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犯罪主体年轻化特征明显,电信网络诈骗及其上下游关联犯罪占比居高,“流量经济”伴生新型网络犯罪……面对网络犯罪新趋势,本市检察机关在全国率先探索网络检察综合履职新模式,提升打击和治理网络犯罪成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0月11日,市检察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2023年以来全市检察机关全链条打击网络犯罪、持续开展网络综合治理、推动互联网法治建设情况,并发布相关案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市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胡春健通报全市网络检察工作情况及成效。

“流量经济”伴生新型网络犯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以来,全市检察机关受理审查逮捕网络犯罪案件4550件8099人,受理审查起诉网络犯罪案件9838件16146人。网络犯罪主体年轻化特征明显,“90后”“00后”涉案人员合计占起诉总人数的近70%。此外,办理涉未成年人网络犯罪案件共计309件338人。

审查起诉案件数量前三名犯罪分别为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3963件,诈骗罪(电信网络诈骗)1759件,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1190件,上述三罪名共占审查起诉案件数的70.4%。随着打击治理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净网”等专项行动开展,诈骗罪,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类犯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等五类罪名审查起诉案件数增幅较大。

近年来,直播行业的兴起孵化催生出了“流量经济”,与此伴生的新型网络犯罪趋多态势明显,除“网络水军”利用网络流量实施非法刷单炒信、刷量控评等犯罪外,不法分子还借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新业态“热度”,通过流量变现获取违法所得。传统犯罪活动向网络世界加速渗透,财产犯罪向虚拟财产领域扩展蔓延;经济金融犯罪借助网络通讯群组、直播平台等媒介,实现精准引流,快速锁定目标对象;传统“黄、赌、毒”等犯罪“线上化”趋势明显,利用网络虚拟身份、社交软件进行联络沟通、不法交易、资金支付,犯罪行为隐蔽性强、查处难度大。网络犯罪黑灰产业内核不断升级,逐步向规模化、公司化运营转型,境外加密通讯技术被广泛使用,虚拟币成为网络洗钱的重要黑产工具。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跨境化、集团化、产业化程度加深,逐步从境内向境外转移,境外诈骗窝点呈现园区化特征,并持续从境内外招募、诱骗人员。

此外,企业网络安全风险持续上升,企业信息系统遭受外部及内部人员攻击案件日益增多,组织“网络水军”利用网络谣言敲诈勒索企业、利用网络暴力侵犯企业合法权益、诋毁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等案件频发。网络犯罪还持续向教育、食药、消费等民生领域侵蚀蔓延,如某些打着在线教培机构名义侵犯客户个人信息、付费退赔讹诈;不法分子通过网络移动端自媒体、社交软件等渠道非法销售假药劣药、有毒有害食品;不良商家发布虚假网络广告诱导消费,侵害消费者财产利益等。

严厉打击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等犯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跨境电信网络诈骗,检察机关始终保持打击高压态势,深挖彻查重大犯罪集团及其“金主”、骨干,2023年以来,全市检察机关批准逮捕跨境电信网络诈骗及关联犯罪嫌疑人1700余人,追捕追诉1200余人。全链条打击“网络水军”造谣引流、刷量控评、有偿删帖等网络黑灰产犯罪,并联合本市打击网络黑灰产联盟起草《网络游戏黑灰产治理调研报告》,形成《网络黑灰产问题处置指南》。

全市检察机关围绕企业信息数据安全、网络著作权、商业秘密等核心关键领域,办理相关案件127件213人,全力维护企业数字资产权益。结合办案,针对电竞游戏、网络直播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制发“自律倡议书”“风险提示函”等,推动互联网企业、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持续走访调研,关注科技零售、电商平台、在线教培文娱等网络企业存在的法律风险挑战,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提升检察法治服务水平。

全市检察机关还聚焦网络民生、民情,对非法处理个人信息、违法提供通讯传输和支付结算服务等行为加强治理,办理327件涉个人信息公益诉讼案件,有效维护国家、社会公共利益。加强对社区团购、网络营销、直播带货等新业态中食品药品安全保护,先后向多家电商平台制发检察建议,督促网络平台下架不安全食品药品、关停违法店铺。为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网络权益,围绕未成年人高额充值打赏、直播“带货”、隔空猥亵、隐私保护、小众社交APP不良交友等问题,办理各类案件314件,其中3件入选最高检指导性案例、典型案例或获评全国级荣誉。

率先探索网络检察综合履职新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网络技术持续升级转变、为提升打击治理网络犯罪成效,本市检察机关在全国率先探索网络检察综合履职新模式。在实现全市基层检察院网络检察办公室全覆盖的基础上,依托上海智联检察研究中心,探索建立以徐汇“光启X空间”、杨浦“清朗Y空间”为地理坐标系,各区域空间站为载体的“一中心、两空间、多集群”上海网络检察综合履职“e空间”,形成网络受损权益快处、大模型业态维护、协同联动净网等一批职能鲜明、特色凸出的综合履职新机制。各基层检察机关结合区域特点,依法办理非法获取数字钱包私钥、滥用AI换脸技术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违法破解新能源电池锁系统犯罪等一批案件,其中3件为全国首例案件,2023年以来入选最高检典型案例7件。

办案中,本市检察机关加速推进网络检察履职数字化转型。比如,在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中,通过数据建模深挖犯罪线索,陆续追诉到案数百名犯罪嫌疑人。加强对社会数据化资源,尤其是企业、高校数据资源的利用,深化与法律数据库平台合作,拓宽民事、行政类型化监督案件线索来源。通过探索智能化应用场景,从检察大数据中分析类案中企业在数据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犯罪趋势分析结合案例提示的形式,提升企业风险意识和安全意识。

为提高社会公众的网络安全意识,市检察院发布《2023年度上海网络犯罪检察白皮书》,全市检察机关在积极赴企业、高校、社区等开展联合网络普法宣传的同时,以短视频、微电影、动画、漫画、直播等方式发布各类网络普法作品,并推出《弄堂里的故事》“反诈虹领巾”“长言道”等一系列普法品牌,与社会各界共筑守护网络清朗空间的长城。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