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筹帷幄局的逻辑

运筹帷幄局的逻辑,就是以不变应万变,专抓主要矛盾,然后顺势而为,扭转不利的局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质上,就是知势,用势,得势。放到现代,对运筹帷幄的解释,就是: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运筹帷幄局的起源

提到运筹帷幄这个成语,很多人都能想到刘邦的一句话:“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张良,字子房,出身贵族世家,其父辈连任当时韩国五朝宰相。如果没有秦灭韩,他八成是韩国的第六朝宰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良效仿当时的燕国太子丹使荆轲刺秦,找刺客刺杀嬴政,结局以失败而告终,名传天下。可惜,他的目的是光复韩国,而不是贪图一介虚名。

彼时,张良踌躇满志,找不到复国的希望,身处逆境,四处漂泊,无计可施。转折点出现在沂水汜的桥头之上,一个老人曾先后三次考验他。

圯上受书

某天,张良闲步沂水圯桥头,遇一穿着粗布短袍的老人。老人走到他身边时,故意把鞋脱落桥下,然后,傲慢地差使道:“小子,下去给我捡鞋!”

张良愕然,强忍心中不满,违心替他取了上来。随后,老人又跷起脚来,命张良给他穿上。此时,张良久历人间沧桑,饱经生活种种磨难,因而强压怒火,膝跪于前,帮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谢,反而仰面长笑而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人走了近一里路,又转回来,对张良说:“年轻人可以教化成才。五天之后天亮时,在这里跟我相会。”张良对此感到奇怪,点头答应。

五天之后天亮时,张良到桥头去。老人已经先在那里,他生气地说:“你跟老人相约,怎么能慢来呢?五天之后,早点来相会。”

五天之后鸡叫时,张良就到桥头去。老人又先在那里,他又生气地说:“你又比老人慢来,为什么呢?五天之后,再早点来相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天之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到桥头。过了一会,老人也到了,高兴地说:“应该像这样。”

老人拿出一册书,说:“你读了这个,就可以成为帝王的老师。今后十年,你将建立一番事业。十三年后,你将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离开了,再没有说别的话,也不再出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亮时,张良看那卷书,原来是《太公兵法》。他反复地诵读,从一开始意气用事,想靠刺杀嬴政,实现复国目标的愤青,成为了日后的汉初三杰,同样是封侯拜相。

细数张良一生,从出身名门、行刺未果、圯上受书、归从刘邦、佐策入关、斗智鸿门、暗度陈仓、下邑奇谋、谏阻分封、虚抚韩彭、劝都关中、深受倚重、明哲保身、功成身退,这些和他的运筹帷幄,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运筹帷幄局的总结

张良的计,都是关键时刻扭转形势,由弱转强,很高效。他为刘邦打天下,出的都是关大局,顺大势的计谋。这些大局谋略,都抓住了当时形势的主要矛盾,给予相对的计策为我所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贵,有自知之明。有自知之明的人,才有可能避免沦为地位低下的阶层。

张良读了奇书以后,头脑变得异常清醒,思路发生极大转变。他的后续操作,都在验证一句话:思路决定出路,选择大于努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思想上的转变,类似智能手机的系统升级,从思路不清的的低效率做无用功,到思路清晰的高效率的做有用功。

背后支撑这种做功转变的关键力量,不是勇气、不是愤怒、不是怨天尤人的仇恨,是头脑时刻保持清醒以后的智慧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