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神话:悟空》是西游记的衍生品,它讲述的是孙悟空成佛后,厌倦了这样的生活,于是放弃佛位回花果山修炼。然而天庭极不信任他,因此派二郎神来剪除妖猴,结果两人激战正酣时,紧箍咒突然响起,孙悟空头痛欲裂,而二郎神则趁机补刀,将大圣肢解为六块。而天命人横空出世,将大圣遗骸集齐,自己继承大圣遗智,成了新的大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悟空

这里面涉及到的细节很多,本篇就来讨论复活的话题。具体内容就是黑熊精回到观音禅院,不但将禅院建设得比过去还要辉煌,而且还复活了昔日的好友,一个就是凌虚子,另一个就是金池长老。然而复活的手段虽然相同,但是效果截然相反。这凌虚子是完美复活,与过去一般无二。而这金池长老则思维极度混乱,终日在禅院闲逛。同样的复活手段,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差异呢?下面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一 根据《黑神话:悟空》的剧情,黑熊精在观音菩萨的道场担任守山大神,这期间学得了很多本事。譬如经常听观音菩萨讲经说法,要知道之前有条鱼只是听菩萨念经就学会了无上神通。而黑熊精可要比金鱼精有优势的多,他可以自由出入菩萨会场,因此菩萨讲经他能听到,菩萨传授法术他也近水楼台先得月。

因此他一定比以前进步得大很多。而观音菩萨是佛派高层,掌握很多神通法术,稍微露一点就能让黑熊精受益良多。在众多的神通中就有一样叫做起死回生真言的,念诵它就可以复活众生。其实在《西游记》原著中是有案例的,原著描述如下:

哪吒奋怒,将刀在手,割肉还母,剔骨还父,还了父精母血,一点灵魂,径到西方极乐世界告佛。佛正与众菩萨讲经,只闻得幢幡宝盖有人叫道:“救命!”佛慧眼一看,知是哪吒之魂,即将碧藕为骨,荷叶为衣,念动起死回生真言,哪吒遂得了性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哪吒

如来佛祖凭借起死回生真言,复活了割肉还母,剔骨还父的哪吒。这里面有个要点,这时候的哪吒只有灵魂,而没有肉身,如来佛祖是以碧藕为骨,荷叶为衣,再配合起死回生真言将哪吒复活的。而对于佛祖来说,这恐怕只是他众多神通中比较基础的操作,并没有费很大的力气。因此这项神通观音菩萨也是会的。

二 关于起死回生的神通,其实《西游记》里介绍了很多种,譬如孙悟空也能复活人,他曾经借了太上老君的一颗九转还魂丹将乌鸡国国王复活。当然猴子还会另外一种方式,那就是先去地府索要死者灵魂,然后驱赶到尸体内,也能原地复活。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起死回生的神通,最牛的要数太上老君,他可以将一滩脓水复活成人,让人叹为观止。案例是孙悟空将银角大王装进紫金葫芦,而银角大王可不像孙悟空刀枪不入水火难伤,他进葫芦不久就化为一滩脓水,而后来太上老君到达现场,轻描淡写间将其复活。复活的描述如下:

那老君收得五件宝贝,揭开葫芦与净瓶盖口,倒出两股仙气,用手一指,仍化为金、银二童子,相随左右。只见那霞光万道,咦!缥缈同归兜率院,逍遥直上大罗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来佛祖

想比其他起死回生方法,这法子要拉风的多。而佛派的起死回生方法应该就是如来佛祖展示的起死回生真言。这种方法像慧眼神通一样被高层佛派人员普遍掌握。因此观音菩萨当然会,因为方法比较基础,因此传给门人的可能性非常大,而黑熊精已经是观音菩萨门人中的骨干,因此学会这种方法也并不稀奇。

三 但是据《黑神话:悟空》的剧情显示,黑熊精的确复活了他的朋友,但是效果却大相径庭。复活凌虚子的时候,可谓满血,他的肉身与魂灵都与原来一般无二,然而复活金池长老的时候,出现了差池,肉身的确跟死前一样,但是灵魂出现了偏差,他没有清醒的头脑,每天浑浑噩噩游荡在观音禅院的各个角落,这又是为什么呢?

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其一,黑熊精对起死回生真言的掌握程度远不如如来佛祖,如来佛祖复活人可以达到百分之百完整程度,而黑熊精的成功率恐怕只能达到百分之50。其二,这项神通观音菩萨未必是特意跳出来教授给众人,有可能是那天心情好,偶尔为之,使得一些要点黑熊精没有彻底掌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黑风大王

其三,这起死回生真言跟使用者的实力有关,如来佛祖神通广大法力高强,施展出这种神通效果就极佳,而黑熊精的实力与如来想必相差悬殊,因此起死回生真言的效果也不是很好。其四,起死回生真言与目标物有一定的关系,当目标是凡人时,效果就不如有道法根基的人。凌虚子可不是普通人,他生前也是日夜修炼有很好的根基,而金池长老只掌握一些极为基础的修炼法门,因此同样一项神通施展到他身上效果就不太好。值得一提的是黑熊精的这个版本的起死回生真言还是与正派的方法有区别,他是需要牺牲性命为代价将人复活的。可见他并没有完美掌握佛派的起死回生真言,有可能他是旁听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琢磨出来的方法,因此有这样的表现已经很不俗了。

综合下来,凌虚子能够完美复原,而金池长老就有点疯疯癫癫。不过从善恶有报的角度上来看,人家凌虚子有善心,当知道黑熊精是牺牲那么多同族复活的自己,良心难安于是上吊自尽。而金池长老有一颗贪心,与凌虚子就不能同日而语了。这也符合我们的心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