纣王只在牧野败了一仗,为何就匆匆自尽了?殷墟考古发现真相
野蛮不失女人心
2024-10-11 09:16湖南
提到纣王,或许不少人脑海中就会立刻浮现出“昏庸无道”四个大字。
确实,在《史记》当中,对于纣王的描写,司马迁用足了笔墨:
“大冣乐戏于沙丘,纣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
显然,这段“酒池肉林”的描写也让后人对纣王的残暴和狂妄有了极为直观的认知。
而仿佛为了给《史记》做佐证,在《尚书》当中,同样用诸多词汇来描绘了纣王的暴君行径:
“近女色,喜淫声,不敬鬼神,荒于国政,耽于饮酒,杀害忠臣。”
自然,这样一位连后世人都对其厌弃批判的昏庸帝王,在历史当中,也没得到什么好下场。
在《史记·殷本纪》中,纣王在牧野之战战败后,心灰意冷,最终登上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
那么,曾经狂妄而不可一世的纣王,为什么仅仅战败了一次,就匆忙地走向了自尽的结局呢?
这个答案直到上个世纪、新中国成立之后,专家对殷墟遗址进行了一系列考古发掘,才真正揭开了当年的真相……
一、刚愎自用的纣王
在过去,贵族手中把持着巨大的财富。而为了让权力能够世代相传,贵族中还有着子孙罔替的爵位世袭制,这让大部分的权力和资源都集中在了一个朝代的最顶端人手中。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了纣王上位。
而为了能够真正收拢权力,纣王选择了各种苛刑暴政。
在历史记载当中,对于胆敢反对甚至反抗的臣子,纣王可以眼也不眨地直接下令动用酷刑、将其折磨致死,甚至一度以杀人为乐。
这种种冷血手段,也必然让他落下了“残暴不仁”的这个骂名。
当然,也正是由于他的膨胀和自负,最终也导致了商朝的覆灭。
在历史中,西伯侯姬昌在一开始,有发展势力的苗头后不久,就被同朝的官员发现了端倪。
甚至一名叫祖伊的大臣还曾经向纣王小心翼翼地谏言,称姬昌“并非甘心位列臣属之人”,建议纣王重视并打压姬昌的势力。
可是,对于他人的劝谏,纣王却十分不屑一顾,认为自己才是真命天子,“小小姬昌能奈我何?”
甚至于到后期,对于臣子们的再三劝谏,觉得“啰嗦”的纣王甚至又开始动用“老一套”手段,在朝中大开杀戒,这也让商朝的朝廷上一度风声鹤唳,人人自危。
显然,正是因为纣王的自以为是和独断专行,才能让姬昌顺利地在其眼皮底下“做大做强”,也为后面商朝的覆灭埋下了一个惨痛的伏笔。
二、牧野的兵败
实际上,在姬昌势力壮大后,纣王一度感到忌惮,也因此将其囚禁在羑里足有两年时光。
不过,在这之后,纣王专心于东南方向的夷族,而姬昌也在纣王面前表现得十分恭顺,这让纣王因此放松了对姬昌父子的警惕之心。
公元前1050年,姬昌病逝,其子姬发继位为周武王。
此刻的商朝尚且忙于东夷之战,大部分兵力都被派往东南,而纣王也正沉浸在战争胜利的满足当中。
因此,谁也没有发现,姬昌早已经率兵已经吞并了周遭小国,而下一个战争目标,就是兵力空虚的商朝都城,朝歌。
其实,当时的纣王已经自负到了极限,除了顺应奉承的话语,他压根听不下去任何逆耳忠言。
也正是因此,在东夷之战后,纣王杀了自己的叔父比干,又借故囚禁了另外一位叔父箕子,还驱逐了自己的哥哥微子启;
而大部分臣子在看到纣王如此行径后,都转头投靠了日渐壮大的周武王,甚至为了获取周武王的重用而出卖了不少朝歌内部的情报。
这一切都将纣王送上了不归之路。
同样,葬送纣王的还有另外一位历史上的“名人”:“狐狸精”妲己。
在商纣王的最后一段岁月中,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他“耽于酒色”,偏宠爱妃,“妲己之言是从”,甚至拒绝听取贵族臣子们的劝谏,荒废朝政。
而这些都成为了后来姬发伐商的“罪行”之一。
公元前1046年1月,姬发正式率兵北上,得到消息的纣王在惊慌之余,只能匆忙召集了大批俘虏奴隶和守卫军,前往距离朝歌约两百公里外的牧野地区阻击周军。
实际上,纣王选择的这个地方并不算好。
因为在后代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当中,就提到了“自朝歌至清水,土地平衍,据皋跨泽,悉牧野也”,可见牧野地区平坦且一望无垠,并不是个防御的好地方。