崎岖不平的古村街道上,数人推着装有战斗物资的木制独轮车,冒着硝烟炮火奋不顾身前行,经历千难万险后,最终把粮食、弹药送到了前线作战的子弟兵手中……今年国庆假期,位于临沂市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的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创新推出的红色沉浸行进式演艺节目《重走支前路》,迅速在社交平台上收获一波流量。“项目以淮海战役沂蒙支前情景为依托,融合实战演艺和戏剧情节,让游客深度体验拥军支前过程,感受沂蒙精神和红嫂文化。”沂南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董守胜介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志们,冲啊!”“团长”一声令下,冲锋号响起,战士和游客们一齐跳出掩体,发起“解放县城”的最后冲锋。该景区同期推出的《跟着团长打县城》,则被网友称为“最适合中国人的cosplay”。“这种项目通过角色扮演和做任务的方式让我们参与其中,大家一起玩起来就会觉得很有意思。”游客郑晓燕说。

形式新颖的《重走支前路》《跟着团长打县城》,根植于当地厚重的红色沃土。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所在的常山庄村,抗日战争时期曾是山东党政军机关领导全省开展抗战活动的中心区域。1942年2月,山东省青年抗日联合会在时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驻地的常山庄召开了山东省第二次青年代表大会。

得益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常山庄村保存比较完好的传统民居多达367座,这些建筑规模宏大,有的已有200多年历史。在常山庄村,除了有山东省青代会旧址,还有山东省战邮会旧址、“火线桥”旧址,“沂蒙母亲”王换于故居、“小车队长”李家才故居,战时托儿所、战时总医院、战时兵工厂、战时北海银行、抗大一分校、大众报社印刷厂、泽东青年干校等红色旧址,保留着独特的抗战山乡风貌。

2007年,电视连续剧《沂蒙》摄制组选址时,走遍了沂蒙山区6个县的200多个村庄,最终决定将拍摄地设在常山庄村。《沂蒙》拍摄后,沂南县决定在常山庄村建设沂蒙红色影视拍摄基地。开发之初,对于古村如何开发利用保护,县里和开发建设者达成一致,始终遵循三大原则:不搞大拆大建,实行“以旧维旧”保护性开发;与传承红色文化结合;与影视拍摄结合。

近年来,当地先后承拍了《沂蒙》《斗牛》《沂蒙六姐妹》《地道英雄》《娘》《平原枪声》《永不磨灭的番号》《铁道飞虎》《沂蒙红嫂俺的娘》等400多部影视剧,被誉为“红莱坞”。今年国庆假期,红色电视剧《我们的河山》正在火热拍摄,该剧表现的是青年共产党员庄埼风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减租减息,组织农救会抗日,铲除匪患,组织打击日伪军事行动,最终迎来抗战胜利的故事。

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沂南县以常山庄村为中心,同步将周边10余个村进行打造提升,建成了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旅游区由红嫂革命纪念馆、红嫂纪念碑广场、抗日战争遗址、沂蒙山村剧场、拥军支前街、沂蒙影视城、蟠龙湖水街、凤凰阁,写生基地、研学基地、劳动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部分组成,可同时接待2万名游客游览,配套支撑1200人食宿,5部以上影视剧拍摄服务。目前,累计接待教育培训200万人次,中小学生研学80万人次,旅游观光游客500多万人次,跻身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气的汇聚,改变的不仅是山村的面貌,还有村民的生活。马牧池乡党委副书记、乡长胡明莹介绍,以往,游客只能通过文字、图片和讲解员的口述,了解沂蒙人民拥军支前的故事。近些年,大批剧组驻村后,带来了形式多样的服化道技术,让当地看到了机遇。在此基础上,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排练了以《妇救会》《识字班》为代表的十几出小戏小剧,常态化向游客进行展演。今年国庆假期,景区又推出了《重走支前路》《跟着团长打县城》两个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参与所有这些演出的演员大多是本地群众。“目前,我们围绕一座红色景区,引导当地村民进景区工作成为职员、进剧组拍戏成为演员、在景区售卖土特产成为店员、加入专业合作社成为社员。”胡明莹说,随着“一区四园”模式逐渐成熟,已有600多名当地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大众新闻记者 张九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