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四个月前举办的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广汽老总曾庆洪并毫不避讳地称,这么打价格战,不是办法,也没有出路,结局是死路一条。

甚至不惜揭自己的短,说广汽今年裁了不少员工。这个裁员主要就是来自于广汽本田,广汽丰田、广汽三菱等。

而曾庆洪也分享了自己对“企业”的评价标准:一个企业,不仅要以盈利为目标,还要承担社会责任,要提供就业,要向国家纳税。

彼时互联网世界的有网友借题发挥,言称由比亚迪开启的价格战将从车企开卷,大批主机厂上下游供应商优化裁员,先把制造业搞垮,之后大量人员流向服务业,再把服务业搞垮,虽然买车便宜十万乐翻天,但最后连饭碗都保不住。

然而这番看似“正气凛然”“逻辑链完整”的论调,却被比亚迪最新公布的一项数据狠狠打了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亚迪,遥遥领先

9月13日,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在微博上表示,“今天,比亚迪员工总数突破90万,是5300多家A股上市公司里员工人数最多的,比第二名还要多40多万人。”

作为对比,华为2023年全球员工数量是20.7万,腾讯二季度末统计是10.5万人。中国最大汽车集团上汽2023年员工数量是20.7万人,广汽2023年的员工数量则是9.6万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微博@不会武功的李云飞

而比亚迪,在2021年这个数字只有28.8万人,今年年初前这个数字来到了70万,而仅用了9个月的时间 (这正和比亚迪开启价格战的时间同步) ,比亚迪就增长了比两个广汽员工数量还多的员工数。

90万员工,证明了比亚迪的产能、规模、盈利能力达到了一个恐怖的量级。早在四个月前,比亚迪汽车的月销量就超越上汽集团,正式将中国第一车企的称号收入囊中,而且双方销量仍维持着此消彼长的趋势。

在逆周期调节下,绝大部分企业都在裁员,比亚迪却逆势杀向全球,为社会提供90万的就业岗位,除了伟大和良心,我想不到其它的词汇来形容比亚迪的社会责任感。

这一鲜活的数据也很好地解释了国家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这一问题——汽车行业在整个制造业中有着重要地位,我们想要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就必须在汽车行业进行弯道超车。

2022年的数据显示,制造业占德国GDP的比例为22.93%,汽车产业占德国GDP的9.8%,接近制造业的一半。

以日本汽车为首的工业同时也占日本GDP的20%,仅仅是在日本国内与汽车相关的产业就给日本提供了530万个就业岗位,占日本劳动人口的10%。

法国目前是欧洲第二大汽车生产国,13家车企直接吸收就业15万人,创造产值920亿欧元,约占GDP的15%。

由此可以看出,强大的汽车制造不仅能造就巨额的GDP,还能够为社会提供海量的就业岗位。从竞争的角度来说,比亚迪抢夺的可不仅仅是合资车、进口车们的市场,更是在从德国、日本这种传统汽车制造业大国手上抢夺就业岗位。

2023年,丰田在中国卖了170万辆车,但丰田中国员工只有3.1万人,本田在中国卖了130万辆车,员工只有2万人。而且,丰田、本田真正的高收入、核心研发岗位,都在日本,这是汽车产业附加值最高的部分,不可能放到中国来。

而比亚迪90万员工中,技术研发人员近11万人,是全球研发人员最多的车企。过去两年还招聘了近5万名优秀应届大学生,2023年校招总人数达到3.18万人次,其中硕士和博士整体占比达61.3%,研发人员占比高达80.8%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亚迪深圳总部(渲染图)

这11 万研发人员,背后就是 11 万个中高收入家庭。依靠新能源产业的崛起,他们都能过上体面的生活,而这种能大批量制造中产的岗位,外国车企们又怎么会舍得留给他们眼中的“组装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在县城造汽车

比亚迪的伟大,不止是反哺了11 万个中高收入家庭——这样的成就,腾讯、阿里、字节等头部互联网企业也能达成个七七八八——更是能够在三四线城市和小镇上开厂,有着接近八十万的普工数量。

而比亚迪员工人数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比亚迪在各地的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要求比亚迪接盘当地已经破产或者即将破产的汽车工厂,托底当地汽车产业,并要求完成一定的就业指标。相对应的,当地政府会给予比亚迪巨额的补贴和政策优惠作为补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小红书

比如比亚迪西安一厂,是比亚迪收购了西安秦川汽车,全盘接收了它的工厂和员工。秦川汽车生产过奥拓,但是因为跟长安打官司输掉了奥拓品牌,只能自创福莱尔品牌,结果市场不买账,在当地政府的搭桥下,比亚迪入主秦川,获得了生产资质。

再比如比亚迪抚州基地,前身是抚州的大乘汽车生产基地,大乘汽车因经营不善就曝出资金困难,并从2019年10月开始,关于大乘汽车员工被拖欠工资的消息不断出现,后在政府牵头下,比亚迪入主大乘,建设其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配套项目。

还有比亚迪长沙工厂,前身是湖南美的汽车有限公司,这个工厂原来是生产大巴和客车的,后来经营不下去了,比亚迪接盘了工厂设施和工人,并把各种车型的产线都搬了过来。2019年,比亚迪又接盘了 伟创力 在长沙的“超级工厂”和工厂一众工人,所以长沙政府在政策、手续、税收、购车补贴等方面也是不遗余力。

有人说,比亚迪在襄阳抚州这种三四线城市甚至是扶风县这种县城创造出的1万个岗位含金量可比特斯拉在上海创造出的1万个岗位高的多。

从数字上三四线城市的6000月薪不如特斯拉超级工厂的8000月薪,但就购买力而言前者远超后者,并且这个薪水在小地方足够养活一家老小,这改变了能过去只有外出打工才能找到高薪工作的情况,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人为本,技术为王

马克思曾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毛主席对此表示赞同,但同时他也强调劳动的人是讲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前提要素, 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第一位的要素。

而在比亚迪的成功,就是对这两句话最好的例证。

日本早年有人提出过雁行理论,对亚太经济产业分工进行过定格:产业会不断从最先创造出最新产品的国家,慢慢转移到下一层级如:从日本、美国->NIE (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 ->东盟四国 (如泰国等) ->后来国家 (中国、印度) ->最后发国家 (老挝等) 。

事实也确实如此,过去几十年中国高速发展,本质就是承接了发达国家的制造业。

想要弯道超车,就必须最先创造出最新产品,即必须进行技术创新,而比亚迪就是通过这种方式逐渐成为“中国汽车之王”的:

2015年,比亚迪研发投入37亿,相当于特斯拉的82%;

2018年,比亚迪研发投入85亿,约为特斯拉的88%;

2021年,比亚迪研发投入达到106亿;

2022年,比亚迪研发投入突破200亿,达到特斯拉的97%;

2023年,比亚迪研发费用达到400亿,比特斯拉高4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结果上看,2024年上半年,比亚迪总销量为161万辆,同比增速28.46%,总收入3011亿元,同比增速15.76%,股东净利润136.3亿元,同比增速24.44%。

当然,还有20万名的新增员工。从个体的维度上讲,比亚迪为90万员工提供了一份稳定的工作,而从集体的维度上讲,是90万员工的共同努力才铸就了中国第一车企的神话。

*编排 | Sunnyue 审核 | Sunnyue

红包、福利、干货,精彩不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0万品牌经理人内参!

聚焦头部与标杆,助力品牌高端化。

品牌专访微信:qidu286(备注:专访)

百万品牌经理人都在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