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人重食器

◎崔斌

前几天,在临朐县博物馆展厅偶遇一个小朋友,他指着一件铜簠说:“爸爸快来看,这里有个吃烤鱼的!”他爸瞅了瞅,一本正经地回答:“不,我觉得这是古代用来烤肉的。”在参观者看来,铜簠确实很像烧烤的器具,但簠真不是烧烤用的,它是盛放粮食、饭食的器具。它大约产生于西周,一度与鼎、豆等重要礼器相组合。其特点是上下两部分完全一致,既能作器盖,又能作器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临朐县博物馆的西周晚期窃曲纹铜簠。(资料图)

簠,作为盛食物的方形器具,相当于后世的方形大盘子。以宿迁市博物馆馆藏的一件东周青铜簠为例,口长28.5厘米,宽23厘米,高10厘米,这还只是中号的。安徽利辛县张村镇出土的夔龙纹铜簠,就重4.6千克。因此,簠这个盘子够大也够重。

临朐县博物馆的西周晚期窃曲纹铜簠,口呈长方形,腹向下斜收,平底,四角有外侈的矩形圈足,足四边中间各有一缺口,腹部侧面各饰一兽形环耳,器口沿中部有突出兽纽,器盖平口对合。簠身、盖饰窃曲纹,器底素面。该器多处裂损。窃曲纹由鸟纹、龙纹衍化而来,主要是卷曲的细长条纹,像是一个横置的S形,上下皆曲。兽形纹饰也好,窃曲纹也好,都是为了体现神秘和力量,令人有敬畏。

铜簠的作用,只说盛放粮食太过粗略了。

首先,铜簠是祭祀用的。

河南博物院馆藏文物蟠虺纹铜簠,盖和器底均铸有铭文,内容相同,共三行十六字,铭文为“……自作飤簠,子子孙孙永保用之”,铭文中的人名部分不知被谁铲去了。这应当是用于供奉场合,家传世世代代,起用小心翼翼。河南博物院的蔡公子铜簠,有兽首形的扳耳,平底上带有矩尺形四足。铜簠的底部还有铭文两行八字:“蔡公子义工之飤簠”,意思是蔡国的公子义工命令或指导工匠制作了这个用于某种特定场合的铜簠。这件应当是祭祀所用。春秋楚子弃疾铜簠,盖和身均有一对兽首形耳,盖沿设有六个兽面形卡扣,用于密合盖和身,通体饰蟠虺纹。盖和器身内均铸有铭文,内容相同,为“楚子弃疾,择其吉金,自乍飤簠”。弃疾,是楚平王的名字,他是楚国第30任国君。

其次,铜簠是用于宴飨的。

1977年,陕西省扶风县黄堆公社社员在村南崖边铲土时发现一个青铜器窖藏。其中出土西周晚期伯公父簠一件,簠的器底与盖内各有铭文61字,内容相同。大意为:伯太师的儿子伯公父制作礼器簠,选择用铜,还有锡等;这种铜的材质非常好,颜色又玄又黄;此簠是盛装新麦、粳稻、糯稻和高粱的;“我”用以宴请君王、诸侯、卿大夫和同僚,用以宴请家族中的父辈和各位兄长,用以祈求长寿多福永无止境;希望“我”的子子孙孙永远宝爱之,并用它祭享。这是迄今发现的铭文最长的一件青铜簠,也佐证了专家对“簋盛放黍稷、簠盛放稻粱”的认知。

第三,铜簠是用于煮饭的。

1984年11月,安徽利辛县正在对西淝河进行修复。工人们在西淝河周围挖土填补,挖到地下一米左右的时候,发现了青铜器物,疑似古代文物。文物专家赶到现场,发现一鼎两簠。因发掘地周围没有发现其他文物,且只有当时的皇族诸侯才能使用青铜器,由此可以猜测,铜鼎和铜簠是贵族逃跑时在路上煮饭和盛饭的工具。可能在随后的逃离中来不及带走,就临时埋藏起来,留在了这里。

在山东长清仙人台出土的铜簠,器内发现有黄色食物,经化验为粟类黏糕性物质。山东薛国故城的铜簠出土时其内盛炭化的粟米类食物。

青铜簠里面还有2700年前的饺子。收藏于济宁市博物馆的春秋蟠螭纹兽首柄青铜簠,一共两件。这两件铜簠四周纹饰一致,为两只回首四足龙,两侧各有一只双身共首吐舌龙。其中一件铜簠内排满三角形状似水饺的食物。食物已炭化,表面有白色粉状物,用竹签拨动,食物内包有屑状馅。经专家分析,认为三角形食物是中国传统美食水饺或早期的馄饨。

铜簠,一件和“吃”相关的器物,却没有只停留在“吃”的层面。在泱泱华夏,民以食为天,“吃”早就上升到了文化的高度,纷繁而多义,丰盛而绵密。铜簠之上,器身内外,器盖之上,器身的边沿,耳之畔,足之面,那精细繁复的纹饰,在传达着庄严和祥瑞的信息,也在诉说着荣耀的往事,寄托着百般美好的祈求。在有些器物上可以说是堆满了祝福。

蔡公子铜簠的壁上装饰有蟠虺纹,其状如蛇,寓意着神秘和威严。安徽利辛县张村镇出土的夔龙纹铜簠,器身四周饰有28个夔龙纹和24个乳钉纹。夔龙纹,是一只足的类似龙的形象,代表神秘的力量。东周时期的一件青铜簠,口沿和腹下部各饰一圈三角蝉纹,金蝉代表生生不息,斜腹饰一圈蟠虺纹,蟠虺为小龙,潜于深渊,能致云雨。足饰龙凤纹,龙为鳞虫之长,凤为百鸟之王,都主祥瑞。陕西韩城市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的铜簠,沿下饰一周无目窃曲纹,腹壁一周饰长鼻曲体龙纹,圈足饰简易勾连云纹。元代忽必烈的曾孙女祥哥剌吉,曾出资铸造了一件铜簠,长有“精灵耳”,仿若来自魔幻的世界。似乎只有纹饰还不够张扬,古人还要赋予铜簠以声音的震撼。宝鸡龙纹簠器腹上有悬铃,在搬动铜簠时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余音绕梁,在祭祀宴飨的场合令人侧目。

铜簠来自哪里?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它可能来自一座古墓,也可能是社员盖房时挖出的。1981年,湖南省常德地区文物工作队在慈利县收集到一件铜簠,就是社员盖房取土时挖出的。它可能是喂鸡的盆子。1979年,河南省南阳市汽车发动机厂在开挖防空地道时,挖出一座春秋时期的古墓,出土了一件青铜簠的簠身。随后不久,南阳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一家属院发现了一件铜簠盖,当时户主把它放在家门前当喂鸡盆用。这就是后来名动天下的“楚子弃疾铜簠盖”。直到1989年,南阳市博物馆在整理文物时发现:先后征集回馆的两件铜簠,为一身、一盖,二者组合起来就是一件完整的器物。

一件件铜簠穿越到这个时代,如同穿越小说一般,总有着出人意料的时间和地点,不论它们出现时多么卑微无名,却最终一鸣惊人,令世人赞叹。

西周贵族“重食器、轻酒器”,青铜簠的使用基本贯穿两周时期。这一时期,始于商代的传统酒器大为减少,与此相对的,诸多食器如鼎、簋、豆、鬲等,不论从数量上还是形制上都空前发展,尤其是考古发现的大量长方形斗状簠,进一步印证了周人重食的风气。重视粮食、关心饭碗从来就是国家大事、民生大计。周人在三千年前已经意识到了。

来源:潍坊日报

责任编辑:瓶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