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刚刚结束的假期返乡之旅,湛庐君观察到一个现象,无论是饭桌上还是高铁上的孩子,基本上就是两个状态——要么很安静,要么很吵闹。

这两个状态的切换只需要一个动作:把娃手里的电子产品拿走,“吵闹”开关就立刻被触发。

很多家长们把“不哭不闹”等同于“心情愉快”,只要孩子安静下来,就是需求得到了满足。所以慢慢地,手机和iPad开始替父母做他们该做的事,亲子之间变成了心灵上的“陌生人”。

实际上,孩子哪怕在安静地玩,一瞬间转换的情绪也“出卖”了孩子的不安,他们之所以需要电子产品的陪伴,正是为了缓解对于他们而言的“焦虑”状态。

我们应该意识到:孩子的身体无法脱离大脑独立运转。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给他们什么工具,而是家长对孩子“不安”的每一次回应。

为你推荐《出版人周刊》2022年度畅销书《不安的孩子》,从脑科学权威视角出发,教你读懂孩子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场哭闹背后的意义。只有懂得,才能谈相处和要求,才会有和谐双赢的亲子关系。

点击下单,马上入手,立享6.5折

(限时折扣,截至10月11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想要不累心地养育出有韧性、内心富足的孩子,一定要懂些脑科学。

《不安的孩子》主题不够特别,但它的内容足够特别。它用“身体预算”把那些影响孩子行为的大脑机制全都讲清楚了,告诉我们身体也有来自情绪的“存款”和消耗——当你的孩子因一个简单的要求而扔掉遥控器或摔倒时,这不再是一个“坏的”“错误的”行为,而是“身体预算”耗尽的迹象,你能做的是,为他补充能量,而不是让他保证不再犯。

尽管它是一本全年龄段的养育手册,但它讲的绝不止是如何教育孩子,而是一本家长和孩子的共同进化手册,它把养育这条路上的每个人,都变得开心、满足、无限生长。

读完这本书,你不会再为孩子的哭闹感到焦虑,不会因为孩子不写作业而只选择惩罚,而是拨开表面的行为,找到孩子的真正诉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滑动查看更多《不安的孩子》实拍图

1

这是一本什么书

一本科学「看懂」孩子的书

懂点神经科学的智慧,读懂孩子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真实感受

当需要关掉电视时,你的孩子可能会把遥控器扔到房间的另一边。或者,当你要求你的四年级学生完成作业时,她会大哭起来。

传统的父母习惯于将这些行为视作“好”或“坏”,把孩子看成“表现好的”或“表现差的”。显然,孩子们的实际情况要比这些二元对立的情况复杂得多,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是故意或自愿的。

父母难以应对这些行为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不需要害怕这些时刻。当我们遇到有问题的行为时,我们问的第一个问题不应该是“我该如何阻止它?”而是“这些行为传达了孩子的感受经历是什么?

面对孩子的行为,最佳的解决方案是什么?是数到三的暂停法,还是讲道理?是无视,还是惩罚?或者还有其他什么别的方法?如果我们想要找到解决的方案,关键是要理解孩子的大脑和身体。

(上下滑动,查看《不安的孩子》目录)

[目录]

前  言 脑身联结是孩子所有行为的基础

第一部分 看见孩子

第 1 章 孩子爱闹不是任性,而是身体预算不足

只消除行为,往往会适得其反

第 2 章 有安全感,才有充盈的身体预算

只关注表面行为,会让父母误解孩子

第 3 章 神经通路,身体预算的盈亏信号

大多数不当行为实际上是求生的表现

第二部分 解决方案

第 4 章 共同调节,帮孩子拓展绿色通路

共同调节不是溺爱孩子,而是在帮他们学会控制不舒服的感觉

第 5 章 关照自己,帮父母回到绿色通路

拿孩子出气是因为我们被过往的伤痛触发了

第 6 章 关注内感受,培养韧性

总跟孩子说“没什么大事”可能会削弱他的韧性

第三部分 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养育策略

第 7 章 猜不透的新生儿:顺应需求,建立安全感

游戏,最好的脑身运动

第 8 章 恼人的幼儿期:运用共同调节,化解情绪风暴

深深地同情孩子,但别忘了划定边界

第 9 章 动荡的小学期:提高心智灵活性,学会自我调节

畅快地玩,不要分析或解决问题

第 10 章 给孩子持续的幸福

身体的体验是形成我们情感记忆以及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础

术语表

致 谢

养好自己,和孩子「共同调节」的书

平时给孩子的安全感多“存款”,孩子才能在困难前保持坚韧

当父母关注孩子的情感体验时,就能够帮助他们扩展情感范围,并帮助他们培养抗压能力。父母通过灵敏地捕捉孩子对生活中大小事的独特诠释,而不是预设孩子该有的反应,便可以帮助孩子巩固神经平台。

一个处于困境中的孩子不一定想要故意为难父母,而是他正在经历一种抗压反应。这种心态上的调整能够帮助我们避免在脑海中思考或者直接大声说出评判,比如“他反应过度了”“别想这件事儿了”“给我硬气些!”。

在与父母共同调节不安的过程中,孩子不仅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还能加强与父母的依恋关系。

我们无须也根本不可能成为100分的父母,重要的是,当我们失误的时候,重新补救,并从中学习。当我们这么做的时候,我们就会和孩子一起变得更强大。

点击下单,马上入手,立享6.5折

(限时折扣,截至10月11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同年龄段的养育手册

婴幼期、学龄期、小学期、青春期,一本囊括全龄段实用建议

  • 猜不透的新生儿:顺应需求,建立安全感

  • 恼人的幼儿期:运用共同调节,化解情绪风暴

  • 动荡的小学期:提高心智灵活性,学会自我调节

  • 叛逆的青春期:给孩子持续的幸福

不同年龄段的不同解法,从理论到实例,有效应对孩子发脾气、反抗、情绪失控等行为问题,从内生发孩子的内驱力和韧性,重建亲密温馨的亲子关系。

2

这本书出自谁手

莫娜·德拉霍克

Mona Delahooke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拥有30余年儿童及其家庭方面的临床工作经验。在儿童行为问题领域深耕多年,专注于将神经科学研究转化为实用且富有同情心的养育策略和治疗方法,帮助广大父母创造快乐、有弹性的亲子关系。

  • 《出版人周刊》2022年度畅销书作者,提名Next Idea,前作《超越行为》荣获本杰明·富兰克林心理学类图书金奖。

3

这些大咖都在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点击下单,马上入手,立享6.5折

(限时折扣,截至10月11日)

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自我功能的源泉根植于身体:身体能量充沛的孩子,情绪才能稳健。知识育儿的狂潮之下,养育者们不断用“头脑”思考着孩子的“头脑”,但忘记了真诚、亲密的关系还包括“身体”。本书可以让养育者重新拾起“身体”这样重要的沟通工具,实现更自然本真的养育。

——严艺家

心理咨询师

伦敦大学学院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硕士

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但本书让人眼前一亮,指出是“脑身联结”塑造了人的性格。神经科学揭示了孩子的行为和他们的神经发展紧密相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 “只要孩子做得到,他(她)自然会做得好”。若父母能敏锐捕捉孩子深藏的渴望,孩子就会成长为一个灵活、自信又坚韧的人。同时,本书还教父母怎么照顾自己,在育儿的同时也重新养育一遍自己。

——黄 晔

外滩教育媒体部总监

本书挑战了许多教育和心理学领域关于儿童行为的当前假设,提供了一种更加富有同情心的视角。通过支持孩子身体和情感的需求,以及富有洞察力的实例研究,许多父母都开始重新思考和调整他们的育儿方式。这本书无疑是一场育儿方式上的大变革。

——斯蒂芬·波格斯

《多层迷走神经指南》作者

我喜欢这本书!它更新了过时的视角,提供了更实用的方式来观察和回应孩子。本书揭示了如何拨开云雾理解孩子的情绪和行为, 引导父母无论是在日常的亲子时刻,还是面对让人头疼的育儿挑战,都能做出恰到好处的回应。相信父母、老师、祖父母和他们所爱的孩子,都会受到这本书的深刻影响。

——蒂娜·佩恩·布赖森

《全脑教养法》合著者

当我们意识到孩子的身体无法脱离大脑独立运转时,一系列新的养育选择就出现了。

脑身联结是所有行为的基础,理解这一点相当于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全新的、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做的养育指南——

从神经系统的视角来看待孩子的行为、态度和行动,可以让你的养育更具个性化,也可以为你在重要养育决策上指明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期策划:小伍/xiaoyu

编辑:芦丁

CHEERS CHEERS CHEERS

BD@cheerspublishing.com,

拜托点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