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江水悠悠,晴空朗朗。秋风越过茂密的竹林和翠绿的山峦,再轻拂绿意笼罩的步道,草坪上搭建着五颜六色的露营帐篷,竹筏上坐着正惬意赏秋景的游客……眼前这一切,让游客们赞叹,亦让潜经村的村民们充满欣喜。

雁山区草坪回族乡潜经村位于漓江东岸,枕山伴水,地势低平宽阔,漓江蜿蜒流经村前,两岸景色宜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庆长假期间,位于潜经村的碧岩阁客运码头,游人如织,游船如织。每天早晨,村民在江边整理竹筏,按照统一调度,有序地迎接八方来客。

“国庆期间客流量大,每天得开竹筏五六趟,工作量是平时的两三倍。”10月7日,“70后”筏工白志斌谈起国庆假期的忙碌,语气中藏着欢喜。

“别小看这小小竹筏,它‘筏’出了我们潜经村的发展新前景。”潜经村支书郑道娟告诉记者,曾经,小小竹筏只是村民进出村子的交通工具。那时,坐拥漓江畔山清水秀的旅游资源,村民却全然不懂开发、利用。2014年左右,随着零星游客的到来,一些村民尝试开竹筏带领游客游览漓江风景。小小竹筏由朴素的交通工具变为村民拓展增收途径的“先锋”,更成为小村与世界通联的纽带。

2015年,桂林草坪东岸漓江小镇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入驻潜经村,统一竹筏样式,统一筏工着装,并要求筏工持证上岗。经过数年发展,竹筏游逐渐成为潜经村的一张旅游名片。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村民的收入也日益丰富多元。

“‘山多田少水深’的潜经村曾是‘十三五’贫困村。20年前,乡亲们大多还是按照祖辈传统的方式通过种稻谋生,收入结构单一。那时,外出谋生成了大多数青壮年的选择。”郑道娟说,2015年以来,随着漓东百里生态长廊建设项目的大力推进,草坪回族乡针对潜经村交通不便这一薄弱环节,投入5000余万元,对潜经村委碧岩阁村至草坪镇区公路进行扩建,从原有的5米宽扩宽到10米,两侧修建了2.25米宽的骑行慢道,成为桂林第一条骑行景观公路。与此同时,潜经村抓住机遇,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旅游驿站、古村寨修复等一系列工程先后完工。接着,改厨改厕、风貌改造、污水处理、村道硬化等一系列民生工程随后展开,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2019年,敢闯敢干的郑道娟在碧岩阁客运码头开了一间木屋小店,每天纯收入近400元,拉开了全村更多人吃旅游饭的序幕。而今,两长排的木屋小店,早已成了乡亲们展示、销售当地特产的窗口,也成了增收的小“金屋”。

“我们筏工平时在家里务农,到了时间就来这里开竹筏。”作为一个有着将近10年工作经验的竹筏工,白志斌每月收入至少2000元。业余时间,他和其他乡亲一样,种稻、种果蔬等,每年收入三四万元。

据桂林草坪东岸漓江小镇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罗雪介绍,目前,潜经村村民共有100多人在该公司就业,仅竹筏工就有90多人,年收入在2.5万—4万元之间。

郑道娟还告诉记者,为了满足游客们的更多需求,一些外地客商来村经营独具特色的民宿,并带动村民开餐馆,售卖本地特产。村民收入增加,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漫步潜经村,白墙灰瓦的房屋错落有致,木质台阶直通漓江,蜿蜒的沿江步道从竹林间穿过……村外的田野,水稻飘香,果园茂盛,蔬菜成片。郑道娟说,近年来,在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村民持续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之前村民主要种植的玉米、花生等农作物,被无核黄皮果、时令蔬菜等取代。今年,全村种植无核黄皮果500多亩,批发价最高达12元/斤;全村种植蔬菜700多亩,一年四季品种不断,收入不断。

在潜经村委办公楼一楼,众多荣誉牌匾挂满了白墙,包括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国家森林乡村、自治区“美丽广西”乡村建设示范村、桂林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等。每一份荣誉,都见证着昔日漓江畔的这个无名小村蝶变成“明星村”的历程。世界喀斯特地貌保护区、漓江5A级景区核心区,更是让潜经村名扬四海。

结束采访即将离开时,几位筏工自豪地告诉记者,江上往来的150只竹筏均在今年国庆节前完成了“油改电”升级改造。如今,绿色电动竹筏每天载着游客往返于美丽山水间,将为潜经村乃至漓江两岸众多的乡村“筏”出更美未来。

来源 | 桂林日报(记者秦丽云 刘菁 唐迅 实习生罗彩福 通讯员诸葛诚浩 王妥 文/摄)

桂林日报社新媒体运营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