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仙洲

在我国机械工程界和工程教育界,一个名字将会被历史铭记,那就是刘仙洲。刘仙洲原名鹤,又名振华,字仙舟,1890年1月27日出生于河北省完县(今保定顺平县)唐兴店村。

香港大学工学院毕业后,他先后在北洋大学、东北大学、唐山工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工作任教,为我国的工科教育和机械工程研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上世纪初,我国的工科高等教育都采用外国教材,浓厚的半殖民地色彩让刘仙洲意识到:若长此下去,我国学术永无独立之日。于是,他开始发奋编写中文教材,教一门课,便写成一本教材,由普通物理、画法几何、经验计划到机械学、机械原理、热机学、热工学等,先后编写了15本中文教材,成为中国自编工科大学教科书的创始人。

他编写的《机械原理》长期使用于各大学工科院校,培养了我国几代工程人才。刘仙洲还以其编订的《英汉对照机械工程名词》一书,成为中国机械工程名词的统一者。

而在此之前,我国机械名词的使用相当混乱。许多机件只有外国名称,而中国名称往往是工厂里一个叫法、科教界一个叫法、书本上又是一种写法。例如,工厂把弹簧(spring)音译为“司不令”,联轴器(coupling)为“靠背轮”,机车前的排障器(scraper)为“猪拱嘴”,机车进退转向器月牙板(reverser)为“吊死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仙洲(左)、蒋南翔(右)与苏联专家组组长萨多维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仙洲考证“木牛流马”就是独轮车

1932年,刘仙洲接受中国机械工程师学会的委托,按照“从宜”、“从俗”、“从简”、“从熟”四大原则,为机件选取恰当名称。这里有几例:pump一词有“恒升车”、“抽水筒”、“运水器”、“哪筒”、“邦浦”、“泵”等14种叫法,刘仙洲最后选定了“泵”;carburator叫“油壶子”,含义不清,他按“从宜”原则,改为“化油器”;cam叫“偏凸轮”,他“从简”称为“凸轮”;Ball bearing直译为“球轴承”,他“从俗”,遵照当时多数人的习惯叫法、定为“滚珠轴承”……

有些外文名词的概念很难翻译的,他就创造出新字,如《热工学》中重要概念熵(entropy),焓(enthalpy)等。

刘仙洲的《英汉对照机械工程名词》出版后,受到工程界的热烈欢迎,我国机械工程名词由此逐步统一了起来,后经过多次修订,收录了两万多个名词。

新中国成立后,中科院在编定《英汉机械工程词汇》的前言中也有专门指出:“本编是在刘仙洲同志的《英汉对照机械工程名词》基础上进行编订的”。

刘仙洲不只是一个学问家,还是一个发明家。1920年,华北五省大旱,他自行设计并试制出了两种提井水的新式水车,一种用人力,一种用畜力,受到农民好评,当时的农商部为此给他颁发了奖状。

新中国成立以后,作为华北农业建设委员会委员和华北农业机械总厂顾问,他参与了在华北推广10万台水车,并在每周六到厂研究农业机械改进问题。另外,刘仙洲还对中国古代的机械进行过深入研究。比如,他经过考证、认为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就是后来的独轮小车。

1961年,他向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成立十周年年会提交专著《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第一编。国外撰写科学技术史的人,除了提到中国四大发明外,似乎中国就没其他重要发明了。而在刘仙洲的这部专著中,系统总结了我国古代的机械发明,不少项目早于其他国家几百年,甚至一两千年。其中,东汉张衡、唐代一行与梁令瓒的水力天文仪,北宋吴德仁的指南车和卢道隆的记里鼓车,元末明初詹希元的五轮沙漏等,他都复制成实物,陈列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

西方一般认为,机械传动的天文钟是欧洲人在14世纪初创始的。刘仙洲经过研究认定:早在公元130年,东汉张衡的水力天文仪就已附有机械性计时器,也就是说,中国创造机械计时器比西方约早1000年。

鉴于他取得的卓越成就,毛主席曾特邀他参加最高国务会议。1970年,刘仙洲80岁生日时,拟出了《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第二编、共10章的写作提纲,文献资料也基本齐备,但癌症使他未能最终完成这一宿愿。

1975年10月,他被胰腺癌折磨得一连数日不吃东西、仅靠输液维持生命,但他仍用放大镜一字字地阅读文献,用颤抖的手一字一字地修改文章。在他很吃力地写完一个“燕”字后,就再也提不动笔了。这是他为后人留下的最后一个字。

1975年10月16日,刘仙洲因患胰腺癌医治无效逝世于北京。此去近半个世纪,如去向先生叩安、愿先生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