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临沂红嫂家乡旅游区暨中国沂蒙红色影视基地的红色沉浸式体验项目——《跟着团长打县城》火了,被网友称为“最适合中国人的cosplay(角色扮演)”,占领各大社交平台热搜榜。

线上流量的飙升,也反映到了线下人流量上。数据显示,国庆期间,该景区游客数量近10万人次,单日同比最高增长达400.47%。

《跟着团长打县城》的这波爆火,给其他景区,尤其是红色景区的打造带来哪些启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观察可以发现,在刷屏网络的视频中,多是游客体验视角,显示出“沉浸式”场景的魅力所在。

在传统红色景区参观、讲述方式的基础上,景区加强“红色文化+旅游”的融合,推出沉浸式文旅产品,将游客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让游客身临其境,仿佛经历了一段历史。

景区搭建了一个类似电视剧《亮剑》的场景,重现了“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一幕。景区变“战场”,游客变“战士”,随着冲锋号响起,游客在“团长”带领下开始“攻城”。现场枪声、炮声、冲锋的号声、呐喊声交织在一起,让游客瞬间热血沸腾,情绪价值拉满。据了解,该演出是去年推出,今年“十一”假期在演员阵容和剧情细节上都有所增强,反响更加热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正契合了当下大众旅游发展的特点,从风景时代到场景时代,再到情景时代转变,人们对高质量文旅产品和服务的追求愈加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观光式旅游不再是主流,双向互动、能提供情绪价值的沉浸式体验成为主打。

尤其是近年来,“沉浸式”体验悄然席卷全国,新玩法层出不穷。从室内到室外,从小规模演绎到科技助力,文旅市场呈现“万物可沉浸”的状态。可以说,如今谁掌握了沉浸式体验项目的窍门,便拿到了开启流量的一把钥匙。

那其他红色景区可以复制这一做法吗?

我们注意到,《跟着团长打县城》爆火的背后,是“文旅+影视”长期催化的结果。在沉浸式体验场景的打造和运营上,景区有较为丰富的资源和经验支撑。

这就不得不提一下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所在的常山庄村。保存比较完好的传统民居多达367座,这些建筑规模宏大,有的已有200多年历史。2007年,电视连续剧《沂蒙》摄制组选址时,走遍了沂蒙山区6个县的200多个村庄,最终决定将拍摄地设在常山庄村。《沂蒙》拍摄后,沂南县决定在常山庄建设沂蒙红色影视拍摄基地。近年来,当地先后承拍了《沂蒙》《斗牛》《沂蒙六姐妹》《永不磨灭的番号》等400多部影视剧,被誉为“红莱坞”。

大批剧组的驻村,带来了形式多样的服化道技术,也为景区的沉浸式场景打造提供了便利条件。如今,除了《跟着团长打县城》,景区还推出了行进式互动短剧《重走支前路》,以及《民兵连》《妇救会》《识字班》等多个小院单场式表演。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演出多是附近村民经过统一培训后进行表演的,顺带还提升了村民的收入,有的人每月能拿到三四千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跟着团长打县城》的爆火,也让我们再次看到“酒香也怕巷子深”,景区营销推广思路“年轻化”的必要性。

“做文旅,得年轻人者得天下”。如今年轻人成为文旅市场的主力军。在景区的这波爆火中,他们利用短视频自发的分享,无疑成为景区项目在众多文旅产品中脱颖而出的一大助力。而消费者在选择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产品时,往往会受到他人分享的情感体验的影响,从而更加注重寻找那些能够提供情绪价值的旅游体验。这就提醒其他景区,尤其是在同质化竞争激烈的今天,一定要做好“红色文化+旅游”的宣传与推广,提升红色景区的软实力,这对于打造独特的红色旅游品牌具有巨大影响力。

同时,景区在推出文旅产品前,也应当充分认识到“红色旅游”的本质。

其中,红色是内涵,旅游是形式,景区项目既要突出“红”的底色,也应让大家感受到“游”的价值和意义。这就需要景区在开发项目时,守住历史真实性和严肃性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创新形式,进而推出迎合大众多元化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品牌,使红色文化以更为生动鲜活的方式走进大众生活。

(大众新闻·齐鲁壹点记者 孙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