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平顺县西沟乡石匣村采访,刚从车里钻出来,就听见一个女声叫出了我的名字!

“马红星!”

我都有这么出名了吗,在哪里也能遇到狂热的粉丝接机?

想多了。是遇到了一位老同学,足足有三十四年未曾谋面的老同学王建枝。其实,当听到她叫出“马红星”三个字时,我一下子就愣住了,真的没有一点思想准备和见面时很熟悉的印象。

王建枝现在是石匣村的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也就是石匣村的里里外外一把手,当家人、话事人。自1990年7月份高中毕业以后,这是第一次见面,中学生活记忆已经完全放在脑海的最深处,一时间没有翻找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她说出自己的名字“王建枝”时,高中时那个圆圆脸毛毛眼不爱多说话的可爱女生形象就逐渐清晰了起来。只是一时还不能把当初多以文静少言出现的小女生和现在泼辣能干的农村女支书结合起来。

在基层农村当支书,印象中那都是百分百的能人,管理的对象是上到“九十九,下到不会走”的全体村民。甚至有人开玩笑说管理对象更可以宽泛至“上到坟里头,下到肚里头”,想想也不是没有道理。

上面千根线,村里就是这一根针,反正什么活儿也得接,什么事儿也得干。百人百姓百性,和哪个人也少不了打交道,既要哄得住老实人,还能降得住泼皮无赖。由此才能团结一致,带领村民奔向乡村振兴新征程。

王建枝是怎样做到的?确实不太知道,多年未见,中间是大片的空白。事实是,三十多年时间里,她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做到了。下乡采访,还能偶遇到多年不见的老同学,并且是很有一番成就的同学,也算一段奇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突发奇思妙想,假如我能穿越历史,不受时空限制,那就可以随时随地出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石匣村,可以遇到和石匣村历史有关的任何一个人物,可以知晓甚至见证和石匣村历史发展中的每一件重大事情。

明嘉靖年间以前,石匣村所处的这条沟孤独却并不太寂寞。尽管没有村庄和人类居住,但是一条山路从佛堂岭下来,绵延十余里,连接到了沟口的大路上。山路弯弯曲曲,胜在距离近,风景好。

从三岔口到青羊里,如果走杨威、寺岭、龙镇、百里滩,足有七八十里,而走淙上沟、佛堂岭、石匣沟,路程差不多能缩短近半,常有聪明的人这样走,石匣沟也就成了一条人来人往的路,商旅行脚,甚至行军。

四十多年前,我也迈着小碎的脚步几次从石匣沟走过,那是一条求学之路。从老家淙上到平顺县城,冬天里大雪封山,没有班车,几个小伙伴背上干粮一起步行上学,翻过佛堂岭,蜿蜒下到石匣沟,出去就是西沟,离县城很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石匣沟弯弯曲曲,两岸植被丰富,山涧泉水急瀑。山绿水白,行人每至此常会驻足,不经意间吸引了一个人的目光长时间在这里逗留。他是谁?他是壶关县名人张铎。

张铎是壶关县西柏林村人,少小好学,明嘉靖初年间中举,曾授陕西三原知县、浙江湖州太守。后因严嵩把持朝政,道不同,致仕归家。时大明内忧外患,人心惶惶,民不聊生。张铎便嘱咐两个儿子举家迁来有山有水的石匣沟躲避。

我在史海里穿越多次,没有发现他选中石匣沟定居的具体时间,只是恍惚看到他的两个儿子拖家带口来到石匣沟,开山劈田造屋,从此安家落户。看到张铎在石匣沟隐逸安居,尽享天伦之乐。而这个时候确定应是平顺已经建县,但时间不长。

他根据村庄所处,沟长、石多,口小、内大,类似匣子形状,“匣”字又暗合登科“三甲”,且姓氏“张”谐音“章”放在匣子里更安全,把村名定为“石匣”,一传便是近五百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远在山野,却高朋不断,此间依稀看到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征明和医药大家李时珍的身影。李时珍在石匣村识药治病,人们非常感激,建成了药王庙(湖仙庙)纪念他,至今仍香火不断。

张氏后人在石匣村繁衍生息,开花结果,人口渐渐庞大,从最初来到时占用石匣沟中段的一小块地方居住,慢慢分布到了整条沟里的支支叉叉。后来又有王姓、杨姓等村民陆续迁来,在清朝时,形成了石匣、前窑、后石匣、石窑背、向阳道、老庄沟、长条、小口凹等若干个自然村庄组成的大石匣。

晚清的时候,贡生张吉临和他的儿子张玉龙先生开办了私塾“三元斋”,只要来的小孩子爱读书学习,学费多少或学费不学费倒是其次,因此吸引十里八乡的孩子闻讯而来。

张先生父子俩尽心竭力办学,为平顺培养出了一大批文化和政治人才,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和政治小气候。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政治小气候还真正地影响和改变了平顺的发展走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平顺建县不久,张铎的儿子从壶关县搬迁到了石匣村。到了清乾隆二十九年的时候,平顺县被裁。1912年,清王朝被推翻,建立了中华民国。张玉龙和他的弟子们看到了恢复平顺县治的希望,联合乡绅多次在石匣村开会商讨,议定行动计划,并付诸实施。

经过多位乡绅勇敢地行动,奔走呼号,平顺复县竟然成功了。22位复县功臣中领头的石璜和张玉龙二人,恰是石匣村“三元斋”里的学生和老师。石璜之外,功臣中的师孔仁、申道彰、徐廷弼等人也皆是张先生的门下,而张云昭其人更是他的亲儿子。

1936年,日军进入山西前夕,石匣村举办了一场盛大空前的葬礼,是张玉龙先生九十高寿仙逝。学生石璜在葬礼上披麻戴孝,整个“府八县”的领导来给张先生送行。

张先生没有赶上抗日,根据他八十高龄时对待天门会动乱的临危不惧,如果遇上日寇,一定也是个铁骨铮铮的英雄好汉。家风正,村风好。激励着石匣村的后辈们前赴后继,无数人奔向了抗日、解放、援朝的前线。眼睁睁看见,一些石匣好儿郎急急匆匆走出去,再也没有回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1940年到1952年,在不同时间、不同战场上,石匣村贡献出10位英勇烈士,载入了史册:张廷谋,1940年;张廷需,1940年;张三则,1942年;奚起红,1945年;张黑则,1948年;张官则,1948年;张科则,1948年;张昌顺,1948年;张国恩,1949年;张聚有,1952年。

石匣村的村风好,也许因为山好水好养育的人好。沟里不缺水,南井凹、大南沟、禁坡沟、后庄上、向阳道等处都有清泉涌出,沟底潺潺水流,带给了村庄更多的灵动。遥想当年张铎让儿子们迁到石匣沟,估计除交通便利、藏风聚气的宝地风水外,吃水方便也应该是一个主要原因。

1968年,石匣沟的西段人欢马叫,热闹非凡,原来是石匣水库工程战正酣。筑坝截流蓄水,清凌凌的水流向西沟,流向城关,西沟乃至平顺县城的吃水问题迎刃而解。

时代在发展,一晃又几十年过去了,交通工具由脚步、驴马变成了大小汽车。历史上石匣沟曾是一条商旅古道,但是到了现代社会却是因为道路不便严重影响了村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石匣是平顺县规划乡道“南(赛)三(岔口)线”的必经之地,但因沟长、弯急、坡陡,特别是口窄,从南赛村进入时,路口非常狭窄,严重阻碍车辆通行。因此,石匣村的道路交通状况一直不是太好。

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交通不便的劣势日益显现,生产生活物资和农副产品进出极为不便。或是自然或是人为的原因,天然的泉水也逐渐减少,乃至枯竭,石匣由富水村,也演变为了吃水困难村。

种种原因的叠加,致使村庄人口外迁增多。原来曾经有人居住的七八个自然村庄到上世纪末就只剩下较大些的四个了。石匣也曾一度成为了深度贫困村。

脱贫,让老百姓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富裕道路,我们一直在行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政府委派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进驻石匣,改善村容村貌,完善基础设施,调整产业结构。强堡垒、顺民心、走富路,建光伏、种党参、栽连翘。石匣村一步步迈向富裕新征程。

2019年4月,受申纪兰老人的邀请,东方卫视派刘涛、王凯、陈蓉、曹可凡、沈丹萍一行来到石匣村,开展公益节目录制。五人不是当红明星就是著名主持人,现场推广地地道道的特产潞党参,还真在一定范围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石匣村也算扬名一回。

同年12月,全国政协副主席沈跃跃(时任全国妇联主席)到石匣村送温暖,给妇女儿童送来巾帼脱贫项目、“母亲健康快车”“儿童快乐家园”等项目物资,把党的关怀和社会各界的温暖送到石匣村。这也是石匣村有史以来,接待过的最大领导干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石匣全村四个庄的老百姓在家里扭开水龙头,就流出了甘甜的“八道水”,吃水问题已经不是问题;国道341线宽敞平整贯穿石匣村东西,改变了出口狭窄的困境。石匣村路通了,水有了,藏风聚气的格局仍在,未来一定很美好。

如果可以穿越历史,我一定要去拜访张铎先贤,探访他迁来石匣隐居的初心;一定得坐在“三元斋”的课堂里,亲耳聆听一番张玉龙先生“复县”的拳拳之心;一定要为抵抗侵略出征的将士们送上一碗醇美的酒壮行;一定要给为石匣村发展尽心尽力的基层工作者们端上一杯胜利的酒庆贺。

当然,大明星和大领导来了,我或者就不用在,或者就悄悄地躲在人群最后面,默默地为石匣村祝福就行了。但有两个人,一定得想尽办法遇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是王建枝书记,石匣村的女当家人,我的老同学。她比较好见,她一直在石匣村坚守阵地,一心扑在石匣村,为村里的发展尽心竭力。

一个是张松发老人,他为国家工作,远在南京。

我就化作一棵长青的树,混进石匣村的古松群里,静静地站在进村的路口,等待他从遥远的南京回家。我相信他一定会回来,因为他牵挂着石匣的历史,牵挂着石匣的现在,也牵挂着石匣的未来。

从“湖仙庙”到“双兰堂”,读着他饱含深情的《张松发诗词集》,再拿起倾满心血的《石匣村张姓家谱》和《石匣村部分史料》,无不感受到一个游子的牵挂。

张松发老人,他从石匣走出,走出了八百公里远的云和月,去时青春年少,归家已是耄耋之年。岁月一甲子,但他心的一部分始终留在了石匣。

我在村口等他,其实他从未离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编微信:jdn0355,欢迎添加,探讨晋东南地区有关问题,或添加关注本公众号投稿邮箱:jdn0355@126.com

附:1947年3月8日、8月21日《人民日报》,关于“石匣村”报道

19470308 第2版 专栏:太行三专区推进百日纺织 各县妇女竞赛立功 黎城平顺掀起个人与个人、组与组、村与村相互挑战

【本报讯】太行三专区自提出百日纺织号召后,各县已由动员、订计划,逐渐走向行动……如黎城秋树垣,平顺石匣等村,个人与个人、组与组、村与村、合作社与合作社、互相挑战竞赛,平顺县府并决定三八节举行小区纺展,二十四日举行全县大展览。(太行三专办公室)

19470308 第2版 短论:把立功运动推广到乡村中去

今日报载太行三专区各县妇女,在春季百日纺织中开展了立功运动。黎城秋树垣及平顺石匣等村,掀起个人与个人,组与组,村与村的相互挑战。这是我区立功运动的新发展,是今年纪念“三八”节很好的方法……

19470821 第2版: 平顺二区说到做到消灭荒地一分不留

【本报平顺讯】二区为了坚决消灭荒地做到一分不留,八月一日从各村调来生产中积极分子配合区干普遍检查……如如石匣村在前晌检查出一山庄有荒地,到吃午饭时,发动群众,当天下午全山庄出动,半天都把荒地消灭光,并且做到随检查随发动。(双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