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常言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虽然这句话显然有些偏颇,可不得不承认的是,这句话绝非虚言。父辈的喜好、品行、职业,很多时候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这也为什么子承父业的例子比比皆是。

可是,今天我们要谈的这位主人公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他的父亲曾经逆整个时代的潮流,犯天下之大不韪,最后更是落得一个“独夫民贼”、“窃国大盗”的骂名,可他自己却以才华横溢、一颗慈悲心闻名,他更是被冠以“民国四公子之一”的美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的名字就是袁克文,而他的父亲则是那位臭名远扬的袁世凯。袁世凯为了至高无上的皇位窃取了孙中山领导下的革命胜利果实,而他的儿子袁克文却在孙中山先生去世后为其送上了一封挽联。

这份挽联写得让人忍不住赞叹袁克文的才华横溢,可也有人说袁克文这份挽联是明夸暗贬。那么,这封挽联究竟写了些什么,袁克文是单纯地表达对一代伟人去世的惋惜之情,还是在隐喻些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个“皇子”的不同选择

袁世凯,如今提到这个名字往往是在一些古玩市场上,袁大头仍是一些收藏家喜爱的银元种类。袁世凯的发家起于朝鲜半岛,在被调往国内后,袁世凯则是被委任到天津小站训练新兵,而这也是他主要的军力家底。

在清朝由衰落渐渐走向灭亡、以及后期军阀遍布全国的近代史中,都可以看到袁世凯的身影。

戊戌变法运动中,旧时代最后的拥护者们愿劝诫君王,自上而下开展变法运动,可他们选择的软弱君王却自身难保,无实权无兵力,有的不过是一国之君的头衔,变法者们押错了宝,更是在盲目中找到了袁世凯扶持君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袁世凯假意答应,可却早早倒向了慈禧太后一边,而旧时代也在这些人的折腾下渐渐落幕。而清朝这个旧帝国的最后倒台,还是袁世凯捅了那一刀。

为了促进和平政变,尽可能地保存国家实力,孙中山答应了袁世凯就任共和国总统之职。由共和国接替清朝国家大统,袁世凯则是以总统身份接替了皇帝之位。

1912年2月15日,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

与其说袁世凯是为了共和,倒不如说他是高举着共和的旗帜为自己谋私利。而对于袁世凯来说,总统之位只不过是自己朝帝王之位的过渡权益之举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总统之位忍耐了足足三年之后,尽管袁世凯废《临时约法》,让大总统拥有集权,又立选举法,改五年任期为无限制连任,可袁世凯依旧不满足,他的身边人也积极鼓吹着袁世凯称帝,要立下这份“从龙之功”。

当时,袁世凯的大儿子袁克定对此大力支持,他深知,父亲称帝,自己便是太子,这般位置怎能不心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眼见着父亲对称帝的执念越来越重,甚至已经开始全国派人鼓吹帝制,袁克文看出了父亲的心思,却实在看不到这条路的前路,袁克文便到父亲处劝诫:“父亲现在已经做了总统,全国军政大权都有了,何必非要当皇帝呢?”

袁克文又强调,如今共和制已经是深入人心,共和国推翻了清政府,如今反过来岂不是倒行逆施,这番动作绝不得民心,而后更可能会惹火上身,但倘若是就此收手,做些为国为民的好事,那一样能收到民众的拥护。

袁克文句句发自内心,出于对父亲的考虑,可袁世凯此时已经称帝之心熊熊燃起,怎么听得进劝诫,直接将好心劝诫的二儿子赶出了房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之后袁克文又是接连向父亲发起劝诫,在袁世凯称帝最热闹时,袁克文却是一再泼凉水,他连做两诗劝导父亲放弃称帝。

其中一诗中的绝句“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更是频频被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民间人士所引用,袁世凯打算称帝,可儿子却第一个跳出来反对,写出来的诗更是被全国拿出来反对自己,这让袁世凯怎能不怒。

再加上袁克文的兄长袁克定一心想要当太子,更是早早将自己的兄弟们当成了太子之位的竞争者,所以袁克定在袁世凯身边时常进谗言。最终袁世凯命袁克文的老师方尔谦看管袁克文,不准乱走一步,写的日记也要时常收上来供自己检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天欲灭其人,必先使其疯狂,这句话放在袁世凯身上一点不假。身为总统,不思如何为国为民,解救混乱之下的共和国,却一心想着称帝;身为父亲,不思儿子的谏言,却只执着心中痴念,袁世凯最后的结局自然只能是落得一个千古骂名。

1915年12月,袁世凯在安排好的国会、民众拥戴下,接受了皇帝的尊号,而他在这个位置上不过坐了不到四个月,便被接连发起的护国运动和民意沸腾打倒,无奈恢复共和制,这之后的袁世凯已失天下人信任,统治名存实亡。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因尿毒症忧患成疾,早早离开人世。直到这时候,袁克文才脱离软禁,恢复自由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中山葬礼上的特殊挽联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癌症逝世,举国同哀。这位伟大国父的一生都在为了革命事业作斗争,可以说,孙中山是一位一直坚持在革命一线的斗士。

为了推翻军阀,孙中山发起北伐运动,为了早日结束战争避免内耗,孙中山又甘愿不居一职,让位袁世凯。可在看清了袁世凯的真实面目后,孙中山又再度发起“二次革命”运动,可以说,孙先生是一直在革命的道路上。

而对于这位自己父亲的老对手,袁克文则是文采飞扬,留下挽联一首:“埏遂近明帝故陵,自有江南供俎豆;史迁作霸王本纪,不教成败论英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中的文学底蕴和丰富内涵,让人们直到今天都忍不住反复品读。袁克文在诗歌中引用了大量的典故,无疑是以史为鉴,以史品今。

其中,“埏遂”两字是墓地之意,明帝故陵指的则是那位明太祖朱元璋的墓地。该句言简意赅,孙中山先生的墓地距离朱元璋的墓地很近。

第二句中的俎豆指的是祭祀用到的盛放东西的器物。这句话的意思则是孙中山先生的墓地居于此地,江南百姓一定会时不时前来祭祀,追忆孙中山先生的高尚品格和伟大功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两句话史迁指代的是那位史家司马迁,两句提到了司马迁笔下的项羽霸王,后人不以成败论英雄,项羽固然是自刎于乌江江头,可他却被世人所铭记,没人会因为他不过乌江,未曾走到最后的胜利而轻视他。

很多人认为,袁克文身为袁世凯的二儿子,尽管对父亲称帝极不认同,但在这首挽联中还是好好贬低了父亲的老对手孙中山先生。

袁克文用江南供俎豆,意为压低孙先生的身份,并非江山共祭孙先生,而单江南一地,此句话意思自然是暗指孙中山影响不过是区区江南一地。之所以特意强调南方,因为其父袁世凯曾经说过,“北方政府才合乎法统,孙中山在珠海的帅府,只不过是割据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后两句提到项羽的事,则是以项羽代孙中山,项羽灭秦却未能坐上帝王之位,孙中山领导革命却让自己父亲坐上了共和国总统之位,这显然袁克文在用谁比作项羽,用谁比作刘邦一目了然。

袁克文此诗含蓄而又表达了自己的观念,终究是父亲胜过了孙中山一筹,要压孙中山一头。著名的作家梁羽生曾对此发声:“可惜袁克文因是袁世凯的儿子,才丢掉了正确的历史评价,也丢掉了挽联的艺术性”。

显然,很多人是以袁克文的身份和政治上去考虑袁克文这篇挽联的一字一句。可是,袁克文并不是一个野心家,甚至在袁世凯渴望称帝最疯狂的时候,还是袁克文在旁边不停浇凉水,最后将自己送进了禁闭室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这么一位在袁世凯称帝行动中扮演如此角色的假帝之子,倘若说因为父亲和孙中山立场不一而贬低孙中山,却有些不符合袁克文的形象。

所以,这首挽联或许更多的单纯是在表达对孙中山的认可,以及虽未能“过江东”,完成统一大业,但依旧功不可没的认同。

站在民心所向,最后必定成功,站在民心所逆和历史的反方向,也必定会被时代的洪流吞噬,见过并阻止过父亲称帝之举的袁克文,想必也不会是那般心胸狭隘之人,只能说,诗歌的不明确性,为袁克文带来了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