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有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广东的河网密布,不仅滋养了一方水土,也孕育了丰富的鱼类。近日广东河源一处河道却出现了令人啧啧称奇的景象——河面上密密麻麻地漂浮着一种被当地人称为“猪麻锯”的小鱼。这一场景迅速在网络上引发热议,网友们纷纷表示:“这可是极品鱼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起“猪麻锯”,大部分网友估计一脸懵,这到底是个啥东西?在两广一带的方言里,它就是刀鳅或刺鳅的意思。

近期,广东一位网友@万绿湖老潘,发现当地一处河道中,水面上竟然漂着密密麻麻的“猪麻锯”,一眼望去起码有数百条。这些“猪麻锯”在水中悠闲地游动,不知道是不是在举行一场“婚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啥叫“猪麻锯”?北方网友估计有点猜不透字眼里面的意思。在客家话里面,它也叫“猪姆锯”,有的地方则叫镰刀鱼、刀枪鱼、粗麻割。这些称呼,全是因为这种鱼的背鳍是一排坚硬如锯的尖刺,如果你用手去抓它,它就要“锯”人,因而得名。在北方地区,大部分地方的人应该都叫它刀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位福建网友看后表示:“看到‘猪麻锯’三个字,必须给你点赞。”看来,在福建、广东一带的客家人,对刀鳅可能都是这种叫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名字里没一个“鱼”字,但刀鳅其实也是一种鱼。在广东一带,这种鱼并不罕见,但如此大规模的聚集还是比较少见,有点泛滥成灾的意思。它们成群漂在水面,可能是由于水体缺氧的原因,否则以刀鳅的生活习性,不可能以这种方式在水里游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提到“猪麻锯”或刀鳅,70-80后一代人,应该有深刻的回忆。几十年前,这种鱼在河里还算常见,但数量并不多,而且因为背部带有尖刺,处理起来颇为麻烦,所以并不受人们欢迎。我还记得当时小伙伴们在河里抓到这种鱼之后,拿回家家长们也用不正眼看一下,随手就将它们丢给家里的鸡鸭。虽说它背部的尖刺我们都不敢用手抓,但家里养的鸭子却能一口吞下一个,现在想想感觉有点暴殄天物了,竟然拿它喂鸭子。

回想起来那个时候不是大家不爱吃这些东西,而是大人们都忙着干农活,根本无暇顾及这种处理起来比较麻烦的刺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年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人们饮食习惯的变化,“猪麻锯”逐渐成为了餐桌上的新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而且价格也不便宜,一些地方卖到80块一斤。

因此,这条小河“猪麻锯”泛滥的消息很快在网络上炸开了锅,网友们纷纷留言表达自己的看法。

一位江西网友称:“哎呀,这可是极品鱼啊!快告诉我在哪里,肯定下去捞个痛快,回家炖一锅鲜美的鱼汤!”看着这个网友是一个大大的吃货,首先想到的就是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广东一位网友则表示:“小时候在河里钓上来抓的时候,还被它割到过,记忆犹新啊。不过这鱼太少了,偶尔能钓到一条。”看来这个网友是一位钓鱼佬,他的一席话也勾起了小编的回忆。我们这里属于豫南地区,小时候河道里也有刀鳅,当时钓鱼的时候挺不喜欢钓到它们,一旦钓获之后,摘钩都是个麻烦事,有时候它们还能把钩子直接吞刀喉咙里。

这么多“猪麻锯”漂在河面,到底是啥原因?另一位广东网友表示:“虽然‘猪麻锯’好吃,但这么多聚集在一起,是不是意味着河道生态出了问题?还是得小心点,别破坏了平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刀鳅喜欢藏匿在石缝、洞穴或水草茂密的区域,这些地方既可以为它们提供隐蔽的栖息场所,躲避天敌的追捕,又能方便它们捕食周围的小型水生生物。而且,刀鳅并不喜欢在白天活动,这样大摇大摆地出现在水面,并不符合它们的习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猪麻锯”的大规模聚集可能是河道生态发生变化的一个信号。具体是啥原因导致它们习性发生改变,小编猜测这会不会是人工养殖的刀鳅,它们已经习惯了人类的投喂,所以才会浮在水面等着觅食呢?

各位网友,对广东河源这处河道“猪麻锯”密密麻麻漂在水面的事情,大家认为是啥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