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名为名的地方,就说县级,市级这一层,现在一数还是有好几个,如志丹县,左权县,靖宇县,黄骅市,中山市。。。。等等。这些地名背后的故事,一个个都是近代很让人敬仰的革命先烈,仁人志士,所以他们的出生地在后来才会以他们的名字作为家乡的地名,流传下来,有很好的教育,传承,纪念意义。
除此之外,还有几个以历史人物的名字为地名的县市,如介休市,吴忠市,等等,每个这样的地名,都有一个地方人物故事,一段人文故事,真要扯起来,那各地的故事就可长可短了。
不过,总的来说,这种以人名为地名的,县市一级还是不多的,也并不是每个省都有这样的地方。
就说广西现行制度中,好像没有哪个县是属于“人名为地名”的情况,但翻翻地方志,广西的县级地名中,还是有和“人名”有关系的,比如百色的德保县。
1952年前后,广西进行了新的一次行政区域大改革,把原来民国时期大大小小的100个行政区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撤撤并并,这其实也是本系列文章的内容了。
其中,在1951年8月,当时的敬德县与天保县进行了合并,成立了一个新的县,新县名取敬德的“德”,天保的“保”,这就是今天的德保县,县治设在原天保县城的
城关镇
,即今德保县城关镇。
说到敬德,学过一点历史,看过一些旧书,留意过生活中的风俗的话,应该都知道“敬德”也是一个人名,唐朝开国大将之一,尉迟敬德。
什么历史故事之类不说,就说按过年传统风俗,在春节贴春联时,一般很多人家都会顺便的在两扇大门上贴上一对门神的年画,其中一位大概率就是这个尉迟敬德。
当然了,这只是巧合而已,事实上,民国时期的广西敬德县和尉迟敬德没一毛钱关系,前面本系列文章《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三十——千篇一律外的敬德县故事·百色德保》中也介绍过,敬德县之名,也是当时成立新县时,取自于当地“多敬”,“赖德”这两个地方名。
那天保县的名字呢?这“天保”二字,还真是个人名,讲起来就是一段广西的历史人文故事了。
清乾隆四年(1739年),时任广西巡抚杨超曾上疏奏请,在镇安府府治所在地,增设一个县,作为附郭县,名为天保县,他的奏请得到了朝廷的批复,于是,天保县这个地名的历史正式开始了。
那么问题来了,杨超曾为什么要在镇安府增设一个附郭县,又为什么用“天保”为名呢?“天保”又是谁的名字呢
这就要搞清楚所谓“附郭县”的意思了,实际上“附郭”,指的就是一个地方的行政中心,用古代的行政名词来说,就是行政治所所在地,即郡治,府治,州治,县治,等等。
如清代到乾隆期的时候,广西有十一府二州的设置,
十一府,就是桂林,柳州,庆远,平乐,梧州,浔州,南宁,太平,泗城,思恩,镇安
。每个府的府一级的行政机构,办事人员都一个地方办公,如桂林府的附郭县是临桂县,南宁府的附郭县是宣化县,浔州府的附郭县是桂平县,等等,也就是府城,府城里一般有两级行政机构,一是府一级,二是县一级。
类比现在,即是广西的首府是南宁,南宁就是附郭,省一级机构,市一级机构都在市里办公;贵港市的行政中心在港北区,港北区就是附郭,贵港市一级的机构,港北区一级的机构都在这里办公;桂平市的行政中心在西山镇,西山镇就是附郭,有市政府和西山镇镇府在城里办公。
要按这个说法,清代乾隆四年之前,镇安府府一级行政机构办公地,府治所在地应该就是附郭,怎么到杨超曾做广西巡抚的时候还要“增设”一个附郭县呢?这就得往前扯了。
在乾隆四年以前,镇安府府治所在地,只有府一级行政机构的功能,那就是府治,不存在什么附郭县的设置,他不像其他府一样,府治所在地还设有一个县级行政。
他为什么这么例外呢?这就涉及到土司制度,土属行政的话题了。
唐代的时候,这片区域属于大唐王朝的边缘地带,由于种种原因,唐王朝没办法真正的统治到这里,这里还是由一些部族首领所控制,如侬峒,黄峒等等,中央王朝为了管理,拉拢这些地方,推出了“羁縻制度”,也就是这些地方总的来说归隶于大唐,名义上归大唐,但具体到地方的各种行政管理,还是由部族首领自理。
这种制度出现的时候,肯定是好的,方便了唐王朝管理地方,但是,缺点也是有的,因为中央王朝管理不到地方,那地方首领就容易在地方发展壮大,有了一些势力,权力后,就容易膨胀了,总会为了一些利益,和周边地方势力有了各种摩擦,造成了地方的不稳定。
发展到宋代,这种不稳定就放大了,所以就有了狄青南征的历史事件。
宋皇祐五年(1053年),狄青征平侬智高后,为了更好的管理这些地方,宋王朝改变,改革了
“羁縻制度”,大范围的取消了原地方土著首领的权力,重新规划这一带的行政区域,并改由随狄青南征的军队中的有军功的将士担任地方长官。
这就是宋代的土官制度。
狄青向朝廷奏报,军中的岑仲淑随军作战有功,希望朝廷批准留驻永宁(今南宁),统率永宁军,治理广西军政务。由此,广西岑氏始祖的传说开始了。
据说岑仲淑管理的地方,实际上就是今天广西西部,他把一些将领分到各处就任地方长官,其中就包括自己岑氏家族的一些人。
这些行政区域中,有一个地方叫镇安峒的,即今天的那坡城北
感驮岩,
政和元年(1111年)的时候,
宋朝廷在
这里设置了一个
右江军民
宣抚司
也有史籍称之为右江镇安军民宣抚司,
司署就在感驮岩
。这里
最大的行政长官,即是岑仲淑的子孙。
不过由于各位史家的不同解读,是岑仲淑的哪一世子孙,当了首任镇安军民宣抚司的长官,这比较乱,就不细议了,反正随着岑氏家族的经营,这处镇安峒最后也发展升置为镇安
羁縻州,属邕州,行政等级相对提高了。
到公元1275年,元朝大军南下,势头很猛,反抗没有什么意义,所以,各地土官纷纷表示归附,
镇安州岑氏改旗换帜,归附大元。
版图已定,元朝把镇安州改为镇安路,辖镇安州,安德州,归顺州,上映州,下雷州,一百多个溪峒,路治设于感驮岩。区域即今天那坡,德保,靖西,天等,大新等地。
又过了差不多一百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取得了天下,建立大明朝,同样的,大明军队也到边远之地转一下,来到了广西。虽然广西西部一带土官林立,每个地方都有相对的独立的管理体系,但南征军队所到之处,基本没有遇上什么兵事,各地土官都纷纷归附,这样的态度,自然受大明朝廷的礼遇,于是大部分土官家族依然得到朝廷的认可,继续着对地方的家族统治。
明朝又改革了一下,实行“府州县制”,把元朝的“路”改为“府”,所以,镇安路被改为镇安府。这个时候,镇安的最大长官,即是岑仲淑的第十世孙——岑天保(也有记作“天宝”的,记作第九世的),因为主动归附,从而得到了朱家王朝的赏识,册封世袭并送来大明官印,成为了镇安府的第一任知府,府治依然是感驮岩(今那坡县)。
当了新政权的镇安知府的岑天宝,对地方的管理更加上心了,在洪武二年(1369年),他打报告上疏朝廷,说镇安府府治太靠近边境,太偏远了,不适合作为府治中心,请求迁地重建一个镇安府治中心。
他这上疏得到了大明朝廷的同意,于是,镇安府治搬迁到之前被废的冻州州治所在地(今德保县城),把原来府治所在的感驮岩改为小镇安府,于是就有了新,旧镇安府,大,小镇安府的区别了。
关于小镇安府,之前文章《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二八——镇边县,岑氏发迹地(百色那坡)
》介绍过了,就不多说了,就说这个大镇安府。
大镇安府府治迁到旧冻州地后,岑天保并不在旧冻州的遗址上重新建城,而在遗址西边另建新城,这就有了外城之说了,即新城是内城主城,旧冻州的遗址建为外城。
因为岑天保本身是个土官,他管理的镇安府在行政上算是一个土府,直隶于广西布政使司的,而土属行政和朝廷的正规行政府州制又有所区别,自治度很高,用现在的话,就是少数民族地区自己管理,镇安府内沿用的是流传下来的峒溪寨之类的行政区划,朝廷管不到具体的地方事务,也就没有州县这一套东西。
所以就不存在,也不需要什么“附郭县”的说法了,反正在那个时代,说到镇安府治,都知道就是那个地方那个城。
岑氏家族在镇安府传到第二十二世岑吉祥的时候,明天启七年(1627年),因为一些私人恩怨,岑吉祥出兵杀了同为岑氏家族的归顺州的土官岑大伦,但他杀性太重,攻下的归顺州不说血流成河那也是一片尸首,犯下来滔天恶行。
正所谓恶有恶报,最后,顺治初年,他故绝了,没留可以传位的子嗣,由此,成为了镇安府最后一任土官。
他的故绝,使镇安府陷入了无主之地,空出来的镇安府知府的位置就引发争议了,各旁系岑氏宗亲为抢世袭之位,开始了相互攻击,而时任田州土官的女婿沈文崇见状,趁机从富州(云南富宁)出兵,攻下镇安城,夺取官印,自己命名自己为镇安府之主,希望朝廷能承认。
可是,沈文崇也太自以为是了,要知道,无论是明官府,还是清官府,可是一直都想对这种土官统治的地方实行“改土归流”,只是不好意思,找不到借口而已,这岑吉祥的“故绝”,可正是朝廷等了几百年才等来的机会,天赐良机,又怎么会承认沈文崇的地位呢。
所以,清官府没有接受,而直接对镇安府实行改土归流,在康熙二年,委任思恩府通判赵振直接管理镇安府,隶思恩府管治。
镇安府改为流官管理后,就是以“府”直接管理地方,这样府一级的机构,人员工作量就很大了。当中的故事讲起来很复杂,也不太容易明白,那简单的用现的话说,就是一个省长,一个地级市市长,都当作一个村长使用。平时都要直接去处理村里的小事,还不是一件两件,一天两天,那就是事无巨细,很多类似的鸡毛蒜皮的事都得去管,显得大才小用了,拿把关公刀去切小葱了。
于是,在雍正年间,朝廷把镇安府从思恩府重新脱离出来,单独又成为一个府,直隶于广西布政使司,并把“府州县”这种行政制度引入镇安府,把那些什么峒,溪之类改为村乡屯之类,真正的,逐步的实现全府改土归流,如归顺州,向武州,都康州,上映州,奉议州之类慢慢就设立起来了。
到乾隆四年(1739年),广西巡抚杨超曾觉得,镇安府府治所在地也应该像其他各府一起,应该也设一个附郭县,所以他才写了一本奏折给朝廷,要求镇安府府治也添设一个附郭县,以增加职官管理地方,分担一些日常事务。
最后,他的奏请得到了朝廷批示。镇安府的附郭县就叫天保县。
他为什么选“天保”这个名字呢?具体就不太清楚了,清楚的是,镇安府府治所在地的这个城,就是岑天保在洪武年开建的,这个人在当地有着很深的渊源。
并且岑天保的墓还在,当地人很是崇敬,可能他是为了平衡,收买当地各方势力,或是维持地方的稳定,等等,各种因素考量之下,才选用了“天保”这个名作为地方名。
由此,天保县,就成为了广西历史上少有的以人名为地方名的县了。
初置的天保县,主要是按照土属行政划分,全县分外厢五色十一甲四峒瑶庄山子,共领圩二十七个,村庄五百八十七村。这个年代久远,至今变化很大了,细列起来,也看不明白了。
发展到民国以后,天保县就有二十八乡镇,但是由于民国时期的一些社会改革,广西大力发展打造“模范省”,所以后来又进行了很大的一次行政区域重整,天保县划出了三个乡归敬德县,后来还有一系的变革,那就是另外的话题了。
一直到1951年,天保县与敬德县合并,成为了今天的德保县。这个以人名为县名的地名也就只保留了个“保”字,渐渐淡出了历史,很少人谈起了。
我在桂平,我是
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
。如果你喜欢,可以关注我!给你讲述这片土地更多的过往!
谢谢阅读关注!
广西抗战史料:各县市抗战时期资料系列文章(文末附各县抗日阵亡官兵名单)
广西历史:差点一分为二的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历史:清代广西十一府之十一,镇安府行政区划范围,土官故事
广西解放后被拆划给广东的县——怀集县的行政沿革演变历史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一)——宜北县行政区域历史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二)——田西县行政区域历史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三)——迁江县行政区域历史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四)——永淳县一分为三的行政区域历史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五)——(崇左·大新)改土归流话雷平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五)——雷平县行政区域历史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六)——桂林·义宁县的行政区域历史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七)——柳州·榴江县的行政区域历史
广西第一个解放的县——少为人知的平治县,现百色·平果境内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九)——(崇左)同正县的“改土归流”史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广西最民族的地区之一——(崇左)崇善县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十一)——天河县(河池·罗城县境)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十二——一拆为二话融县(柳州·融水融安)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十三——三黄鸡之都的沿革历史(贺州信都)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十四——雒容说史之千年洛容一朝改(柳州)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十五——与荔浦千年分合的修仁县(桂林)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十六——思恩县:兜兜转转终归环江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十七——新圉宁谧·扶南县史话(崇左扶绥)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十八——百寿岩下百寿县史话,桂林永福百寿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十九——岑瑛围鹿话那马(南宁·马山周鹿)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二十——隆山县土司记忆(南宁·马山白山)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二一——状元爹宰相爸建的养利城·崇左大新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二二——你不知道的中渡古镇故事·柳州鹿寨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二三——万世传承入大新,广西万承县·崇左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二四——最后一个被解放的西隆县·百色隆林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二五——崇左的左,左江左边的左州镇老故事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二六——不清不楚讲明江县历史(崇左宁明)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二七——左江明珠岩画之乡上金县,崇左龙州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二八——镇边县,岑氏发迹地(百色那坡)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二九——万福洞天在向都(崇左天等县)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三十——千篇一律外的敬德县故事·百色德保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三一——万冈起义闪光芒·河池巴马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