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在岁月的长河中,有一个地方,棠溪河水静静流淌,翠竹摇曳生姿。那便是竹园村,一个承载着历史传奇、奋斗精神与美好未来的地方。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每一棵竹子都彰显着坚韧的品质。从古老的冶铁辉煌到抗日烽火的洗礼,从建国初期的艰苦创业到如今乡村振兴的蓬勃发展,竹园村在时光的雕琢下,绽放出独特的魅力。它如同一幅绚丽的画卷,在党的关怀下,徐徐展开新的篇章,让我们一同走进竹园村的传奇世界,感受那无尽的魅力与希望。
棠溪水悠悠流淌,棠梨花年年绽放,河畔的翠竹静静伫立,它们如同忠诚的守护者,凝望着竹园村这片充满故事的土地。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竹园村恰似一颗璀璨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巨变……
久远之时,竹园村所处之地乃是一片荒芜旷野。伏牛山余脉的小溪潺潺流淌,却未能赋予此地蓬勃生机。那时,这里人迹罕至,西平至舞钢、舞阳至驻马店的古道在这里交汇,仅有偶尔路过的行商和猎人短暂驻足。
后来,这里因竹子茂盛且品质优良而得名竹园村。自古以来,竹子便与竹园村的村民们结下了深厚的缘分,竹子虚怀若谷的品质,淡泊宁静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竹园村人,它激励着村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坚守着这片土地,传承着先辈的勤劳与智慧。
棠溪河水静静流淌,宛如一条碧绿的丝带绕村西川行而过。河畔的翠竹在微风中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那清脆的竹叶声,与河水的潺潺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乐章。
随着时光缓缓前行,勇敢的开拓者们慧眼识珠,被这片山水吸引,毅然定居于此。最初的村民搭建简陋茅屋,奋力开垦周边荒地,开启艰苦的农耕生活。他们凭借顽强的毅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大自然不屈抗争。渐渐地,人口增多,竹园村初具规模。勤劳善良的村民互帮互助,共同建设家园。那源自伏牛山余脉的小溪,成为他们生活中至关重要的存在,灌溉农田、洗衣做饭,滋养着这片土地和人民。
历史的进程中,竹园村迎来重大转折。据西平县志记载,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两次考察此地,确定这里为西平棠溪之地。《中国通史简编》记载,战国时期,竹园村周边的冶炉城、铁炉等地冶铁铸剑,炉火熊熊,取棠溪河水淬炼后,一把把锋利宝剑在此诞生,工匠们忙碌的身影交织成一幅壮丽画卷,见证了古代工艺的辉煌成就。
辉煌过后,竹园村虽历经漫长沉寂,但村民们始终坚守,传承着先辈的勤劳与智慧。那如竹子般坚韧不拔的品质,深深地印刻在每一位村民的心中。
抗日战争时期,竹园村所在区域燃起抗日烽火。1944 年,日军猖狂进犯河南,中共中央果断作出向河南敌后发展的战略部署。新四军五师挺进河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竹园村附近成为抗日重要战场。村里百岁老人王群才回忆:“在这里,军民齐心协力,共同抗击日寇。1945年,新四军与日伪军在竹园村周边展开激烈战斗,他们英勇无畏,多次击败敌人,保卫了这片神圣的土地。战斗中,涌现出众多英雄事迹,有村民不顾生命危险,穿梭于敌人封锁线为新四军传递情报,有青年主动加入抗日队伍,与新四军一同冲锋陷阵,浴血奋战保卫家园。”他们如同挺拔的竹子,在逆境中不屈不挠。
建国初期,在党的领导下,竹园村的村民们以非凡的勇气和决心,开启了一项伟大的工程——拦河筑坝,修建竹园水库。那时候,物资极度匮乏,技术条件落后,困难重重犹如一座座大山横亘在面前。但竹园村的百姓们没有丝毫退缩,他们心中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建设家园的坚定信念。男人们扛起铁锹、锄头,女人们也不甘示弱,纷纷加入劳动的队伍。他们顶着烈日,迎着寒风,一锹一铲地挖掘泥土,一块一块地搬运石头。每一滴汗水都饱含着他们的坚韧与执着,每一个动作都彰显着他们的勤劳与奉献。
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深刻记得当时修筑拦河筑坝的场景:“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遇到难题时,大家共同商讨解决方案;有人疲惫不堪时,其他人立刻伸出援手,给予鼓励和支持”。这种团结一心的精神,如同熊熊燃烧的烈火,照亮了整个修筑工地。经过无数个日夜的艰苦奋战,坚固的大坝终于拔地而起,宛如一座雄伟的丰碑,见证着竹园村人民的奋斗与拼搏。
紧接着,大家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高架引水渠的建设中。他们攀爬上陡峭的山坡开采修渠用的石块,在施工过程中,他们巧妙地利用地形地势,精心设计每一段渠道。有的村民负责挖掘沟渠,有的负责铺设石块,有的则负责加固渠道壁。大家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如同一个高效运转的机器。高架引水渠如同一条巨龙,横跨在田野之上,将清澈的河水引入到干旱的土地中,为农业生产带来了新的希望。
“筑坝修渠精神”成为了竹园村宝贵的精神财富,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村民。这种精神,是坚韧不拔的毅力,如竹子般在风雨中屹立不倒。面对困难和挑战,村民们从不轻言放弃,而是勇往直前,努力克服。这种精神,是团结一心的力量,如同竹林般相互依存。在困难面前,大家互帮互助,共同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奋斗。这种精神,是无私奉献的品质,似竹子般淡泊宁静。村民们为了集体利益,不惜牺牲个人时间和精力,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在集体经济年代,竹园村的村集体经济可谓是远近闻名。那时的竹园村,处处洋溢着蓬勃的发展活力与奋斗的激情。据退休老师杨秀莲回忆,“当时村里拥有着种类丰富的集体产业。机器房里,机器轰鸣作响,为村庄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弹花机欢快地工作着,将棉花弹得蓬松柔软,为村民们带来温暖的保障;织布坊中,梭子来回穿梭,织就出一匹匹精美的布料;染布坊把这些布料染上绚丽的色彩,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一抹抹亮丽;豆腐坊里,豆香四溢,新鲜的豆腐成为村民餐桌上的美味;打铁炉火光熊熊,铁匠们挥汗如雨,打造出一件件坚固耐用的农具和工具;鸡娃炕则为村庄的养殖业提供了有力支持。”在那个特殊的时期,竹园村的村民们在“筑坝修渠”精神和竹子坚韧不拔精神的带动下,展现出了非凡的干劲和凝聚力。竹园村的集体经济不仅为村民们提供了物质上的保障,更在精神上给予了他们支撑和鼓舞。这段辉煌的历史,成为了竹园村发展历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激励着后人不断传承和发扬先辈们的奋斗精神,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拼搏。
今天,“筑坝修渠”精神依旧璀璨夺目,熠熠生辉。芦庙乡乡长薛飞如是说道:“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竹园村的村民们以这历久弥新的精神为强劲动力,满怀热忱地积极探索发展之路。他们巧妙地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与种植。棠溪河畔鲈鱼养殖已颇具规模;立体化蛋鸭养殖技术更是国内领先,展现出非凡的创新与活力。各类特色农产品琳琅满目。与此同时,村民们齐心协力,携手共同改善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为村庄的蓬勃发展全力创造更为优越的条件。在直面各种困难与挑战之际,村民们始终如一地保持着坚韧不拔的顽强毅力和团结一心的强大力量,不断攻克重重难关,坚定不移地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豪迈迈进。”
迈入新时代,在党的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竹园村交通更加便利,区位优势愈发明显。北邻 345 国道(云庄寺旧址),南望战国古冶铁遗址,西靠棠溪河,东接铁炉冶铁遗址。村里拥有肥沃耕地2312亩,965 位勤劳善良的村民积极探索乡村振兴之路。他们充分利用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风光,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养殖业。古老的村庄焕发出全新活力,正以崭新姿态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竹园村的未来,充满着无限的可能。它将在历史的传承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在党的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竹园村必将成为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一个承载着梦想与希望的诗意家园。让我们期待竹园村的明天,如同那初升的太阳,温暖而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