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基层赋能,村支书考事业编制,不进行笔试面试!
碧翰烽/文
据媒体日前报道,湖南探索建立为乡村干部减负赋能长效机制,推动破解乡村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取得积极成效。其中,推出省里给每个乡镇(街道)下拨1名事业编制面向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考核招聘、对长期扎根乡镇(街道)的干部优先晋升较高职级等赋能措施18项,明确取消村级组织不应承担或没有能力承担的事项57项。
值得一提的是,湖南在面向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考核招聘乡镇(街道)事业编制人员工作中,针对设置年龄学历门槛、以分取人等问题,明确要求向长期在村(社区)干部特别是党组织书记岗位、实绩突出的同志倾斜,不进行笔试面试,参照谈话调研推荐、会议推荐、民主测评、集体研究、公示的方式产生人选。
这一做法值得称赞,既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又能真正激励干事创业的基层干部,而不是完全走“考”出来的干部路径。
考试属于一种公平的方式,相对来说也容易操作。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考得好不一定干得好,干得好也不一定考得好。二是考试容易培养刷题机器,难以完全体现干事创业的导向,使得一些干部心思难以放在干事创业上,而是专攻如何考试。所以有的年轻干部一到基层,就是想着有一天如何考走,而不是想着如何通过干事创业来获得激励。三是对于村干部来说,尤其是以实干、解决具体问题为主,而不是考试为长。何况我们所需要的村干部,也就是能解决问题、能为群众服务的干部,而不是会考试的干部。
对于基层来说,最为重要的就是实绩,要有实实在在的业绩、实效;重在为人民服好务,要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好处,能够得到群众公认,群众满意度高,有良好的口碑。这才是优秀的基层干部,才最应该获得晋升重用。
所以,即便是考试,就应该是村干部为村里办实事、为群众办好事的业绩大比拼,就应该多听听群众的呼声与评判。能够量化的就量化,不能量化的多听听党员群众的意见。
村干部有村干部的特点,村级组织也不是行政组织,对于村干部,也就不能简单套用行政干部的管理思维。诸如年龄学历、考试,可能适合于行政干部,但是对于农村干部就不一定适用,毕竟在不少农村,想要找到一些年龄轻、学历高的干部是不容易的,因为年轻人当中,都有不少人离开了农村。
就像有的地方选拔任用村社区干部,也简单地划年龄线,到了某某年龄被要求退职,不再提名,这其实也并不合适,实践证明也并不一定利于基层的发展和稳定。一是有没有可能弱化了自治功能;二是简单地推行年轻化,有没有可能选得出群众公认、能力强、会做群众工作的基层干部,毕竟在乡村社会,恐怕还是更多需要一批经验丰富的老同志,有的年轻人虽然有热情,可是思维、理念、能力并一定适应乡村。
当然,不采取考试的方式,也可能就出现托关系、讲人情的现象,因此,如何进行考核?就需要有严格公正公开的程序和流程。
总之,公平公正对待基层干部,就是要让老实人不吃亏,要让踏踏实实干事创业的人不吃亏,要让群众公认、有威信、有能力的人不吃亏,就是最好的减负,也是最好的赋能,看得到预期,看得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