舍,但军人的责任感还是让他连夜启程。
夜色中,陶荣华握紧李发英的手说:“替我好好照顾爸妈。”说完转身大步离开,李发英双眼含泪,郑重地点点头。
不久后,李发英发现自己怀孕,第一时间写信告诉丈夫。陶荣华高兴极了,想了很久给孩子取名“陶凯”。他给妻子写信道:“这名字是有寓意的,你和孩子等我凯旋归来。你生产那天我尽量赶回来……”
然而,李发英临盆之际,中越战事吃紧,陶荣华毅然上了前线。李发英生下儿子后,每天抱着他坐在巷子口,翘首盼望着丈夫凯旋归来。
然而,李发英苦苦等来的,却是丈夫牺牲的噩耗!
1984年,年仅23岁的陶荣华,不幸被敌人的子弹击中胸部,壮烈殉国。当时的战友回忆说:“陶荣华在战场上打得极其凶猛,他说要给孩子做榜样。”
遗憾的是,陶荣华连儿子长什么样都不知道。李发英曾给他寄过儿子的照片,可那封信一直待在后方军营里,还没来得及被打开。
消息传来时,李发英几乎哭晕过去。她也才刚满23岁,正是需要伴侣支持的时候,不由得悲呼,上天对她太残忍!
公婆也不忍心把年纪轻轻的她留在陶家,多次劝说她改嫁。但是,每次李发英都摇摇头说:“我答应过荣华,要照顾好两位老人家,更何况现在还有了我们的孩子,我一定要撑起这个家!”
一旦下定决心,李发英就没有太多时间悲伤了。公婆身体不好干不了重活,她一个人扛起了养家的重任。
茶旺村贫穷落后,一个女人要养家谈何容易。李发英每天起早贪黑地干活,除了下地耕种外,还要像男人一样上山砍南竹补贴家用。
可即便如此,家里还是过得缝缝补补异常艰难。
等孩子稍大些,李发英便将孩子交给公婆照顾,自己跑到村外一家竹器厂当工人。
挣的钱多了,但她一分都不敢乱花,大冬天鞋子破了也舍不得买双新的,把挣到的每一分钱都拿回家里。
常年过度劳累,使李发英双鬓早白,脸上也布满岁月的痕迹,看上去比同龄人至少老了十岁。
村民们都说:“陶家真是上辈子积了德,才娶到一个这么好的儿媳。”
公公婆婆也常对人说:“如果不是儿媳,我们陶家恐怕早就散了,她比我们都坚强。”这些年,多亏李发英的安慰,二老才渐渐走出丧子之痛。
可公婆不知道的是,李发英的坚强都是强撑起来的。无数个孤独的夜里,她独自一人望着丈夫的遗像,泪水不住地往下流……
撑着李发英坚强走下去,是她对丈夫的承诺:照顾好爸妈!
2002年,李发英的婆婆不小心摔了一跤,医生说下半辈子可能都要卧床了,婆婆听了甚至有了轻生的念头。李发英却坚信道:“没事的,您一定会好起来。”
之后,李发英每天除了照顾婆婆吃喝拉撒,还要给她的腿脚按摩1小时以上,从不间断。后来,婆婆终于能下地走一段路了,婆媳二人都激动得眼泪直流。
两年后,公公因病去世。李发英有些自责,认为自己没有照顾好老人家,于是对婆婆照顾得更加细致入微,直到老人家91岁寿终正寝。
2005年,儿子陶凯结婚,次年生娃。小生命的到来,给这个多磨难的家庭,带来些许生机。
李发英看着嗷嗷待哺的小孙子,内心感慨道:这个家,总算没有散去。荣华,我该对得起你了吧……
李发英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去给丈夫扫墓。但是由于经济困难,她这个心愿一直没能实现。
直到2019年清明节,李发英才在儿子的陪伴下,来到离家2000多公里远的云南麻栗坡烈士陵园。
此时距离陶荣华牺牲已经过去35年,李发英早已从一个青丝少女熬成白发妇女,墓碑上丈夫却是年轻模样。
李发英扑倒在丈夫墓前,悲痛大哭:儿子我给你养大了,你起来看看呀……
儿子也跪下说道:“爸爸,儿子来看您了。我会一直以您为榜样,照顾好妈妈,照顾好咱们的家……”
路过的人看到这对母子,都不觉湿了眼眶。
爱国不分年龄,陶荣华为国捐躯,永远是我们民族的英雄;爱情不拘时间,李发英为爱坚守,这份平凡而伟大的感情,永远值得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