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是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一大举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日,安徽省生态环境厅牵头编制了《安徽省“无废城市”建设行动方案》,提出以合肥、马鞍山、铜陵国家级“无废城市”示范建设为引领,全省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到2027年,安徽全省固体废物产生强度明显下降,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升,无害化处置能力有效保障,“无废理念”得到广泛认同,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得到明显完善和提升。

“无废城市”共建共享

“到2027年,‘无废城市’建设比例达到60%,固体废物产生强度明显下降;到2035年,‘无废城市’建设实现全覆盖,东部省份率先全域建成‘无废城市’,新污染物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今年年初颁布的《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针对无废城市,提出要强化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

“‘无废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在于推动绿色发展,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持续改善。”安徽爱尔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刘定珲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安徽此次行动方案的出台,不仅是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积极响应,也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他看来,安徽以合肥、马鞍山、铜陵三个国家级“无废城市”示范建设为引领,通过示范城市的成功实践,带动了全省其他城市的“无废城市”建设。“这种示范引领、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建设格局,有效提升了全省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和能力”。

“通过实施该方案,安徽将进一步提升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和能力,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刘定珲说。

在国家有效引导下,各地方无废城市的建设也在有序开展,并且相关政策也在逐步出台落地。

2023年2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了《上海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要求夯实全域“无废城市”建设相关基础设施保障能力。

今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上海市无废城市建设条例》实施,这是全国首部无废城市建设地方立法。

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副总经理齐康表示,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应该明确实施战略、路径,要有短期目标和中远期目标,建议重点关注快递行业,大力推进绿色可循环包装和“无废细胞”建设。

“上海作为一个典型的超大城市,人口、产业高度密集,固体废物产生强度大,生态环境容量有限,‘无废城市’建设尤为迫切。”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晏波此前公开表示,上海正向全域“无废城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无废城市”逐渐成为美丽上海的鲜明标识和崭新名片。

眼下,江苏各地正因地制宜全面推动“无废细胞”建设,加速固废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无废”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今年1月,为加快推进全省“无废城市”高质量建设,推动城市绿色低碳转型,省财政厅、省生态环境厅研究制定了《江苏省“无废城市”建设奖励办法(试行)》。

记者了解到,2022年1月,江苏率先启动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南京、无锡、徐州、常州、苏州、淮安、镇江、泰州、宿迁9个设区市被生态环境部列入“十四五”时期开展国家级“无废城市”建设的城市名单。

位于宿迁市沭阳县的江苏天能资源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资源循环利用的高科技企业。在公司生产区域,可以看到废旧铅蓄电池被投入回收池中,随后经由传送带进入生产线。这些废旧电池经过破碎、熔炼等一系列工艺处理后,被转化为三种关键的电池制造原料:铅、塑料(ABS材质)和精制硫酸。

据公司负责人佘仁松介绍,该企业目前具备每年回收处理25万吨废旧铅蓄电池的能力,并能够产出大约17万吨的再生铅、1.4万吨的ABS塑料以及2.4万吨的精制硫酸。依托遍布全省的2万个回收网点,公司成功实现了铅蓄电池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构建了一条涵盖“回收—冶炼—再生产”的闭环式循环经济产业链。

佘仁松表示,在此过程中,整个生产流程均达到了“零”排放的标准,从而在经济和生态两个层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建立“无废城市”建设项目储备库,通过财政奖励措施,全面提升城市发展与固体废物统筹管理水平,推动城市绿色低碳转型。

作为率先提出全域“无废城市”建设的省份,浙江注重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建立贯通上下的组织架构和推进机制,推动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向着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尤其是,浙江此前将“无废”理念融入杭州亚运会,打造“无废亚运”品牌,从赛前场馆的建设筹备,到赛事运行过程中生活垃圾的回收、处置、无害化处理,到赛后场馆更好地使用,实现全过程的“无废”。

“无废城市”怎么建

然而,各大省份全域“无废城市”建设经验的推广并非易事。

“各地方具体在实施操作中,还是面临着诸多难点和挑战。”刘定珲分析,例如,如何进一步完善固体废物分类回收处理体系,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如何加强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合作,形成工作合力;如何引导公众积极参与“无废城市”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等。

对此,“无废城市”建设,首先需要解决原有的遗存固废问题。

刘定珲认为,江浙沪皖地区作为经济发达区域,长期积累了大量的固体废物,特别是工业固废和危险废物。这些废物的处理与处置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是“无废城市”建设的一大难点。

同时,尽管长三角地区在废旧物资回收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现有的回收网络仍不够完善,存在“循环梗阻”与“真空地带”。这导致部分固体废物无法得到有效回收和利用,增加了环境风险。

《上海市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将“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列为“十大碳达峰行动”之一,并提出“以源头减量、循环使用、再生利用为统领,加快建成覆盖城市各类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体系”。

在齐康看来,“无废城市”建设、循环经济发展具有减量化、再利用、零填埋的内涵。与此同时,“双碳”战略推进过程中,随着新能源汽车、风电光伏、储能等大量推广应用及逐步停役使用,也对相关新兴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提出了日益迫切的要求。对此,国家和诸如上海相关低碳发展与“无废城市”建设的政策一再强调要发挥协同效应。

协同推动碳减排与“无废城市”建设,绿色生活消费是关键。

以上海为例,“随着电商和外卖的快速发展,相关的包装材料也将带来大量的碳排放和废弃物。”齐康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进一步分析,针对绿色快递包装,国家相关部门制定出台了系列政策要求,上海也有必要加快制定相关政策举措,建立长效机制,遏制住相关新兴废弃物增长的势头与苗头,推动无废城市的可持续建设。

在齐康看来,不管是“无废城市”建设、废弃物循环利用还是低碳发展,目前还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文件支撑。“有必要通过健全相关法规,对生产企业、物流企业、电商销售企业等强化生产者责任制,推动消费者强化源头减量和终端循环利用的理念和意识。”

“目前国内和上海绿色低碳工作以企业层面节能减排、产品层面低碳认证等点上、静态工作为主,从整个供应链、废弃物循环利用、二手商品流通使用、产品全生命周期推动绿色低碳认证和碳足迹核算的相关服务业发展仍有不足。”齐康同时建议,进一步丰富和创新碳金融、绿色金融工具,发展绿色低碳供应链融资,促进中小企业更广泛参与废弃物循环利用和减碳。

刘定珲认为,在“无废城市”建设过程中,固体废物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和行业,需要各部门之间的紧密协作。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部门间协同性不足、责任不够清晰等问题时有发生,影响了“无废城市”建设的整体效果。

“江浙沪皖省市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引领、部门协同、公众参与等方面的工作,以确保‘无废城市’建设的顺利推进和取得实效。”刘定珲如是指出。

记者 潘洁

编辑 潘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