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微微笑了
01.
很多父母忙于工作,想要给孩子更好的生活。
拼命给孩子挣钱,在物质上不遗余力,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认为这就是最好的爱。
但,他们却忽略了一件很关键的事情:
普通家庭,是很难赚到大钱,也鲜少有能力去托举孩子的一生。
能力不足时,更应该把时间、精力、资源用在刀刃上,而不是一股脑儿给孩子投资太多。
更应该,静下心来,好好想想: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的确,钱能买到舒适的生活环境、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丰富的物质享受,但这些都无法替代亲情的温暖。
正如,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曾说过:“亲自陪伴比只给孩子挣钱更有价值。”
这句话触及了育儿的核心问题:孩子成长的关键,并不在于他们得到了多少物质支持,而在于父母在成长过程中给予了多少关注与陪伴。
李玫瑾曾指出,孩子的成长具有阶段性。
每个阶段都需要父母的关心与引导,尤其是在孩子的幼年时期,这一阶段是孩子性格、价值观和安全感形成的关键。
有些家长不懂这个道理,错以为:
孩子12岁之前很省心,不会太闹,也不惹是生非,就交给别人养。
自己好好给孩子赚钱就好了。
以后孩子一定会明白自己的用心良苦的。
毕竟自己辛苦挣钱不就是为了孩子有更好的未来吗?
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这是好心做坏事,太可惜了。
如果父母在这一阶段缺位,那么未来可能就会发现:
当孩子真正进入青春期,遇到更复杂的社会问题时,父母无论付出多少金钱,都难以弥补情感的缺失。
等他们察觉到自家孩子有问题时,往往为时已晚。
因为时光不可倒流,人的成长就像树的生长一样,具有不可逆性,不可推倒重来。
02.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
如果错过是不是就完全没有办法?
非也。
正如李玫瑾在《心理抚养》所说的那样:
“孩子的成长是有阶段性的,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任务,你一旦错过某个阶段,再想弥补,就需要成倍地付出。
请注意,成倍付出的应该是你欠下的亲情,而不是金钱。”
具体怎么做,下面这两点建议供参考:
第一,明白什么是有效陪伴
不是你待在孩子身边,指手画脚,唠唠叨叨,就是有效陪伴的。
更不是说,你人待在孩子边,心去在别处,只会让孩子好好读书,自己却不停刷手机,就能读懂你的孩子的。
其实,陪伴不只是简单地与孩子共处,而是一种情感上的联结。
孩子需要在父母的陪伴中学会感知世界、理解情感以及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试想,一个整日被物质包围、却少有人问津的孩子,内心将会多么孤独与无助。
即使他们表面上看起来过得“幸福”,但在未来的人生中,缺乏亲情的他们将面对更多的精神困境。
心理学家们一直强调,父母对孩子的陪伴,不仅仅是时间上的投入,更是心灵的陪伴。
与其忙于挣钱,不如花时间去倾听孩子的心声,陪伴他们度过每一个成长的瞬间。
这种陪伴,无论是一起吃晚饭、读故事,还是一起聊聊他们的烦恼,都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珍贵体验。
第二,正确看待孩子的“退化”
孩子小的时候,不注意提供心理抚养,亲自陪伴孩子。
等孩子长大了,做父母的开始想要补偿,想要开始好好陪伴在孩子身边。
但这时候,很多孩子是不会领情的,甚至有些还会出现“退化”行为。
比如,有些会表现出胆子小,不敢自己出门或者怕黑,有些还会经常大喊大叫,动手打父母或者其他小朋友等。
看到孩子出现这种退行表现时,很多家长会感到焦虑,不知道该怎么做,甚至还会怒斥或冷漠对待孩子。
在《当我遇见一个人:母婴关系决定孩子的一切关系》这本书建议:
“父母如何面对孩子的退行?
尽量全盘满足孩子的依赖,允许他能力退化,允许他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不强迫他对其他人礼貌友好……
若孩子攻击父母,能承受的就承受,不能承受时,真诚地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孩子,比如“妈妈感觉很疼,请不要再掐妈妈”,不要指责孩子的攻击行为。
当孩子的退行得到充分满足后,他自然会过渡到独立、友善的状态。”
是啊,只要父母能全然接纳孩子的退行,用心观察,就会发现那些看似“不合理”的行为背后,正孕育着成长的转变。
孩子与父母的情感纽带也在悄然加深。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颗自愈的种子。
无论创伤多深,只要环境适宜,疗愈终会发生,别不信。
03.
钱可以买来物质的丰裕,却买不到亲情的温度。
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生活中的物质保障,更是精神上的支持与引领。
曾听过这样一句话:
“你过去走过的弯路,可能正是孩子未来开拓的蓝海。”
别用自己的全部认知来教育孩子,更不用自己的偏见来限定孩子的未来。
尊重孩子的成长,但不要苛求孩子过分孝顺听话,好好陪伴孩子成长就好。
父母的陪伴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感到安全与温暖,它更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够激发孩子的潜能。
当父母愿意放下手中的工作,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时,他们正在为孩子的未来开辟一片全新的天地。
如果你对育儿或者家庭经营有困惑,强烈建议读一读李玫瑾的《心理抚养》。
这不仅是一本育儿书,更是每个父母与孩子心灵共舞的指南。
该书主要从情感、性格、观念、能力四个维度,细致入微地告诉我们孩子从出生、幼儿、少年到青年的成长历程,以及我们应该在不同阶段给予何种合适的心理抚养方式。
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她提醒我们,孩子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需要理解与陪伴的过程。那些看似“不合理”的行为,其实是孩子在自我调整与探索中释放出的信号,背后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力量。
《心理抚养》这本书将让你学会如何用心陪伴孩子,让亲子关系更加深厚、稳固。
每一位渴望与孩子共成长的父母,都应该拥有这本书,读懂孩子,也读懂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