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AI阿来”等你在线提问!详解成都杜甫诗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王皓润

阿来主讲的“杜甫 成都 诗”系列讲座,于2022年2月开启首讲,至2023年9月结束,共举办20讲。阿来以杜甫在成都的交游为主线,以经典诗歌为材料文本,带领观众细读文本。书中同时兼及与杜甫在成都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高适、严武等人,全面梳理了杜甫成都诗歌的重要内涵,对成都的文化也进行深入探讨,向观众展示了杜甫眼中和笔下的美丽成都。由四川人民出版社于2024年4月出版的《阿来讲杜甫成都诗》,是此前阿来“杜甫 成都 诗”系列讲座的一次大总结和成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阿来在分享

以阿来真人形象打造专业的图书数字人:“AI阿来”

10月14日上午,《阿来讲杜甫成都诗》融合出版新品即现代纸书和AI数字人,在天府书展上隆重发布。现代纸书以智能二维码为入口,通过上书设计与线上H5呈现本书动态的美感,把传统纸质图书打造成具有强指向的文案呈现、强吸引的视觉设计、强匹配的数字资源、强交互的数字体验融合出版产品,让读者能更好地聆听到阿来与杜甫的千年对话。而AI数字人则是以阿来真人形象打造专业的图书数字人。“AI阿来”,以智能的系统引导、专业的伴读服务、周到的编辑助理、贴心的读者客服,为读者解读杜甫成都诗,达到与读者亲密互动,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将其阅读体验无限延伸。据了解,四川人民出版社还将继续打造《阿来讲杜甫成都诗》元宇宙图书,让读者置身于还原的图书场景中,沉浸式体验,实现与书中人物情节的时空交互,使其成为以科技赋能出版的典范之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场嘉宾大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阿来在给读者签名

在本次新品发布现场,“AI阿来”被提问三个问题,他都作出了比较准确的回答。第一个问题是:为我讲讲杜甫眼中的成都。“AI阿来”回答:“杜甫眼中的成都是一个美丽、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地方。他在成都度过了相对安定的六年时光,这段时间也是他诗歌创作的高峰期。”第二个问题是“四川与杜甫的关系是怎样的?”“AI阿来”回答:“四川和杜甫之间是一种深厚且相互成就的关系。杜甫在人生中最为漂泊不定的时期来到了四川。他在四川度过了他生命中相对安定和创作最为丰富的时期,而四川也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生活保障。”第三个问题是:杜甫的《成都府》中提到的“蜀郡先为南京,亦复为蜀郡”的意思是什么?“AI阿来”回答:“杜甫的《成都府》中提到的‘蜀郡先为南京,宜复为蜀郡’表示成都府的官吏的级别等同于京兆,而京兆就是当时的首都。同时这句话也暗示了政权的强弱变化,表达了他对国家势力强大的寄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品发布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AI阿来”

在《阿来讲杜甫成都诗》融合出版新品发布会上,阿来和四川人民出版社社长黄立新共同签署了“阿来讲诗”系列作品出版合同。据黄立新社长介绍,未来,四川人民出版社将陆续推出《阿来讲岑参蜀中诗》《阿来讲陆游蜀中诗》等图书,以系列化、规模化、品牌化打造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系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阿来(右)和黄立新(左)签约

专业人士点赞《阿来讲杜甫成都诗》:思路新颖,知识链接力强大

在融合出版新品发布、签约出版合同等环节之外,文学评论家李明泉与诗人、作家、川大教授向以鲜来到现场,与阿来一起展开了一场文学对谈。阿来讲到,我们很多人从小都会念点唐诗,但基本都不成系统,大多读的都是各种选本或者各种诗人混编的。“我在成都生活十多年以后,特别想多知道一点古代的成都。但我发现一个问题,除了像《华阳国志》这样的史书,对成都进行描写的文学作品却零零碎碎。”后来阿来发现杜甫与成都的关系非同一般。杜甫从北方飘零到成都,在成都生活大概有三年多,留下了200多首诗。而且他秉持现实主义传统,写他在成都的具体生活细节。很多诗句非常准确地描绘了唐代成都的地理与气候特点。“我惊喜地意识到,其实杜甫应该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几乎画出了成都的全景。因为他的书写,他成了为成都的人文地理美学定调的人。”

李明泉评价《阿来讲杜甫成都诗》集史诗性、考据性、知识性、文学性、地方性、审美性和学术性为一体,“是一本奇书,阿来纵横捭阖论杜诗,思路非常新颖,不落俗套,具有强大的知识链接力。”

向以鲜则认为,这本书使阿来的身份多了一个,“除了是诗人、小说家,还是一名立得住的学者。”他注意到,《阿来讲杜甫成都诗》书名非常好,“其中这个‘讲’字特别好。不是研究或者阐释,而是采用中国古代一种对经典阅读最被人们所接受的一种方式‘讲读’。因为是‘讲读’,所以这本书充满了一种鲜活的气氛,不呆板,不拒人于千里之外。整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敞开的。”他也感慨,从古至今,研究杜甫的书实在太多了,在宋代就有千家注杜的说法,到明清就数不胜数了,“但是阿主席这本书是独特的:独特的视角、独特的口吻、独特的腔调。他具有学者的学识,同时以一种作家的身份、口吻和眼光去观察杜甫、讲读杜诗,就跟杜甫当年以诗人角度观察成都一样,我觉得这是特别值得珍视的一点。”

(四川人民出版社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