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新西兰等发达国家,以政府设奖为标杆、民间奖项百花齐放是青年科技奖励发展的典型特征,且近年来奖项数量和奖金额度都有显著增加的趋势。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更多的研究资助,并通过奖励激励其成长,已成为这些国家增强科技实力、确保在未来国际科技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的重要科技战略。本文通过对世界各国和各类国际学术组织所设青年科技奖励的广泛调研,采用统计分析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结合我国科技奖励体系现状与问题,提出设立国家级青年科技奖励、推动中国青年科技奖国际化、优化社会科技奖励奖项结构、强化学科特色分类评选4个方面的启示。

青年时代是科学家一生中最有创造力、最易出研究成果的阶段。以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者为例,2009年度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卡罗尔·格雷德(Carolyn Greider)在发现端粒酶时年仅23岁,2012年度化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尼科威(Robert Lefkowitz)在完成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时只有25岁,2018年度物理学奖获奖者唐娜·斯特里克兰(Donna Strickland)研制成功超短脉冲激光器时只有26岁。截至2023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授予409项重要科学发现共645人次,在获奖者完成其获奖成果时,年龄不超过35岁的有206人,占比31.9%,年龄不超过40岁的有340人,占比52.7%。正如美国分子生物学家詹姆斯·杜威·沃森(James Dewey Watson)所指出的,几乎每一个重要发现均出自35岁以下研究者;美籍印度裔物理学家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也指出,一位科学家最重要的发现往往是他的第一个发现。

随着20世纪中后期大科学时代的到来,科学研究的规模日益庞大,科技奖励的优势积累效应日趋明显,社会各界越来越希望已取得重要成果的科研人员作出更出色的贡献,青年科技奖励也在支持和鼓励青年科技人才勇攀科学高峰、探索科技前沿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世界各国和各类国际学术组织所设青年科技奖励的广泛调研,基于这些设奖机构官方网站公布的信息,采用统计分析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设奖机构类别、奖项使命宗旨、提名材料要求、评审决策程序等角度,就国际青年科技奖励的发展趋势和主要特点进行梳理,从新设奖项、优化结构、分类评选及提高国际化水平等方面,为更好地促进我国青年科技奖励发展提出几点启示。

01

国际青年科技奖励发展趋势

科技奖励是科学共同体对科学发现优先权的承认与表达,是依托科技进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制度,对于激励科研人员开拓创新具有重要意义。自英国皇家学会1731年颁发首个科普利奖章(Copley Medal)以来,国际科技奖励已覆盖科研人员整个职业生涯,包括金钱、物质、荣誉等多种形式,涉及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众多领域,科技社团、基金机构、政府部门、国际组织、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企业等设置的科技奖项五花八门、名目繁多。

这些奖项基本上可以分为人物奖和项目奖两种类型,其中人物奖是以科学家个人或团队为奖励对象,旨在表彰在科学技术研究中作出贡献的个人,而项目奖则以科技成果为奖励对象。截至2023年底,中国科学院评估中心共收集整理78 个国家和地区及各类国际组织共3397个机构设奖25086项,设奖数量最多的前20名的国家共设奖23941项,在78个国家中占比超过95%,且奖项多数分布在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图1)。值得注意的是,在如此众多的奖项中,除由苏格兰政府2019年设立的奖金额度1000万英镑的“兰十字”潮汐能源挑战奖、以中国大坝工程学会为主体设立的水库大坝国际里程碑工程奖等极个别项目奖,以及由美国建筑师学会和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设立需缴纳报名费的项目奖外,其余绝大多数奖项都是个人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参照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申报条件中的年龄限制,本文将国际青年科技奖励界定为面向45岁及以下或处于职业早期阶段科研人员的科技奖励,在25086项国际科技奖励中符合该条件的共有4803项(表1)。整体而言,国际青年科技奖励呈现出设奖国家和奖项数量越来越多、奖金额度越来越高的发展趋势(图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国际青年科技奖励发展特点

青年科技人才通常处于事业起步阶段,这个时候基于优秀成果给予的科技奖励,对他们获得同行认可、融入学术共同体、扩大国内外交流合作,以及未来争取资金支持改善科研条件并作出更大贡献等,往往能够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效果明显。以加拿大、美国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青年科技奖励方面已有长足发展,形成了以政府部门设奖为标杆、民间奖项百花齐放的局面,很多注重个人发展的奖项知名度越来越高,且在评选实践中越来越强调去繁从简、突出原创性贡献。

2.1 政府

为标杆

民间奖百花齐放

加拿大是较早由政府专门设立青年科技奖的国家。 其1965年设立的斯泰西纪念奖学金(E.W.R.Steacie Memorial Fellowship)旨在表彰自然科学和工程领域有很高国际声誉且独立从事学术研究未满10年的青年科技人才。 该奖项由加拿大自然科学与工程研究委员会每年评选一届,奖项数量从最初的每届授予1 人逐步增加到目前的6人,每名获奖者将在获奖后的两年内获得25万加元的专项支持资金及9万加元的薪资补贴,以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全身心投入科学研究而不再担任行政职务或从事教学活动。 在民间科技奖励方面,斯泰西基金会设立的斯泰西自然科学奖(Steacie Prize for Natural Sciences)自1964年首次颁奖以来每年评选一届,每届授予1~2名为加拿大科学研究作出显著贡献且年龄在40岁及以下的青年科学家,奖金为1万加元。 除上述两项大奖外,加拿大122个各类学会、协会等设奖机构中有62个机构设有青年奖180项,其中在国际上享有较高声誉的奖项有加拿大物理学家协会1970年设立的赫茨伯格奖章(CAP Herzberg Medal)、加拿大数学会1978年设立的考克斯特·詹姆斯奖(Coxeter-James Prize)、加拿大皇家天文学会和加拿大天文学会联合设立的普拉斯克特奖章(J.S. Plaskett Medal)等。

由美国国会设立、美国科学基金会评选的沃特曼奖(Alan T. Waterman Award)有着“青年诺贝尔奖”的美称。该奖项自1976年首次颁奖以来每年评选一届,每届获奖者不超过3人,旨在表彰年龄不超过40周岁或获得博士学位未满10年,在科学或工程研究领域表现卓越,处于国际研究最前沿的美国公民或永久居民,奖励为奖章1枚及为期5年总额100万美元的经费资助。截至2023年,该奖项57名获奖者后续共荣获各类国际著名科技奖项214人次,其中4人获诺贝尔奖、3人获沃尔夫奖、3人获科学突破奖。尤其是2000年度获奖者珍妮弗·道德纳(Jennifer Doudna),她在荣获该奖项后又获得各类国际科技大奖31项,并因“基因剪刀”技术荣获2020年度诺贝尔奖,成为人类历史上荣获科技大奖数量最多、获得奖金额度最高的科学家。1984年,美国联邦政府设立美国总统青年研究员奖(Presidential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PYI),旨在表彰职业生涯早期阶段就表现出卓越能力的青年科学家和工程师,并给予每年2.5万美元、长达5年的基金支持,至1992年更名为总统教职人员奖学金(Presidential Faculty Fellowship,PFF)前共授予99人。美国总统教职人员奖学金总额50万美元,为期5年,每年获奖者不超过30人,截至1996年更名为总统青年科学家和工程师奖(Presidential Early Career Award for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PECASE)时共授予120人。总统青年科学家和工程师奖是美国政府授予美国青年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最高荣誉,其强调的是青年科学家在21 世纪前沿科学中表现出的巨大潜力或取得的成就,每位获奖者在未来5 年内将分期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总额50 万美元的研究资助金,除研究资助外,美国总统还将亲临颁奖晚会。该奖项每年由美国联邦政府相关部门提名,只授予美国公民或在美永久居民,且终身只能获奖一次。最初奖励名额为60名左右,此后随提名部门的增多名额略有增加,在2008年国防部参与提名后,提名部门增加到12个,每年获奖人数增加到100名左右。为了更好地支持获奖者在专长领域开展更深入的研究,从2011年开始,资助力度提高到5年共计100万美元,截至2017年度第21届共奖励1871人次。除联邦政府层面的奖项外,部门层面还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于2004年设立的院长先锋奖(Director’s Pioneer Award)及美国能源部于2010年设立的早期职业奖(Early Career Award)等。美国各类学术组织和基金机构也设有大量专门面向青年科研人员的奖项,如美国科学院1934年开始颁发的沃尔科特奖章(Charles Doolittle Walcott Medal)等,此类奖项共计2224项,由485个机构设立。

新西兰在2009 年以总理名义设立的5个奖项中,新兴科学家奖(Emerging Scientist Prize)是仅次于总理科学奖的第二大奖项,该奖项旨在表彰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领域表现卓越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且获博士学位未满8年的新西兰公民或永久居民,奖励包括5万新西兰元奖金和15万新西兰元的项目资助,该奖项每年仅授予1人,由新西兰商业创新和就业部提供资金支持,由新西兰皇家学会组织评选。除此之外,新西兰皇家学会设立的29个奖项中还有4个青年奖项,其中包括1923年首届颁奖至今已历时百年的汉密尔顿奖(Hamilton Award)。该奖项旨在表彰获博士学位未满10年且在新西兰从事科学研究的职业早期研究人员,奖金为2500新西兰元。截至2023年底,新西兰共有30个机构设立的全国性青年科技奖148项。

海因茨· 迈尔· 莱布尼茨奖(Heinz Maier-Leibnitz-Preis)由德国科学基金会设立,奖金规模仅次于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奖(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Preis)和总统“未来奖”。该奖项旨在表彰处于职业生涯早期阶段、尚未获得终身教授职位的杰出研究人员。自1978年首次颁奖以来每年评选一届,通常每届授予10人,设奖之初资助每人2 万欧元,2023年改为3年共资助20万欧元,其中22%(4.4万欧元)可用于人员费用支出。除政府部门设奖外,德国还有90个机构设立的全国性青年科技奖238项,其中较为典型的如面向德语国家的德国糖尿病学会青年研究奖,该奖项自1963年首届颁奖以来每年评选一届,每届授予不超过2人,旨在表彰和促进在整个糖尿病学领域取得杰出科学成就并获得国际认可的年轻科学家,奖金金额高达2万欧元。

日本政府非常重视青年科技奖励的设置与评选。为更好地鼓励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文部科学省于2005年在原科学技术奖项下设立青年科学家奖,该奖项旨在表彰具有较高研发能力且年龄未超过40周岁的青年研究人员,每年授奖100人,以鼓励他们开展探索性、原创性研究。该奖项以机构推荐为主的方式提名,2024年度有提名资格的机构包括中央政府各部门、地方政府、大学及科技社团共2235家。该奖项虽未匹配奖金,但对于青年科学家来说由于被科研机构和国家层面高度认可,所以具有很强的荣誉性。类似地,从2005年开始,日本科学技术与学术政策研究所每年从各科技创新领域从事划时代研究的青年科研人员中,选出10名青年科学家授予先驱研究者(Nice Step Researchers)荣誉称号,其中就有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山中伸弥(2012 年获诺贝尔奖)和物理学奖获得者天野浩(2014年获诺贝尔奖)。日本还有各类科技社团等66个设奖主体设立的123个青年奖项,典型的如日本数学会春季奖,日本物理学会青年科学家鼓励奖,日本化学会成就奖、女化学家鼓励奖、技术进步奖等。

部分国家中央政府及社会各界设立青年科技奖励情况见表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2 注重青

发现,知名度越来越高

注重个人未来发展是国际上很多青年科技奖励的突出特点。例如,被誉为“数学界诺贝尔奖”的菲尔兹奖章(Fields Medal)旨在表彰40岁及以下青年数学家,既是对已取得成就的高度认可,同时也是对获奖者未来发展的殷切期盼。因此,迈克尔·普莱斯认为该奖项并非旨在表彰“最伟大的数学天才”,而是鼓励有发展前景的青年数学家。从评选结果看,菲尔兹奖章在1958年分别授予英国数学家克劳斯·罗斯和法国数学家雷内·托姆,当时被普遍看好的美国学者约翰·纳什落选的原因是评委认为纳什不需要菲尔兹奖就能成功。迈克尔·巴兰尼也认为,菲尔兹奖仍应关注那些尚未出名的学者以促进学科发展,而非仅仅是解决数学领域的疑难问题。在青年科技奖励实践中,很多设奖机构都通过较为完善的制度设计来避免“名人”挤占“素人”的名额,如伦敦数学会(London Mathematical Society)4个青年奖项的章程都明确规定不得提名历届同级别或高级别(Senior)奖项的获奖者,其中怀特黑德奖(Whitehead Prize)章程还特别要求被提名人必须不是英国皇家学会的院士(Fellow);国际数学联盟(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Union) 规定, 菲尔兹奖章、陈省身奖章(Chern Medal)、算盘奖章(Abacus Medal)、高斯奖(Gauss Prize)的历届获奖者不得被再次提名上述任何奖项。

很多国际大奖设奖机构会设立面向本国青年科研人员的奖项,利用著名奖项的国际影响力,为本国青年科研人员创造与国际顶尖科学家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为他们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例如,由海内肯基金会设立,荷兰皇家科学院从1964年开始组织评选,被誉为“诺奖风向标”的海内肯奖(Heineken Prizes),其单项奖金高达25万美元,在1982—2020 年生物、物理、化学和医学领域的37名获奖者中,有14人后续荣获诺贝尔奖。为鼓励青年科研人员潜心研究,海内肯基金会从2012年开始进行青年科学家奖评选,每2年一届,授予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生物医学和自然科学4个领域各1人,以表彰和奖励在荷兰高校或科研机构工作且3~8年内获博士学位的科研人员。奖项采用邀请提名的方法征集候选人,有资格提名的人员包括荷兰各大学校长、院系主任及董事会成员,各科研机构负责人及医疗中心理事会理事等。该奖项最初由荷兰皇家科学院组织评选,奖金额度为1 万欧元。从2024年开始,该奖项奖金增加到1.5万欧元,并简化提名评选规则:提名方式由发送电子邮件改为直接在线填报,评委会成员由原来荷兰皇家科学院理事会任命改为由基金会直接遴选,还将提名书填报内容压缩到仅需要500词。这些青年科学家奖获奖者将通过在颁奖活动期间做主题报告并接受奖项评委会成员及颁奖嘉宾点评、与各自领域海内肯奖获奖者共同拟定主题并联合接受采访等方式,扩大学术交流范围,获得更多发展机会。丹麦灵北基金会设立的脑科学奖是生命科学领域奖金额度仅次于生命科学突破奖的国际著名奖项,自2011年首次颁奖以来每年评选一届,奖励为1000万丹麦克朗(约130万欧元)。除脑科学奖外,灵北基金会还设有青年研究员奖(Young Investigator Prize)和人才奖(Talent Prize),其中青年研究员奖是兼具奖励和资助性质的国内奖项,旨在表彰在健康科学研究领域表现卓越并有良好发展前景,在丹麦研究机构开展工作且年龄在40岁以下的青年研究人员;人才奖旨在表彰在生物医学领域开展研究且很有发展前途,在丹麦研究机构开展工作且年龄在35岁以下的青年研究人员,这两个奖项都是由研究人员自行申报的,获奖者除得到项目经费资助外,还将受邀参加脑科学奖获奖者学术讲座、参与仅有20个免费席位的年度脑科学会议(The Brain Conference),这些活动对于拓展青年科学家学术视野、提升国际合作层次作用显著。类似情形还包括:国际能源协会在国际能源奖(Global Energy Prize)的基础上专门面向俄罗斯国内设立的能源青年科学家竞赛(Energy of Youth)、芬兰技术学院在千禧技术奖(Millennium Technology Prize)的基础上设立的千禧青年奖(Millennium Youth Prize)、挪威科学院在百年南森杰出研究奖(Nansen Award for Excellence in Science)的基础上从1963年开始评选的南森青年科学家奖(Nansen Award for Young Scientists)等。

2.3 强调流

去繁从简,突出原创性贡献

国际青年科技奖励的总体发展趋势是将流程化繁为简,让更多青年科技人才有被认可的机会,同时突出原创性贡献,尽可能把奖项评选和学术交流结合起来。

首先是提名对象的广泛性与提名过程的便利性。为让更多青年科技人才有机会脱颖而出,通过网络海选征集提名已成常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奖金额度高达10万美元的数学和物理学领域的新视野奖(New Horizons),其提名邀请明确规定“除不允许自我提名外,任何人都可以在公开提名期间在线提名候选人”,除要求被提名人获博士学位未满10年外,对被提名人再无任何资格限制,在线提名只需实名注册,填写提名人和被提名人基本履历信息,并附至少一封第三方推荐信即可,既简单又方便。为简化提名程序,不少国际组织和欧美国家的科技社团已将网络海选规则写入章程,如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协会、国际光学会、国际光学工程学会、欧洲数学会、美国工业和应用数学会、美国物理学会、美国化学会、美国航空航天学会、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等。除此之外,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国际理论物理中心等机构设立的奖项还允许自我提名。

其次是支撑材料的代表性和评审专家的专业性。众所周知,论文数量不代表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截至2019年,我国首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仅有27篇论著。爱因斯坦在1901—1954 年共发表300多篇学术论文,但其在1905年发表的5篇论文却是彻底改变经典物理学的跨时代成果。正因如此,国际上很多青年科技奖项评选通常都限定

提名材料篇幅,要求只介绍最具代表性的成果及其支撑材料,如数学领域,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协会奖项提名只需2~3封推荐信并简述提名理由即可,美国工业和应用数学会虽要求附代表性论著但无数量要求;物理学领域,国际理论物理中心奖项提名只需附3篇代表性论著全文,美国物理学会要求附不超过5篇代表性论著全文;化学领域,国际电化学学会、英国皇家化学学会要求附不超过5篇代表性论著全文;天文学领域,美国天文学会只要求附3篇代表性论著摘要。在评审专家遴选方面,各奖项评选都非常注重专家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并充分尊重提名人的意见,如英国皇家学会、英国皇家天文学会、英国物理学会、德国物理学会、海内肯奖基金会等机构还为此特别申明,提名人可推荐评审专家,以确保同行评议的有效性。

最后是评选结果的客观性与颁奖活动的学术性。国际青年科技奖励评选大多采用推荐核准制,即首先由本学科领域著名同行专家组成评委会给出评选意见并推荐拟获奖人选,然后由设奖机构核准并授予奖项。为确保评选结果的客观性,各奖项特别注重同行专家来源的多样性、权威性和国际化,如德国数学家协会(German Mathematicians’Association)赫尔曼·闵可夫斯基奖章(Hermann Minkowski Medal)评委会是由协会理事会委派9名往届康托奖章(Cantor Medal)或闵可夫斯基奖章获得者及德语区其他杰出数学家组成的评委会评选出建议授奖人选,经协会理事会讨论通过后才能授予奖项。日本物理学会青年科学家奖(Young Scientist Award)分41个学科领域组织评选,每个学科领域最多授奖1名,各学科领域评委会由学会理事会遴选5~7名本领域杰出专家组成,各评委会将建议获奖名单提交学会理事会,经充分讨论通过后方能授予奖项。设奖机构为提升自身的学术影响力,通常会把颁奖活动和学术交流结合起来,如在2022年7月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开幕式后就是菲尔兹奖的颁奖仪式和获奖者的学术报告。

03

对中国青年科技奖励的启示

科技奖励有助于青年科技人员增强信心,获得必要的科技资源,创造优良的外部环境,实现其社会期望价值。奖励青年科技人才是培养学术接班人的需要,符合人才出成果的年龄分布规律,对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也有关键性影响。但从奖项设置看,我国科技奖励体系长期以来重“项目”、轻“个人”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奖励年鉴》的统计数据,2017—2019年,各类科技奖共授予项目39764项,涉及完成人312842人次,而授予个人的奖项仅5739人次,其中青年奖仅877人次。从奖励层级看,我国在政府层面仍缺乏类似美国沃特曼奖的标杆性奖项,在现有科技奖励体系中(截至2020年),省部级青年科技奖仅有6项,各类社会青年科技奖仅77项,规模明显偏小。从评审组织看,很多青年科技奖评选几乎是项目奖的“翻版”,重论文、轻应用,重数量、轻质量,成果类和人才类的科技奖励不分学科“一锅烩”的现象较为普遍。从实际影响看,我国各类青年科技奖项还普遍存在视野偏窄、缺乏国际参与等问题。因此亟待建立以国家青年科技创新奖为导向,以国际青年科技奖为标杆,各类科技社团和基金机构广泛参与,具有国际视野、适度规模的青年科技奖励体系。

3.1 树立

标杆,设立国家级青年科技创新奖

自1984年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条例》以来,我国已形成较完备的国家科技奖励体系,但在通过国家科技奖励体系激励青年科技人才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国家三大奖从本质上是“项目奖”,能否获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成果积淀而非创新水平,而且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不超过5名完成人、科学技术进步奖不超过15名完成人的提名规定,易造成青年科技人才被“论资排辈”地排在后面,甚至无法列入完成人名单。建议考虑设立与国家“三大奖”并列的“国家青年科技创新奖”,从政策激励的角度体现出对青年科技人才创新成果及其未来发展的重视,激励更多青年才俊勇攀科技高峰。

3.2 优化

结构,鼓励面向青年科技人才设奖

除国家和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外,截至2023年底,我国共有社会科技奖励约1000项(子奖项),其中“达标评比”目录105项、社会科技奖励目录603项,剔重后处于运营状态的奖项共668项,其中青年奖仅77项,占比明显偏低。为此,建议在落实《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时,对青年科技奖项给予倾斜政策扶持,如简化申报审批程序、不设奖项数量限制、鼓励企业冠名资助、适时组织专题报道等,以推动社会力量设立青年科技奖有序快速发展。

3.3 分类评

选,突出原创性贡献与发展潜力

在我国现行社会科技奖励中的77个青年科技奖项中,冠名“某青年科技奖”的有17项,仅冠名“青年奖”的有15项,无论是奖项学科特色,还是获奖者领域优势都难以体现。除此之外,很多奖项动辄每届授奖几十人,提名也是按项目奖要求,评审也大多沿用项目奖的指标方法,比较看重成果数量。但在国际青年科技奖励评选实践中,较为通行的做法是每个奖项都限定具体学科和特定领域方向,由小同行专家根据奖项宗旨,从被提名人中选出最杰出者授予奖项,通常不预设评选指标,也不看重成果数量。这种细分学科领域,并由小同行专家推荐获奖人选的做法,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奖项评选过程中专家不专业的问题,确保获奖者名副其实,值得参考和借鉴。

3.4 拓宽视

野,推动中国青年科技奖国际化

中国青年科技奖是面向全国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的重要奖项,自1988年首届颁奖以来已举办17 届,近1500名获奖者已成为科技领域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但从现有评选组织工作看,该奖项仅面向中国籍公民,且只有我国相关机构有提名资格,有待拓宽国际视野、提升国际知名度。建议中国青年科技奖扩大提名及授奖范围,接受国际组织和国际专家的提名,将授奖范围扩大到在华工作的外籍人士,并考虑设立“国际青年科技奖”,以更好地体现中国科技界的责任与担当。

本文刊载于《中国科技人才》2024年第3期。张海波,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科技社团研究所工程师。李强,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 ◆ ◆

编辑邮箱:sciencepi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