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此次部分优质高中校掀起的拔尖创新人才招生,引发的教育狂潮非同小可。 我所关注的并不是模糊不清、暧昧的拔尖或掐尖的提法,而是关注招生方式。新一轮轮拔尖创新人才招生和以前相关方式招生有很大区别,既可能是北京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同时也可能是全国拔尖创新人才招生方式的模版。
此轮拔尖创新人才招生是小范围的吗
2024年秋季新学期后,人大附中、四中、清华附中、首师大附中、北大附中、一零一中等少数优质高中开始的拔尖创新人才项目招生。但北京并非仅是这些少数优质高中开展拔尖创新人才项目招生。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海淀分院成立,海淀共16所中学被列为首批基地校。由此可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校正在北京大范围兴起,通过轰轰烈烈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校举措来看,拔尖创新人才并不是针对少部分学校少部分学生,通过部分区发布相关措施来看,北京各区均会有基地校,有面向全体学生的态势。各区均会成立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分院。从这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校名单来看,既有北京第一梯队的老牌示范高中,也有各区后起之秀,同时包括各区普通的高中校和民办校。目前,朝阳、东城、海淀、房山、门头沟、怀柔等多个区已经成立分院,已经有60所左右基础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校。包括亦庄和燕山在内,北京一共有18个区,目前多个区还没有公布分院成立和基地校。未来,北京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校可能会超过100所。北京一共有普通高中300多所,三分之一的普通高中都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校,拔尖创新人才项目招生在北京刚刚开始,所以是大范围的。
“拔尖创新人才”和高考是什么关系
到底什么样的学生才算“拔尖创新人才”,这个问题是我回答不了的。拔尖创新人才大意是知识分子对科学技术、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从这个角度而言,拔尖创新人才大学毕业后,我们一般可以理解硕士、博士毕业10年、20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后,他在他研究领域所做出的贡献。衡量一个人是否是拔尖创新人才,是在他未来工作领域里,似乎和高考、中考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但通过目前对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方式来看,是存在直接的逻辑关系。院士,是中国自然科学领域知识分子的天花板,无疑代表拔尖创新人才标准。以2023年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增选的133名院士为例,本科毕业的高校有80余所,超过80%的新晋院士均毕业于“双一流”高校。由此可以发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无法和高校层次割裂。并不是说其他高校培养不出拔尖创新人才,而是“双一流”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比例相对较高。拔尖创新人才,在教育领域基本被解读为成绩优秀;在成功学方面基本理解为被“双一流”高校录取。一个人的成长是复杂的,尤其是他博士毕业很长时间后取得的成就,和他就读本科高校存在明显的关联度。从现在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方式来分析,拔尖创新人才和高考无法绝缘。
之前拔尖创新人才是否有悖论
教育领域“拔尖创新人才”这个概念始于2005年刺痛教育的钱学森之问。后来,“拔尖创新人才”提法由于涉及妨碍教育公正公平,被叫停了。2020年,强基计划这把火,再次把拔尖创新人才的话题烧热了。再后来,2022年之后,“拔尖创新人才”被盖戳了,再次成为教育领域提及频率最高的热词,似乎不提“拔尖创新人才”,就不是主流。这就是教育的规律:并不遵循教育的规律。“拔尖创新人才”已经开始在教育领域泛化,各种名目繁多的论坛,主要的话题离不开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目前,关于拔尖创新人才影响较大的招生项目有9个,从1978年至今,我估算招生总数超过22万人。包括1978年开始的少年班、1984年开始的保送生、2009年开始的拔尖计划、2013年开始的英才计划、2020年开始的强基计划、2021年开始的清华大学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2023年开始的清华大学攀登计划、2022年开始的北京大学物理卓越人才计划、2018年开始的北京大学数学英才班。
拔尖创新人才目前9个影响较大的招生渠道,每年招生人数11974人。再加上五大学科奥赛获奖学生、以及各高校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名义设置的实验班和本硕博实验班,每年招收的拔尖创新人才的数量是惊人的。我估算总人数为20000人左右。并不是说通过这些渠道招收的学生未来均会成为拔尖创新人才,但苗子多、基数大,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比率相对大。不可否认的是,拔尖创新人才和高考存在必然逻辑关系,尤其拔尖创新人才招收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学生,和成功学理解的是为了考入一个好大学,存在悖论。说明拔尖创新人才招生和培养必然存在无法解除的悖论。
新一轮拔尖创新人才招生有什么特点
拔尖创新人才提法和项目招生并不是从现在开始的,但新一轮的拔尖创新人才项目招生有鲜明的特点。
人大附中第一期面向人大附中暨人大附中联合总校各成员校初二年级学生开展,待积累经验后逐渐向联盟内其他年级辐射,每期项目学生不超过200人;十一学校面向联盟校第一期面向十一学校联盟校新初一学生和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展,每期学生不超过150人;一零一中教育集团第一期面向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初一、初二年级及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展,本期项目学生不超过200人;北大附中首期课程面向北大附中教育集团小高年级、初中、高中学生,选拔有强烈探索未知好奇心和热情的物理学科拔尖人才,实施大中小一体化贯通培养。每期学生200人……
由此可见,第一,新一轮拔尖创新人才招生主体有变化,以前主要是高校招收拔尖创新人才相关学生,而新一轮拔尖创新人才招生的主体校是普通高中校;第二,也是新一轮拔尖创新人才招生最重要的特点,不再局限于高中和少数初中生,而是渗透到了小学学段,这对就基础教育招生、教学影响极大。
正因为新一轮拔尖创新人才招生主体是高中校,面向小学高年级学段招生,所以才会带动整个基础教育的骨牌效应。即使集团内招生,北京基础教育首先面临不是拔尖创新人才模式培养,而是生源竞争。
高招录取有无其他渠道
新一轮拔尖创新人才招生第三个显著特点是高校和高中校联合培养的模式,如人大附中协同北大、清华、人大、国科大、北航、北理工等多所国内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共同设计并实施;北京四中宣布启动与清华、北大等16所国内知名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合作”项目,并陆续与之签订合作协议。
此次北京少数优质高中开始的拔尖创新人才项目招生,均是高校和高中校联合培养的模式,很敏感。拔尖创新人才项目招生,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和其他普通班的学生课程设置是有区别的,如基础通识、分类、个性化、可选择的课程以及特色学科领域的大学先修课程。那么,这些这些被选拔出来的进入拔尖创新人才项目的学生,在高考录取期间,除了强基计划等9个特殊招生渠道外,有没有其他选拔和评价的渠道?
中途是否允许学生退出
拔尖创新人才遇到的巨大困境,基础教育小初高一体化贯通培养,和现行义务教育入学政策实相悖的。义务教育遏制择校,打击学区房,以就近入学为原则,各地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不同学区、不同教育集团差别很大,小初高一体化贯通培养必然带来教育不公的问题。连教育领域超常儿童培养品牌项目人大附中和北京八中早培班招生均锁区了。近年来,各地基础教育校均出现打着拔尖创新人才的名义招生,在小升初阶段掐尖招生,此前被禁止的“小五班”开始有逐渐复燃的趋势。拔尖创新人才的发现、招生和培养,应该从基础教育开始,甚至从小学阶段就发现这样的苗子,给予特殊的保护。
此次北京新一轮拔尖创新人才招生项目人数不多,此次但人的兴趣是动态,可变的,是否允许退出?让少部分有真正学科兴趣的学生实施小、初、高、本、硕、博六个学段的贯通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