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 歌
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曾写过这样一首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句描绘了江南烟雨朦胧及南朝时寺院林立的景象,当然那些寺院大多集中在当时的都城建康,即如今的南京。除此之外,在无锡也有几座,“惠山寺”南朝四百八十寺就是其中之一。
惠山寺,坐落在国家5A级旅游景区惠山古镇中,周边毗邻天下第二泉、寄畅园等景点,其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距今已1500多年历史,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刹。
李绅与惠山寺
李绅是无锡历史上的第一位进士,他的《悯农》诗妇孺皆知。李绅也是第一个把惠山称为“家山”的诗人,他和白居易、元稹一起倡导了唐代的“新乐府”诗歌运动,也是乐府诗的重要创作者。李绅少年时就在惠山寺读书,34岁时考中进士,68岁当上宰相。可谓大器晚成。
在惠山读书的十几年中,李绅先借住于惠山寺,经济略宽裕就在寺左搭了间房舍。宋代无锡籍宰相李纲仰慕李绅,曾专门到惠山寻访李绅读书处,那时“丞相读书台”旧迹尚存,李纲还在诗里记录了这次叩访。在无锡方志中,李绅读书台一直被作为名人古迹。但今惠山寺周围已找不到李绅读书台的遗址。我曾求教过多位本地学者、专家,亦无准确答案。
惠山得名与佛教东传有关。惠山原名历山、华山,相传晋代有西域僧人慧照来山麓修禅,因此得名慧山,后被写成惠山。惠山寺是一所古寺,迄今已1600年历史,也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中的一处“烟雨楼台”。唐朝诗人窦群就有“共访青山寺,曾隐南朝人”(《游惠山寺诗》)的诗句。
惠山
南朝大兴佛教,刘宋和萧梁时期,惠山东麓初建寺院,唐宋年间规模盛大,高僧众多,香火旺盛,僧房一度多达1048间。历史上,惠山寺名多有变化,如法云禅院、昌师院、普利院、旌忠荐福功德禅院等,最终以梁朝大同年间的寺名“慧山寺”(即惠山寺)定名。惠山寺的主体位置,1500多年来也未曾挪动。
惠山寺的起源,可追溯到南朝刘宋的一位退隐官员湛挺(字茂之),他担任司徒右长史一职,官品六级,不算高官,但作为司徒的主要助手,权柄却不小。湛挺辞官后隐居惠山,筑有数间草堂读书,并有《历山草堂应教》一诗传世,描写隐居惠山的清幽淡然:“闭户守玄漠,无复车马迹。衰废归丘樊,岁寒见松柏。”湛挺生平并无详考,陆羽在《游慧山寺记》中说:“宋司徒右长史湛茂之家此山下,故南平王铄有赠答之诗。江淹、刘孝标、周文信并游焉。”传湛挺与刘烁、江淹等多有交往,生活年代大致在公元450年前后。刘烁有《过历山湛长史草堂》一诗,江淹有《无锡县历山集》一诗。刘烁是刘宋亲王,江淹的《别赋》是古代送别诗的典范。可见,虽然那时惠山还未以慧照而得名,但文化气息已然葱郁了。
江淹
唐代诗人湛贲是湛挺的十二世孙,曾任江阴主簿、无锡县令和常州刺史。他曾多次来惠山寻访先祖旧迹,留有《题历山司徒右长史祖宅》《别慧山草堂》等诗,前诗以先祖为荣:“隳官长史籍,高步历山椒。丽句传黄绢,香名播宋朝。”后诗“捲帘晓望云平槛,下榻宵吟月半窗”之句则透露出那一晚他应该下榻于惠山寺了。
云起楼高处远眺惠山寺
唐代时,惠山寺应该已经颇有名声,连飘逸出尘的李白也来了,听禅吟诗,洗心悦目,不舍离去。李白的惠山之游,方志未见记载,无锡人大多也不知此事,乃已故的江南学院中文系杨海波先生的研究结论。杨先生认为李白《同族侄评事黯游昌禅师山池》二首,记录的就是游历惠山和惠山寺之作。其一:“远公爱康乐,为我开禅关。萧然松石下,何异清凉山。花将色不染,水与心俱闲。一坐度小劫,观空天地间。”其二:“客来花雨际,秋水落金池。片石寒青锦,疏杨挂绿丝。高僧拂玉柄,童子献霜梨。惜去爱佳景,烟萝欲瞑时。”
杨海波认为,惠山寺在唐代曾名昌师院,而昌师院就是昌禅师的佛寺,诗中描写景物与惠山寺环境景物也对应得起来。
此,亦确有旁证。唐代诗人、御史中丞李隲游惠山时也写有一首《晨过昌师院》:“深庭芳草浓,晓井山泉溢。林腹乱晨烟,石润侵经室。幽岩鸟飞静,秦岭云归密。壁藓凝苍华,竹阴漏晴日。生期半宵梦,忧绪仍非一。若无高世心,安能此终毕?”;而李白诗中的“松石”应是惠山寺前的那块听松石,晚唐诗人皮日休亦有《惠山听松庵》颇为有名:“千叶莲花旧有香,半山金刹照方塘。殿前日暮高风起,松子声声打石床。”而镌于石上的“听松”二字,乃唐代书法家李阳冰所题,而李阳冰正是李白的族叔,唐代文学家、书法家,诗文颇华美,曾为李白作《草堂集序》。安史之乱后,李阳冰出任当涂县令,颇有政绩,李白晚年穷困潦倒,在金陵靠朋友接济,生活已难以为继,只能前来投靠这位族叔生活,并在该地谢世。
听松亭里听松石
在唐代诗人的排辈中,李绅比李白晚很多。李白生活在武则天、唐玄宗和唐肃宗时代,李白去世十年李绅才出生。“诗仙”名满天下,或许李绅选择惠山寺读书,与李白也有一定关系?作为后辈文人,又生活在特别尊崇诗歌的时代,李绅肯定读了许多李白的诗。那么,文学影响就与惠山寺有密切关联了。
李绅与惠山寺的僧人关系十分密切,不仅是一般谈天说禅的关系,而是极为亲昵随意说笑的关系,这位后来的著名诗人、大唐宰相与高僧之间的文化和人情在十几年里积淀可谓深厚。李绅幼年在湖州时体弱多病,曾得到大光禅师的救治,从小就与佛门结缘。他可以随意分享惠山寺僧人的茶叶,肯定是出于彼此间的亲密关系。
宦途之间,他曾约鑑玄法师在寿州见面,晚年时依然对鑑玄法师充满怀念之情,在诗中称惠山为“家山”,对当年读书生活和对逝去禅师的追怀之情:“上家山,家山依旧好。昔去松桂长,今来容须老。上家山,临古道。高低入云树,芜没连天草。草色绿萋萋,寒蛩遍草啼。噪鸦啼树远,行雁贴云齐。岩光翻落日,僧火开经室。竹洞磬声长,松楼钟韵疾。苔阶泉溜鈌,石甃青莎密。旧径行处迷,前交坐中失。叹息整华冠,持杯强自欢……”诗中不仅描绘了惠山寺及周边景物,充满超然出尘的氛围,更有对逝去“前交”的怀念和悲凉心境的抒发。李绅晚年不断写到惠山和惠山寺,另有《鑑炫影堂》抒写了对鑑玄法师的深切追思怀念。
叩访惠山寺的其他唐代诗人
之后,一位叫张祜的诗人慕名来游惠山,写下一首《题惠山寺》:“旧宅人何在,空门客自过。泉声到池尽,山色上楼多。小洞生斜竹,重阶夹细莎。殷勤望城市,云水暮钟和。”张祜是唐代著名诗人,人称张公子,他是在李绅逝世后11年出生的,与李白与李绅之间的时差近似。
张祜游惠山,距李绅读书时间已过去七八十年,时过境迁,他看到了旧屋、空门,惠山景物也都曾在李绅的诗中出现过,禁不住发出了“人何在?”的慨叹,他一边眺望着红尘滚滚的城市,耳边却回响着暮色里的禅钟。过往与今天,现实与佛门,日常生活与精神寄寓,就在惠山寺旁的场景里交融与分裂。张祜最后选择离开官场、隐居江南,不知与这次惠山寺之行有无关系?
张祜雕像
唐代文人来过惠山和惠山寺还有陆羽、陆龟蒙、罗隐等。陆龟蒙是与皮日休结伴而来,他眼中的惠山寺“萝深入境静日欲落,石上未眠闻远钟”,这后一句与皮日休的“松子声声打石床”,也许能印证当时他们曾经在听松石上躺平过。
陆龟蒙
罗隐到达惠山时已是晚上,有诗曰:“草虫幽咽树初团,独系孤舟夜已阑。浊浪势奔吴苑急,疏钟声彻惠山寒。”大运河畔的惠山和惠山寺,给罗隐留下了深刻的“幽”“寒”印象,想来当时天气应是寒冷的冬季。与张继在枫桥、寒山寺感受到温暖愁绪不同,罗隐身处唐末乱世,自身经历也坎坷曲折,又经历了黄巢起义和朱温篡唐,亲眼看着大唐由盛而衰,不由感觉寒气彻骨。他的一路南奔是准备投靠杭州钱镠,希冀钱镠能东山再起拯救大唐。
罗隐
陆羽的惠山寺之行,对无锡影响非常深远。陆羽不仅是文人,还是位茶神。他不到30岁时就隐居湖州长兴,不问宦事,一心只作《茶经》。大约公元760年左右,中唐名臣李栖筠由工部侍郎转任常州刺史,因久闻陆羽之名,诚邀陆羽来常州刺史府讲茶,宜兴的阳羡茶就是此时被陆羽推崇,再经李栖筠推荐入宫而成为名重一时的贡茶。
陆羽前来无锡品惠泉水和游惠山寺,大约就在此时前后。他写了一篇千余字的《惠山寺记》,讲述惠山来历,无锡得名,惠山寺缘起,以及惠山泉、池、莲花和大同殿情况。这篇《惠山寺记》游记被元代王仁辅《无锡志》收录,常被引为解读无锡和惠山名称的史料。
陆羽
惠山寺在陆羽看来,“向若引修廊,开邃宇,飞檐眺槛,凌烟架日,则江淮之地,著名之寺,斯为最也。”显然,陆羽将惠山寺视为江淮最著名的寺院之一。随后,又将惠山泉评定为天下第二,二泉由此得名,并广为传播,宋代还成了贡泉。
唐代诗人皇甫冉曾作《无锡惠山寺流泉歌》:“寺有泉兮泉在山,锵金鸣玉兮长潺潺,作潭镜兮澄寺内,泛岩花兮到人间……处处萦回石磴喧,朝朝盥漱山僧老。僧自老,松自新。流活活,无冬春……我来结绶末经秋,已厌微官忘旧游,且复迟回犹末去,此心只为灵泉留。”
皇甫冉是陆羽的朋友,丹阳人,曾陪陆羽游历栖霞丹阳一带,考中进士后出任无锡尉,负责接待陆羽的此次惠山寺之行,他说若非心被这眼灵泉留住,早已挂冠隐居去了。皇甫冉后来去了京城,官至左拾遗、右补阙,位在皇帝之侧,却官阶低微,终于也学了陆羽,回江南隐居去了。
叩访惠山寺的宋代诗人
苏东坡的那首《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最为人们津津乐道:其中“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小团月”是北宋时的福建产名茶,是供给皇宫的贡茶,本来都是大龙团。
据说仁宗喜欢以此茶赏赐大臣,但又舍不得给每人大龙团,就把大龙团掰分赐多人。后来改制成小龙团后,仁宗就可以把小龙团单独赏赐给某位臣子了。苏轼以“独携小团月”入诗,表明此茶乃自己独得,小团月则是他对小龙团的比喻。从诗名看,苏轼是来拜访钱道人,所以没提惠山寺。史籍载,钱道人的兄长钱顗在朝中有“铁胆御史”之名,因反对王安石主张而被流放贬职,钱顗与苏轼政见接近,关系很好。钱顗被下放秀州后,苏轼曾赠诗给他并寄其弟,其中说到与钱顗的关系:“结交最晚情独厚,论心无数今有几。”既然有钱道人陪同,所以苏轼就不再说惠山寺了,登惠山之巅峰,观太湖之浩瀚,岂不乐乎。
事实上,苏轼来过惠山多次,也去过惠山寺,他在《游惠山》(3首)序中说“余昔为钱塘倅,往来无锡未尝不至惠山。即去五年,复为湖州,与高邮秦太虚、杭僧参寥同至,览唐处士王武陵、窦群、朱宿所赋诗,爱其语清简,萧然有出尘之姿,追用其韵,各赋三首。”他还带了秦观和杭州的高僧同游惠山,他的《赠惠山僧惠表》,记录了与惠山寺僧惠表的交往:“行遍天涯意未阑,将心到处遣人安。山中老宿依然在,案上《楞严》已不看。欹枕落花余几片,闭门新竹自千竿。客来茶罢空无有,卢橘杨梅尚带酸。”同时代的窦纲,就有一首《和苏公游惠山寺》,“寺枕青山远俗氛,解鞍凭栏对溪云。楼危铎韵摇风响,林遽禽声向暮闻……”是为同游惠山寺的旁证。
南宋宰相李纲,得到了更多赏赐,宋仁宗赐给苏轼一饼小团茶,宋钦宗赐给李纲是一座惠山寺。靖康元年,李纲“出将入相”,担起守城重托,击退了金军进攻。皇帝一感动,就把惠山寺赐给李刚做了祭祀其父母的“功德院”。把寺院道观赐给下属,这是宋朝皇帝常用的笼络手段。钦宗在位只有短短14个月,李纲做宰相也没超过三个月,所以这座功德院属于他的时间不会太长。
但李纲终是与惠山有着莫大关系的人,无数次登临惠山并留诗。他在《同士特游惠山再次前韵》中写道:“九峰秀色照溪回,古寺峥嵘殿阁开。漱玉泉声锵石洞,郁蓝天影抱琼台。”惠峰、梁溪、古寺、石泉、高台,全在其中。即使老来屈居福建一隅,他依然从读朋友诗作而思念惠山胜景:“我家九峰下,跬步临胜境。循除环佩声,满庭松桂影。宦游阻幽寻,每若龟引颈。十年旅京华,万里走闽岭。”李纲想起在惠山之麓、梁溪之畔的家园,说自己人在官场不自由,历经十年宦游,万里之外想念惠山,犹如乌龟伸颈眺望。李纲建于惠山寺前的金莲桥,造型古朴,是目前无锡最珍贵的古桥。
金莲桥
留诗惠山知多少
唐宋以降,惠山和惠山寺络绎出现在文人墨客笔下,诗词作品多达数百。南宋著名诗人王禹偁、杨万里、尤袤、范成大都有抒写惠山的诗作。杨万里就有11首惠山诗,其在江东转运副使任上,因公务途经无锡,在运河上望见惠山而寄诗尤袤的就有多首。他对惠山极为心仪:“二年常州不识山,惠山一见开心颜”,“惠山不识空归去,枉与常州作住持”,类似心态在诗中反复呈现。
杨万里
王禹偁有《惠山寺留题》:“吟入惠山山下寺,古泉闲挹味何嘉。好抛此日陶潜米,学煮当年陆羽茶。”古寺,名泉,清茶,先学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哪怕是一天,再学陆羽白泉煮茶,隐逸之心昭然。
尤袤在惠山寺附近建有读书处和“遂初书院”,他在梁溪河畔还有一座万卷楼,他是著名藏书家,也是著名文人,无锡第一位状元蒋重珍就曾师从他读书。尤袤的屋舍依山傍水,用来藏书读书,王禹偁的理想已被他完美实现,可惜后来这些屋舍和藏书毁于火灾。
梁溪河
唐宋诗人词人的加持,使名山古寺清泉名声大振,至明清时期,惠山以及寺与泉已然成为江南著名文化历史景观,明清诗人以此山此寺此泉为题的诗作更是纷至沓来。
元代赵孟頫乘船经大运河路经无锡,晚间停泊于伯渎河,白天去了惠山一游,品名泉,朝古寺,在惠山寺品过好茶之后,欣然题下“天下第二泉”五个大字。相传还留下一首诗:“南朝古寺惠山前,裹茗来寻第二泉。贪恋君恩当北去,野花啼鸟漫留连。”文献中虽然未见赵孟頫到无锡题字留诗的时间,但从此诗内容看,当写于他应召北上途中。赵孟頫有两次北上,一是应元世祖之诏出山,二是从江浙儒学提举受诏回京师授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赵孟頫虽然在隐与仕之间有所徘徊,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北上,此诗当为表明心迹。
“九龙山人”画家王绂曾隐居在惠山,赋诗作画,他的《竹炉煮茶图》深得乾隆皇帝喜爱,并有补遗和题诗。沈周在冒雨登惠山之后写了首诗《冒雨登惠山戏示同游者》,称赞惠山空濛灵动堪比西湖风光:“西湖山色奇空濛,当与此山移此语。”无锡诗人群,也在二泉和惠山寺近处建了“碧山吟社”,著名画家沈周有《碧山吟社图》传世,此图经乾隆皇帝鉴赏并题词,价值倍增。
沈周《碧山吟社图》 沈周《碧山吟社图》
惠山寺地理位置绝佳,西靠惠山,面朝东方。进得山门,经甬道,过金莲桥,北侧的寄畅园(秦园)在明代筹建时,买的就是惠山寺的部分地皮和僧房。历史上,惠山寺几经损毁和重修,今惠山寺的形制早已面目全非。爆发于1851年太平天国战乱,使古寺彻底毁坏。战后,李鸿章在原址建了一座昭忠祠,后被废。进入21世纪才重修了惠山寺,使悠远的文脉和禅学得以传承、复兴。
丹桂飘香时节的昭忠祠
清代时,惠山寺规模已不如前。秦家的寄畅园,邹家的愚公谷,以及多个家族祠堂都是购买惠山寺的地皮所建。康熙乾隆二帝南巡时,都住在寄畅园,必游惠山寺。康熙曾六次巡幸惠山寺,在漪澜堂品茶,有诗曰“朝游惠山寺,闲饮惠山泉”。乾隆皇帝写了120多首关于无锡的诗,细细研读诗作,可以发现,乾隆最喜欢的就是秦园、惠山寺和二泉,他到惠山寺闲坐、品茶,竹炉煮茶就是他热衷的一个节目,还写下“惟惠山优雅闲静”。
寄畅园
烹茶的竹炉由明初惠山寺高僧性海发明,请湖州工匠制作,风行一时。清初,无锡文人顾贞观仿制了两只竹炉,一只赠与惠山听松庵。乾隆在惠山寺用的是否就是这一只,不得而知。乾隆对竹炉煮茶饶有兴趣,竟然写了30多首竹炉煮茶的诗作,还把竹炉带回了宫廷。
清乾隆 竹茶炉 故宫博物馆藏
乾隆为惠山寺写的诗不下十几首,如果算上竹炉煮茶,约有50首,题了一块匾额“法乳流慈”,留下一副楹联“九龙云连吉光开佛相,二泉玉泻禅味得真如”,至今犹存,是惠山寺的文化珍宝。
来源:方志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